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向英
烏克蘭危機發(fā)展到今天,人們已經越來越確信,它能夠被控制在局部范圍,不會引起大規(guī)模、世界性武裝沖突。但是,由于美、俄、歐盟和聯合國、七國集團、北約等的介入,烏克蘭危機的效應外溢,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一定影響。
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世界加速“去美元化”進程。
首先是俄羅斯“去美元化”。自2014年1月以來,俄羅斯連續(xù)五個月減持美債,總的美債持倉規(guī)模降至1000 億美元左右,為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同時,俄羅斯連續(xù)數月購入黃金,黃金儲備在國際儲備中所占比重持續(xù)增加?!叭ッ涝边€表現在建立獨立的支付體系、貿易結算體系和打造莫斯科國際金融中心等方面。
應對美國的制裁與逐步擺脫“美元經濟”,俄羅斯需要借力中國。2014年5月亞信峰會期間,中俄發(fā)表聯合聲明,提出推進財金領域緊密協(xié)作,包括在中俄貿易、投資和借貸中擴大中俄本幣直接結算規(guī)模;舉世矚目的中俄天然氣30年供應大單雖然以美元計價,但俄氣已準備好以人民幣或盧布結算。7月15日,金磚五國領導人在巴西發(fā)表《福塔萊薩宣言》,宣布成立金磚國家開發(fā)銀行,同時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這些舉措被認為是新興國家“去美國化”乃至“去美元化”的全球性制度創(chuàng)新。
法國跟俄羅斯一樣,是世界上“去美元化”最積極的國家。美國指責巴黎銀行轉移資金而對其實施制裁,目的就是遏制“去美元化”潮流,懲罰那些敢于違抗美國指令的國家,但憑借美元編織的貨幣體系凌駕于他國法律之上的做法卻可能引起歐盟各國的反彈,在貿易結算中減少美元而增加歐元或新興國家貨幣的使用。
除上述各國外,東亞、拉美和中東等地區(qū)的新興經濟體也在積極采取措施擺脫美元限制。隨著弱勢美元日益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工具,以及美國為了維護美元的地位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將會激發(fā)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去美元化”的行列。盡管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哪一種貨幣會取代美元處于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但各國經濟實力的變化,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將使矛盾進一步凸顯。
對國際能源布局的影響——世界能源供給有待“再平衡”。
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后,能源問題再度成為焦點。歐洲希望美國加快天然氣出口,以降低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度。如果美國長期、穩(wěn)定、大規(guī)模地對歐洲及世界市場出口液化天然氣(LNG),將引發(fā)全球能源市場的結構性變化,但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大。從中長期看,北美天然氣凈出口總量和增速要遠低于前蘇聯國家。然而,在美國天然氣產量不斷增加的大趨勢下,預計2015年后美國將逐漸增加出口,預計2020年可供出口的LNG可達5750萬噸,將占全球當年貿易量的15.7%,烏克蘭危機是否會影響其出口流向和價格策略值得關注。
目前歐盟對能源問題的探討主要集中在政治層面,無論是布魯塞爾歐洲能源峰會的議題,還是烏克蘭與斯洛伐克和德國達成的天然氣貿易協(xié)議,都缺乏可操作性,在貿易合法性上也遭到質疑。隨著跨亞得里亞海天然氣管道以及更多LNG接收終端(特別是在波羅的海地區(qū))的建設,歐盟天然氣供應渠道多樣化進程將加速。若歐洲下決心引進其他能源供應商,將引起國際LNG供給市場的再平衡,但無法對整個國際能源市場產生更大的影響,因為俄羅斯已經再次占據主動,成功地將其能源戰(zhàn)略轉向了東方這個更大、需求更旺盛的市場。
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此消彼長的“平行市場”。
烏克蘭危機除了影響俄烏兩國的經濟前景,還阻礙了歐洲經濟復蘇。俄羅斯的農產品進口反制措施,對歐盟多國均有影響。作為歐盟經濟引擎的德國今年二季度經濟萎縮0.2%,而8月公布的商業(yè)信心指數連續(xù)四個月下降,昭顯危機對歐盟經濟的影響。雖然危機給美國造成的直接損失不大,但“去美元化”、能源布局調整、大宗商品市場價格變化等對美國的影響是全面的和長效的。
