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時林+張開慧+李素平+張文英
摘 要:通過不同的育秧方式及不同的施氮量對早稻的影響對比試驗,探索丘陵地區(qū)中低產田改造的方法,以期指導農民科學生產,達到增產、增收、增效的目的。
關鍵詞:早稻;育秧方式;施氮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52-02
結合興國“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2011BAD16B04)中低產田專題研究課題,由江西省農科院、興國縣農技中心牽頭,筆者在興國縣崇賢鄉(xiāng)組織和實施了早稻壯秧增穗技術試驗,以期提高丘陵山區(qū)中低產田的水稻產量。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為水稻,品種為五優(yōu)157。
1.2 試驗地點 興國縣高興鎮(zhèn)高興村大興塅,土壤肥力中等,前作為冬閑田。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3種育秧方式:濕潤育秧、旱育秧、塑盤育秧,3種施氮量:6kg/667m2、10kg/667m2、14kg/667m2,以濕潤育秧、不施氮為對照(ck),共10個處理。每處理設3次重復,每小區(qū)面積30m2。小區(qū)間用50cm包膜田埂隔開,各小區(qū)設立單獨排灌水溝。其他肥料施用量:P2O55kg/667m2,K2010kg/667m2。N用尿素、P用鈣鎂磷,K用氯化鉀。每667m2施硫酸鋅1kg和鈣鎂磷肥一起全部作基肥,N、K肥按5∶2∶2∶1方式施用,即50%作基肥;20%作分蘗肥,栽后5~7d施用;20%作穗分化肥,在曬田復水時施用;10%作粒肥;在抽穗前使用。各處理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4 試驗過程 3月24日播種,4月23日移栽,4月30日追分蘗肥,5月23日追穗肥,并打第1次藥,6月12日追粒肥,6月13日打第2次藥,6月10~12日始穗,6月15~18日齊穗,7月14日收割。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單株分蘗數和成穗率比較 從表1看出,在基本苗相近情況下,單株最高分蘗數以10kg、14kg處理表現平穩(wěn),在15.13~17.83個;而6kg處理在14.00~18.20個,且波動差較大;成穗率6kg處理普遍較低,以10kg處理較高,保持在75%以上,14kg次之。
2.2 不同處理的干物質重量比較 從表1中可見,單株的莖、穗干物質以14kg處理更高,在46.81~49.95g;10kg處理在43.87~50.26g,波動略大;6kg則明顯較低,只有37.33~45.30g。說明只有培養(yǎng)健壯的秧苗,才能搭建理想的高產苗架,為豐產打好基礎。
2.3 不同處理的產量及產量構成比較 由表2可見,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均以10kg、14kg處理比較平穩(wěn),真實體現品種特征特色,而6kg處理明顯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結實率以10kg處理最高,達81%以上,盡管14kg施氮量的各項產量構成指標較好,但比10kg處理增加了4kgN,反而增加了無效穗、減少了每穗粒數,同時增加施肥成本;最終實割產量以10kg塑盤育秧為最高,達540kg/667m2;并且總體塑盤比濕潤好,濕潤比旱育好。
3 結論
由本次試驗可知,10kg施氮量的塑盤育秧是通過培養(yǎng)壯秧、搭建高產苗架,以及增加有效穗、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的途徑而獲得高產的栽培模式,是丘陵山區(qū)中低產田改良為豐產、穩(wěn)產的有效措施之一,值得應用推廣。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過不同的育秧方式及不同的施氮量對早稻的影響對比試驗,探索丘陵地區(qū)中低產田改造的方法,以期指導農民科學生產,達到增產、增收、增效的目的。
關鍵詞:早稻;育秧方式;施氮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52-02
結合興國“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2011BAD16B04)中低產田專題研究課題,由江西省農科院、興國縣農技中心牽頭,筆者在興國縣崇賢鄉(xiāng)組織和實施了早稻壯秧增穗技術試驗,以期提高丘陵山區(qū)中低產田的水稻產量。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為水稻,品種為五優(yōu)157。
1.2 試驗地點 興國縣高興鎮(zhèn)高興村大興塅,土壤肥力中等,前作為冬閑田。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3種育秧方式:濕潤育秧、旱育秧、塑盤育秧,3種施氮量:6kg/667m2、10kg/667m2、14kg/667m2,以濕潤育秧、不施氮為對照(ck),共10個處理。每處理設3次重復,每小區(qū)面積30m2。小區(qū)間用50cm包膜田埂隔開,各小區(qū)設立單獨排灌水溝。其他肥料施用量:P2O55kg/667m2,K2010kg/667m2。N用尿素、P用鈣鎂磷,K用氯化鉀。每667m2施硫酸鋅1kg和鈣鎂磷肥一起全部作基肥,N、K肥按5∶2∶2∶1方式施用,即50%作基肥;20%作分蘗肥,栽后5~7d施用;20%作穗分化肥,在曬田復水時施用;10%作粒肥;在抽穗前使用。各處理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4 試驗過程 3月24日播種,4月23日移栽,4月30日追分蘗肥,5月23日追穗肥,并打第1次藥,6月12日追粒肥,6月13日打第2次藥,6月10~12日始穗,6月15~18日齊穗,7月14日收割。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單株分蘗數和成穗率比較 從表1看出,在基本苗相近情況下,單株最高分蘗數以10kg、14kg處理表現平穩(wěn),在15.13~17.83個;而6kg處理在14.00~18.20個,且波動差較大;成穗率6kg處理普遍較低,以10kg處理較高,保持在75%以上,14kg次之。
