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冬梅
淺談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fā)展
◎姜冬梅
所謂的傳統工藝美術所指的是手工業(yè)時代形成,集實用與美的結合為特征的設計和造物。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藝術的重要元素。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給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問題和要求,包括藝術形式單一、傳播途徑狹窄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積極加以解決。相對于現代化的大型機器工業(yè)而言,傳統工藝美術的效率逐漸成為了競爭劣勢,隨著商品經濟時代的向前邁進,難以創(chuàng)造直接經濟效益的傳統工藝美術逐漸沒落。但是,就傳統工藝美術的產業(yè)價值、市場價值以及其文化價值來看,它值得我們去積極思考應對策略,使其在新時期現代化的社會綻放出其獨有的藝術魅力。本文通過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進一步對其應對策略加以分析。
傳統工藝美術 傳承 發(fā)展
在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數不清的優(yōu)秀工藝美術作品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名,從文化角度而言,這為我們帶來的精神財富無疑是巨大的。長期以來,我們將工藝美術作為珍貴的遺產所保留與弘揚,但如今,傳統工藝美術隨著我國的經濟化程度逐漸加深,出現了發(fā)展緩慢的態(tài)勢,走進了傳承的低谷,追根結底,是因為傳統工藝美術在經濟效益與傳承保護上產生了矛盾,出現了失衡。工藝美術事業(yè)萎靡不振的根源,多數是其所賴以生存的土壤發(fā)生著變化,經濟的發(fā)展令利益羈絆著文化的前進步伐。在我國的多處地方,傳統工藝美術正加速著消亡,前景令人堪憂。
傳統工藝美術的發(fā)展可以追溯至人類文明的起源,換言之,可以說傳統工藝美術史即人類發(fā)展史,從傳統工藝美術作品中我們可以攫取豐富的人類文明智慧。在我們品鑒這些令世人驚羨的作品時,更應注重其中的傳統工藝文化及其精神內涵。目前有考古資料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末期,我國的黃河流域中,河南、河北,長江流域的江西、浙江,東南沿海一帶廣東、廣西等地都存在燒制陶器的痕跡。在元代,景德鎮(zhèn)的陶瓷技藝聞名全國,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其中所燒制的青花釉里紅更是達到了巔峰,成為了傳世經典的藝術作品。在明清時期,彩瓷的制作達到了工藝美術藝術的又一巔峰,各項瓷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同時,青銅工藝作品的發(fā)展是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殷商達到鼎盛時期,在歷經近兩千年的輝煌后,我國的青銅工藝鑄造技術不斷地發(fā)展、進步,無論從藝術作品形式的多樣性還是從藝術性、實用性來說都近乎完美。我國青銅工藝的冶鑄技術以及鑄造規(guī)??涨熬薮?,以至于青銅工藝品遍及歷史朝代的各個時期,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形式美,以及華夏兒女的勤勞、樸實的精神都深深地融入其中。
其次,我國的漆藝作為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匠手中發(fā)揮著絕妙的點綴作用。與此同時,中國也是最早發(fā)現漆樹并種植的國家,在使用天然髹涂器物、制造漆器上,也處在全世界的前列。當前在世界范圍內所發(fā)現的最早的漆碗,是我國南方距今7000
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上以朱紅色漆涂就。而至唐宋代,我國還研制出了各種雕漆,如剔紅、剔彩、刎犀等。
傳統工藝美術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元素,作為華夏文明的繼承者的我們,擁有保護與繼承的重要責任,也是當代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歷史任務。傳統工藝美術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精神凝聚的結晶。如今的傳統工藝美術行業(yè)面臨著諸多問題的干擾,對其發(fā)展造成阻礙。一方面因為經濟效益微弱,造成從業(yè)人員流失,技藝傳承態(tài)勢不佳,現有藝人的技藝得不到后人承接;另一方面,傳統工藝所特有的藝術厚重性使得傳承者要在技藝上獲得真?zhèn)?,必須經過數十年的學習研悟。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無論從人員素質的培養(yǎng)還是產品質量的提高上,都面臨著諸多問題,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fā)展面臨著考驗與障礙,下面,就此分析阻礙傳統工藝美術傳承與發(fā)展的現存問題。
1.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淡漠
在我國經濟發(fā)展迅猛的當前,多數人追求經濟效益,文化意識逐漸淡漠,在傳統工藝美術技藝的保護政策上落實不到位。其實傳統工藝美術是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并存的藝術范疇,它的物質屬性表現在其使用價值、經濟價值上;而精神屬性表現在其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上。雖然在現實社會中,工藝美術作品的經濟性是其根本屬性,但是如果因此而對工藝美術存有的深厚文化內涵視而不見,那么工藝美術的真正繁榮與傳承便難以長久。失去了精神層面的文化內涵的工藝美術作品,就像沒有靈魂的軀殼,失去了真正的生命活力,這種將藝術與文化剝離而刻意尋求經濟利益的方式將注定把工藝美術引向滅亡。在普遍追求經濟效益的當前時期,越是追求經濟效益的擴大化,越是應當保留它內在的文化特性,只有強調傳統工藝美術所承載的藝術內涵及文化內涵,才能很好地將其延續(xù)、保留,令其散發(fā)出厚重的文化之美,從而實現產業(yè)價值與文化價值的結合。在此過程當中,我們要從意識、觀念上端正,并從政策、技術以及制度等各個層面挖掘出具有價值的發(fā)展途徑。