值得關注的是,在聯合國大會上,與支持美歐實施制裁的100多個國家相對立,約有100多個國家放棄或不支持對俄制裁,隱然形成另外一個“平行市場”,與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分庭抗禮。雖然“棄權”或“反對”的國家大多貧困弱小,但長期演變下去,哪些國家會有新的發(fā)展機遇,國際經濟秩序是否會有所改變,烏克蘭危機或許埋下了根由。
對世界霸權的影響——打亂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調整。
2010年美國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成為冷戰(zhàn)后美國最重要的一次全球戰(zhàn)略調整,也對中國外部環(huán)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國插手亞太事務,打破了亞洲地區(qū)勢力均衡,使東?!虾<爸袊箨懼苓吘謩莞訌碗s;美國插手烏克蘭危機,則打破了歐洲地區(qū)勢力均衡,將美俄矛盾暴露在全世界面前。美國無形中將中、俄推到統(tǒng)一陣線,本已左支右絀的美國不得不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兩線“作戰(zhàn)”,同時對付它的所謂“戰(zhàn)略競爭者”,增加了全球戰(zhàn)略調整的難度。
與此同時,由于美國習慣于從本國的戰(zhàn)略利益出發(fā),指使盟友配合作戰(zhàn),較少考慮盟友自身的利益需求,這也使得它與歐盟關系的緊密度有所下降。美國同時與中俄為敵是戰(zhàn)略錯誤,這一錯誤會給華盛頓帶來嚴重的地緣政治難題。烏克蘭危機顯示出美國作為“國際事務領導者”的地位下降,舊有的國際秩序受到挑戰(zhàn),世界動蕩不安的局面或許才剛剛開啟。
對大國崛起的影響——中亞將成為新興大國利益交匯點。
烏克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歐亞聯盟的發(fā)展前景——到底是未來可能吸引中東歐國家加入的歐亞聯盟,還是只能進一步轉向亞洲的亞歐聯盟,關系重大。此次亞努科維奇外交轉向后倉皇下臺,波羅申科執(zhí)掌的烏克蘭堅決要求加入歐盟,說明在烏國內親西派最終占了上風,直接后果是東部親俄派激進分子要求獨立,間接后果就是俄羅斯主導的歐亞聯盟西進受阻。多年來俄爭取烏加入關稅同盟和歐亞經濟聯盟的努力付之東流,烏茲別克斯坦公開反對俄出兵克里米亞,未獲國際承認的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國加入俄聯邦的請求引起摩爾多瓦當局的擔憂,后蘇聯空間的地區(qū)矛盾更加復雜。
西進受阻后,俄羅斯必然更加重視亞洲。尤其中亞五國,作為美、俄、中、印等幾個大國經濟利益的交匯點和反恐合作的前沿陣地,俄羅斯會加強在這一地區(qū)的力量角逐。利益的分化組合將成為運籌地緣政治的基本考量。
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fā)展。
烏克蘭危機不僅改變了美、中、俄三方的戰(zhàn)略態(tài)勢,還對一些國際問題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在伊核問題上,如果美俄關系緊張,伊朗就會減少妥協(xié),從而使伊核談判更加復雜;在朝核問題上,如果中美俄等“六方會談”的主要參與者意見分歧,會談將難以進行;在敘利亞問題上,趁著美俄紛爭,局勢已經發(fā)生了戲劇性變化。小國在大國之間博弈的現象越來越突出,而大國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暫無可取代。在全球治理和地區(qū)安全方面,如核不擴散、打擊恐怖主義、全球氣候變暖、網絡安全等,美國都需要與俄羅斯合作,所以找到美俄利益平衡點至關重要。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可能成為俄美談判的底線。
此次歐盟在危機中的表現,雖然內部有分裂的不同意見,但在對外政策的執(zhí)行上可圈可點,無論是對烏克蘭還是對俄羅斯都采取了克制而務實的態(tài)度,也沒有與美國進行利益捆綁,而是表現出溫和傾向美國的“第三方”姿態(tài)。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表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態(tài)度。中俄世紀大單使俄羅斯天然氣有了最旺盛需求的市場,對穩(wěn)定俄羅斯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雖是出于中國自身的能源安全考慮,但進一步夯實了中俄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成為并列的、不可忽視的力量,為世界多極化打下基礎。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