2.2 不同處理的干物質重量比較 從表1中可見,單株的莖、穗干物質以14kg處理更高,在46.81~49.95g;10kg處理在43.87~50.26g,波動略大;6kg則明顯較低,只有37.33~45.30g。說明只有培養(yǎng)健壯的秧苗,才能搭建理想的高產苗架,為豐產打好基礎。
2.3 不同處理的產量及產量構成比較 由表2可見,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均以10kg、14kg處理比較平穩(wěn),真實體現品種特征特色,而6kg處理明顯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結實率以10kg處理最高,達81%以上,盡管14kg施氮量的各項產量構成指標較好,但比10kg處理增加了4kgN,反而增加了無效穗、減少了每穗粒數,同時增加施肥成本;最終實割產量以10kg塑盤育秧為最高,達540kg/667m2;并且總體塑盤比濕潤好,濕潤比旱育好。
3 結論
由本次試驗可知,10kg施氮量的塑盤育秧是通過培養(yǎng)壯秧、搭建高產苗架,以及增加有效穗、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的途徑而獲得高產的栽培模式,是丘陵山區(qū)中低產田改良為豐產、穩(wěn)產的有效措施之一,值得應用推廣。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過不同的育秧方式及不同的施氮量對早稻的影響對比試驗,探索丘陵地區(qū)中低產田改造的方法,以期指導農民科學生產,達到增產、增收、增效的目的。
關鍵詞:早稻;育秧方式;施氮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52-02
結合興國“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2011BAD16B04)中低產田專題研究課題,由江西省農科院、興國縣農技中心牽頭,筆者在興國縣崇賢鄉(xiāng)組織和實施了早稻壯秧增穗技術試驗,以期提高丘陵山區(qū)中低產田的水稻產量。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為水稻,品種為五優(yōu)157。
1.2 試驗地點 興國縣高興鎮(zhèn)高興村大興塅,土壤肥力中等,前作為冬閑田。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3種育秧方式:濕潤育秧、旱育秧、塑盤育秧,3種施氮量:6kg/667m2、10kg/667m2、14kg/667m2,以濕潤育秧、不施氮為對照(ck),共10個處理。每處理設3次重復,每小區(qū)面積30m2。小區(qū)間用50cm包膜田埂隔開,各小區(qū)設立單獨排灌水溝。其他肥料施用量:P2O55kg/667m2,K2010kg/667m2。N用尿素、P用鈣鎂磷,K用氯化鉀。每667m2施硫酸鋅1kg和鈣鎂磷肥一起全部作基肥,N、K肥按5∶2∶2∶1方式施用,即50%作基肥;20%作分蘗肥,栽后5~7d施用;20%作穗分化肥,在曬田復水時施用;10%作粒肥;在抽穗前使用。各處理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4 試驗過程 3月24日播種,4月23日移栽,4月30日追分蘗肥,5月23日追穗肥,并打第1次藥,6月12日追粒肥,6月13日打第2次藥,6月10~12日始穗,6月15~18日齊穗,7月14日收割。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單株分蘗數和成穗率比較 從表1看出,在基本苗相近情況下,單株最高分蘗數以10kg、14kg處理表現平穩(wěn),在15.13~17.83個;而6kg處理在14.00~18.20個,且波動差較大;成穗率6kg處理普遍較低,以10kg處理較高,保持在75%以上,14kg次之。
2.2 不同處理的干物質重量比較 從表1中可見,單株的莖、穗干物質以14kg處理更高,在46.81~49.95g;10kg處理在43.87~50.26g,波動略大;6kg則明顯較低,只有37.33~45.30g。說明只有培養(yǎng)健壯的秧苗,才能搭建理想的高產苗架,為豐產打好基礎。
2.3 不同處理的產量及產量構成比較 由表2可見,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均以10kg、14kg處理比較平穩(wěn),真實體現品種特征特色,而6kg處理明顯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結實率以10kg處理最高,達81%以上,盡管14kg施氮量的各項產量構成指標較好,但比10kg處理增加了4kgN,反而增加了無效穗、減少了每穗粒數,同時增加施肥成本;最終實割產量以10kg塑盤育秧為最高,達540kg/667m2;并且總體塑盤比濕潤好,濕潤比旱育好。
3 結論
由本次試驗可知,10kg施氮量的塑盤育秧是通過培養(yǎng)壯秧、搭建高產苗架,以及增加有效穗、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的途徑而獲得高產的栽培模式,是丘陵山區(qū)中低產田改良為豐產、穩(wěn)產的有效措施之一,值得應用推廣。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