2.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方式效率低
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需要憑借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師徒關系完成,這種傳統文化中的傳統教授方式往往十分閉塞,形式單一,師傅授徒與徒弟承藝都需要大量的時間,而且效率低下。在我國,專門教授工藝美術課程的院校也缺乏一線的傳統工藝教師。傳統的師徒關系授課模式雖然具有直觀、深入的優(yōu)點,在學生多年學習后可以更為全面地掌握其技藝精髓。但就現實情況來看,面對高校快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來說,這種模式效率的低下直接束縛了傳統工藝美術傳承的收效,一方面每個師傅所帶徒弟的數目有限禁錮了技藝傳承的量,而在學徒期間學生的文化知識得不到完整的學習,又禁錮了藝術的質。這種犧牲效率換取個體技藝短時間傳承的效果是得不償失的,同時,缺乏文化修養(yǎng)也會使傳統工藝美術從業(yè)者無法體會傳統工藝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從傳統文化傳播的大局觀上講,這種模式并不利于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
3.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播途徑窄
就目前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傳播的大環(huán)境來看,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合理、高效的產銷模式,工藝美術所獨有的人文氣質在現代化工業(yè)產業(yè)的充斥下愈加微弱。我們回顧歷史,在手工藝時代,人們對工藝美術得天獨厚的親切氛圍,令手工藝作坊遍布街頭巷尾。而在工業(yè)時代,從設計、生產,到上市、購買,將生產、使用雙方的關系定位為商人與顧客,二者間的人文紐帶被機器與市場所阻隔。在傳播途徑上,工藝美術作品也僅僅會在政府或行業(yè)組織的相關活動中有所展現,但這種與市場的接觸是遠遠不足的,并沒有形成立體式的傳播途徑,對于消費者來說,缺乏加深全面了解的形式,從認知與接觸上的缺失禁錮了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播。
4.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相悖
傳統工藝美術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從制作材料到制作環(huán)節(jié)上,都與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長期以來去粕存精,篩出了自有的一套制作方法。這些技巧與方法本身便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內涵。在藝術上,傳統工藝美術在我國的各個朝代均有不同的風格,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不同的審美要求造就了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是,傳統的工藝美術在現代化社會快節(jié)奏的發(fā)展道路上卻步履蹣跚,因為時代背景下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相?!,F代技術的發(fā)展,令傳統工藝固有的制作方式受到沖擊,在更加高效、便捷的技術面前,固有的傳統制作方法的去留難以抉擇。同時,在外來文化與我國新時期的新文化雙重沖擊下,傳統工藝美術從藝術風格上延續(xù)傳統文化內涵相對困難,在現代化傳播途徑多樣化的情況下,其固有風格不可能不被影響,怎樣正視改變,又怎樣使傳統工藝美術得到延續(xù)的同時與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行不悖,是如今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工藝美術區(qū)別于一般的造物活動,集藝術性與實用性于一身,在飛速發(fā)展的當今,更是身兼?zhèn)鹘y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職責。隨著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逐步提升,在精神需求與文化需求上的要求日益旺盛,所以,無論從社會供求關系的角度出發(fā),還是從傳統文化與傳統技藝的傳承角度出發(fā),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fā)展都是必要的,下面,筆者便對此略述一二。
1.改進傳統工藝美術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在傳統工藝美術技藝的傳承過程中,因為傳統師徒模式的低效率、低質量,故此對于人才培養(yǎng)模式必須加以改進,從而培養(yǎng)更多的工藝美術類專業(yè)人才。只有通
過人才模式的高效改進,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既能夠對傳統技藝、文化進行傳承,又能夠適應當前高節(jié)奏迅猛發(fā)展的社會的新時期傳統工藝美術人才。在文化素質方面,普通的傳統工藝美術從業(yè)者相對較為薄弱,從而影響了其對傳統工藝美術中所蘊含的深厚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阻礙了其文化、精神內涵的傳承,故此,有必要將傳統工藝美術的人才培養(yǎng)注入既注重文化教育又注重藝術教育的高校,將現代化教育手段融入傳統工藝美術的授課模式中,從而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才。將一線傳統工藝美術匠人引入高校課堂,運用現代化教育資源與先進手段,提升教育力度,加強教學效果,使之培養(yǎng)出新時代的傳統工藝美術傳承者。
