張家榕
[摘 要]19世紀末期中朝海洋貿易無論是從關稅收入、貿易額還是商人數(shù)量上都呈現(xiàn)出繁榮的情況,而促使兩國貿易迅速發(fā)展的原因有多重因素,其中這一時期在朝鮮的清朝官員無疑是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海上貿易;華官;華商
一、19世紀末期中朝海洋貿易狀況
中朝兩國自古以來貿易就比較頻繁,但是貿易形式主要以陸路貿易為主,到了19世紀末期,隨著朝鮮開放的逐步深入,尤其是《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簽訂以后,中朝海洋貿易發(fā)展迅速,并且逐漸呈現(xiàn)出繁榮發(fā)達的景象。
1882年穆麟德正式出任朝鮮海關總稅務司,但是由于這一時期沒有正式的海關關稅記錄,所以具體收入無從可知。1885年墨賢理接替穆麟德以后開始著手統(tǒng)計海關的各項材料,最終整理成《朝鮮通商三關貿易冊》,使1885年以后的朝鮮海關貿易情況的記錄得以保存,本文數(shù)據(jù)均出自貿易冊。[1]
根據(jù)貿易冊說據(jù)統(tǒng)計,1885年朝鮮通商三關總稅收額為143,049元,1893年總稅收額為354,116.66元,比1885年增長了247.5%,其中1891年稅收額達到最高額549,058.69元。通過稅收來看,朝鮮通商三關貿易整體呈上升階段。
就朝鮮通商三關的貿易額來看,1885-1893年這九年期間,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了六倍,其中進口額從1885年的300,989元增至1893年的1,905,698元,增幅達633.15%;出口總額從1885年的9,479元增至1893年的134,085元,增幅達141.45%。由此可以看出,中朝這一時期的貿易發(fā)展較為迅速,增幅較大。
赴超經(jīng)商的華商在《中朝商民水路貿易章程》后也得到快速發(fā)展。以仁川為例,1886年仁川共有華人238人,華行2家;1893年華人數(shù)猛增至678人,華行14家。由此可以看出華商商勢力在朝鮮發(fā)展十分迅速。
二、在朝華官對中朝海洋貿易的貢獻
中朝貿易的繁榮發(fā)達固然是有很多因素促成的結果,但是其中在朝鮮的清朝官員為兩國海洋貿易的發(fā)展有著重要貢獻。
1882年,清政府與朝鮮王朝高宗政府簽訂了《中朝商民水路貿易章程》,章程中第一條規(guī)定:“嗣后由北洋大臣扎派商務委員前往駐扎朝鮮已開口岸,專為照料本國商民。該員與朝鮮官員往來均屬平行,優(yōu)待如禮?!盵2]根據(jù)此規(guī)定,清政府于1883年9月,正式任命陳樹棠為駐朝商務委員,肩負中朝兩國商務與外交的雙重使命。陳樹棠到朝鮮后與朝鮮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章程,如表1。[3]
前兩個章程是關于中朝兩國輪船航線開通的章程,航線的開通極大地便利了兩國貿易的往來,而仁川華商地界章程的簽訂,則使華商在朝鮮的經(jīng)商活動有了一個保障。以上三個章程的簽訂無疑都促進了兩國貿易的往來,使華商在朝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
接替陳樹棠赴朝的是被任命為“總理朝鮮交涉通商事宜”一職的袁世凱。1885年11月15日,袁世凱赴朝與陳樹棠辦理了交接手續(xù),正式開始其駐朝大臣生涯。袁世凱上任后開始積極發(fā)展兩國商務,一方面招商東渡,分設各幫會管,開設商輪,籌予特別利益,又立董事,設巡警,以為維持,凡提倡保護之方,無不竭力經(jīng)營,商人水陸輻輳,逾年驟增數(shù)倍,三年乃凌駕日商之上。
為了保障華商的經(jīng)濟利益不受侵害,袁世凱還幫助華商積極催討朝鮮商人積欠華商的債務。1893年初,袁世凱曾照會朝鮮稱韓商崔鳳值欠華商號同順泰、公記錢一萬三千吊,因崔商賣與海州眾商貨債未歸,難以還債,為了索回華商的債錢,袁世凱要求海州地方官將崔鳳值及欠崔鳳值錢的海州商人一并拘案,催繳欠債,保障華商的利益。除此之外,對于華商被朝鮮人欺詐的案件,駐朝官員也都要求朝鮮政府要嚴懲人犯。大大減輕了華商的后顧之憂,給他們的貿易活動提供了保障。1892年11月,朝鮮政府向清政府借款銀十萬兩,袁世凱趁機與朝鮮轉運衙門交涉,準中國商人同順泰集股購小輪船兩只,行駛于仁川、京城、洛江等地,載運華商貨物,并由朝鮮每年撥漕米十萬石,分期承運,使華商也獲得運輸朝鮮官米的權利。袁世凱為了維護華商的權益做出了巨大貢獻,也使得這一期間兩國商人貿易額有了較大增加。
三、總結
總而言之,中朝海上貿易在19世紀末期達到了一個繁榮的景象,其原因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這一時期在朝鮮駐守的清朝官員無疑是兩國貿易發(fā)展繁榮的促進者,他們不僅僅只是國家政策的執(zhí)行著,同時他們也為保護在朝華商利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勇植、全瑩.朝鮮通商三關貿易冊資料匯編[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4.
[2]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2年.
[3]權赫秀.陳樹棠在朝鮮的商務領事活動與近代中朝關系(1883年10月—1885年10月)[J]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