2.改進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方式
從多角度改進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方式,譬如對原有政策與制度加強落實,為工藝美術的發(fā)展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發(fā)展平臺。另一方面,還需加強政府部門的扶持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在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方式上,要大膽創(chuàng)新,隨著現代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將現代化技術應用于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保護上成為了可能。比如三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在我國多領域上已經碩果累累,如果利用三維數字化技術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全部工藝流程進行數字化存儲,那么傳統工藝的傳承便可脫離單一的師徒授課模式,這種技術的使用,必將提升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效率,即便在傳統工藝美術技藝方面存在斷層,出現失傳問題,也可以通過三維數字化技術更好地將信息加以保存,并重現,實現信息恢復。它也將更加節(jié)省成本,是新時期工藝美術傳承的首選。
3.擴大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播途徑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逐年提高,社會整體的審美要求也在增高,傳統的工藝美術作品因缺乏多樣化的傳播途徑而不被大眾所熟知。通過三維數字化技術同樣可以將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播途徑擴大,這種新型的方式也定然會被年輕人所接受。通過三維數字化技術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充分展示,利用網絡的便捷途徑加以傳播,不但拓展了它的傳播途徑,也在無形中提升了傳播效率。同時,創(chuàng)造品牌效應也是傳統工藝美術傳播的重要路徑,在商業(yè)領域,我國有針對“中華老字號”的專項保護政策,在工藝美術領域,我們同樣可以創(chuàng)造自己的老字號品牌,樹立品牌價值,將真正的藝術精品奉獻給社會,扭轉傳統工藝美術在商業(yè)型社會的競爭劣勢,打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行業(yè)模式。通過提升社會知名度,讓大眾真正地了解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以及藝術內涵。
4.使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并行不悖
將傳統工藝美術加以創(chuàng)新但卻不破壞其原有的文化、精神、藝術內涵,確實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隨著現代經濟發(fā)展的日新月異,如何繼承與保護,如何改進與創(chuàng)新,這也構成了新時期工藝美術傳承與發(fā)展的新課題。在對原有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進行技藝上的傳承,文化、藝術上的繼承后,必須要打破僵化思維,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大膽革新。但是我們也同樣不能忘卻,學習并繼承傳統工藝是一切創(chuàng)新的根本,也是改進的重要步驟。經歷了數千年的洗禮與發(fā)展,我們的傳統工藝美術積淀了厚重的內涵,總結了高超的技藝,通過深入地學習和研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探索出另一條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市場經濟節(jié)奏相契合的路線,這是我們的首要目標。通過真正精美的傳統工藝作品與更高的藝術審美標準帶來藝術與經濟的雙重豐收,實現經濟效益與傳統文化的雙項發(fā)展。
時代的發(fā)展為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發(fā)展機遇,我們在繼承與保護的同時,更要努力創(chuàng)新,求其發(fā)展。為此,在制度建設及落實力度上,要予以加強,對于人才發(fā)展模式不能墨守陳規(guī),要為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播加強技術手段的應用,最后,創(chuàng)新才是傳統工藝美術走向新時期大繁榮的重要途徑。
[1]李硯祖:《物質與非物質: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fā)展》[J].《文藝研究》,2006(12)
[2]張?。骸蛾P于傳統工藝美術現代性轉換的幾點思考》[J].《設計藝術》,2009(1)
[3]朱和平:《中國工藝美術史》[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4]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5]王楠、年艷秋:《論我國民間工藝美術的發(fā)展與現狀》[J].職業(yè)技術,2009,(5)
[6]朱春桃:《傳統工藝美術需要繼承和創(chuàng)新》[J].《中國國情國力》,2009(5)
(作者單位:公主嶺市科技館)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