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川,李愛華
(1.中國社會報社,北京 100032; 2.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Peter·J·Schroeder的研究“頂級教練如何通過領導行為改變運動隊團隊文化”發(fā)現(xiàn),頂級教練之所以能帶領運動隊問鼎冠軍寶座,其文化領導力發(fā)揮了關鍵作用,而且文化變革無需巨大的物質投入。第一,他們都是以形成適合運動隊的核心價值觀和戰(zhàn)略目標作為突破口和主線,并以價值觀為準繩,建構有效策略,使這些價值觀和戰(zhàn)略目標深入人心。第二,頂級教練員注重招收認同運動隊核心價值觀的運動員,根據環(huán)境狀況審慎地選擇領導行為,并依據核心價值觀對運動員進行獎懲。第三,研究還發(fā)現(xiàn),運動隊團隊文化建設的效果與其他領域組織文化建設的效果基本相符。由于高校運動隊所處的環(huán)境比較有利,其文化變革的步伐更為迅捷。第四,頂級教練僅靠重構大學生運動員身份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寓意,就能有力地推進團隊文化建設,為迅速登上冠軍寶座注入巨大能量[1]。
自2000年悉尼奧運會奪金以后,美國男籃曾在8年里沒有奪得過世界大賽的冠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群星璀璨的美國男籃不會打“集體籃球”,國際巨星們傾向于各自為戰(zhàn)。帶領美國男籃征戰(zhàn)北京奧運會的主教練克爾澤維斯基對團隊文化建設重視有加,他在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制定并實施了團隊教育計劃,包括邀請參加對伊拉克作戰(zhàn)的傷殘軍人作報告、與美國奧運旗手洛佩茲·拉蒙會面等,使球隊成為有信念,而且眾志成城的集體。他建立了訓練前會議制度;安排教練組與球員家人認識并交流;制定了國家隊黃金法則;邀請國際籃球組織官員和森林狼隊助理總經理托尼·羅恩佐等人為球隊做演講;利用一切機會引起球員內心的共鳴,幫助隊員建立個人支持系統(tǒng)。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美國男籃形成了融洽的團隊關系,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法則,統(tǒng)一了球隊的語言風格。美國男籃由此終于成為了一只會打“集體籃球”的球隊,并奪得了北京奧運會男籃的金牌。[2]
要想搞好運動隊團隊文化建設,首先要理清運動隊團隊文化的概念、運動隊與其他類型的組織不同之處,以及運動隊團隊文化的重要特征。
劉一民和王健,俞繼英和文紅為等人從理論方面研究了運動團隊文化的概念,他們一致認為運動隊團隊文化是指運動隊在建立和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形成,并為團隊成員自覺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信念、價值觀[3,4]。此外,俞繼英和文紅為認為運動隊團隊文化還應包括行為準則、規(guī)章制度和物質設施中外在表現(xiàn)的總合,運動隊文化可分為精神層、制度層和物質層[5];劉一民和王健則認為運動隊團隊文化還應包括倫理道德、精神支柱、典禮儀式和文娛生活,其中價值觀、信念和團隊精神是運動團隊文化的核心與基石[6]。綜上所述,可以認為,運動隊團隊文化是指運動隊成員在長期共同訓練、比賽和生活的過程中有意打造和自發(fā)形成的共同價值觀、信念、行為準則、運動隊作風的一種集合體,其核心是共同的價值觀。
運動隊作為一種正式組織,在共性之外還有一些特性。第一,運動隊以提高競技水平、獲得競賽優(yōu)勝為首要目的,運動隊或運動員在競賽中面臨激烈的對抗。運動隊必須形成對勝負、傷病的成熟和正確的態(tài)度才能從優(yōu)秀走向卓越,而這一點恰恰是極其難做到的。第三,優(yōu)秀運動隊往往頂著諸多光環(huán),有諸多擁躉,這一方面要求他們形成先進的團隊文化,為世人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使他們承受巨大壓力,而這種壓力有時會成為團隊文化建設的阻力。第四,運動隊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訓練,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抓教育,導致運動員知識結構不完善或知識得不到及時更新。運動員文化素質低也會給團隊文化建設帶來困難。第五,運動員都是有一技之長的人,而這樣的人往往有個性,這給團隊文化建設增加了額外的困難。
摩根(Morgan, G.)從文化學的視角對運動隊團隊文化進行了研究,得出的啟示為:運動隊是存在于開放環(huán)境中的不明確的、前途難料的實體,這種不確定性使得運動隊和運動員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基本信念。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基本信念接下來會被所有成員無意識地接受,并最終成為思想和行為的向導。然而,由于運動隊存在于開放環(huán)境中,所以這些信念又會時常發(fā)生變化,使組織文化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7]。
學校運動隊是運動隊的一個子集,其成員是教練員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他們的首要任務應是身體、智力、個性和社會性的全面發(fā)展。與職業(yè)運動隊和社會上的業(yè)余運動隊相比,學生運動員兼具學生和運動員雙重身份,他們必須很好地兼顧學習與訓練。學校運動隊具有隊員流動性強、教練員的影響更加多元化、同輩影響更大等特點。若能將運動隊團隊文化建設好,不但有利于運動隊的發(fā)展,而且對學校文化建設和學校體育整體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謹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探討學校運動隊團隊文化建設的獨特策略。
根據學校運動隊的特征與心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原理,學校運動隊建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2.1 講民主,讓運動員擁有團隊文化
受年齡和經歷等方面的限制,青少年學生運動員對項目規(guī)律和規(guī)章制度的認識難以到位,所以教練在指導訓練和比賽的過程中,不可能處處講民主。但是,在團隊文化建設的部分環(huán)節(jié)則要盡量做到這一點。例如,教練員可以與運動員共同制定日常的獎懲規(guī)則、調整訓練的科目內容,運動隊在確定新隊員人選時可以適當考慮老隊員的意見。運動隊形成發(fā)揮民主的傳統(tǒng),既有利于發(fā)掘運動員身上的閃光點,又有利于促進隊內溝通與共識的達成,形成個性化的組織文化。
3.2.2 講坦誠,強調充分溝通
要想營造一種良好氛圍,必須保證溝通順暢。親其師,信其道。雖然有些訓練方法背后的道理不容易對學生運動員講明白,但如果時間允許,教練員在對訓練模式、訓練負荷做出改變時,仍要曉之以理,讓運動員知其“所以然”。運動員認可了,訓練效率自然會更高。
3.2.3 講大局,使隊員更包容
運動隊比普通的班級更容易出現(xiàn)矛盾。例如,運動場上狀況瞬息萬變,失誤是常態(tài),因毫厘之差輸?shù)舯荣悤r,隊員之間能否相互包容至關重要。要想讓隊員變得更包容,既要曉之以理,又要施之以技。首先,教練員要在全隊灌輸“放眼長遠”的觀念,讓他們能夠將得失置于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大圖景中去考量,少鉆一些牛角尖。其次,要在溝通技巧層面提高學生運動員駕馭情緒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運動員形成“分析失敗原因必須用以‘我’字開頭的陳述形式”等規(guī)則[8],杜絕“你太愛出風頭了”之類的人身攻擊,杜絕怨天尤人、吹毛求疵的壞習慣。一方提出質疑時,要賦予另一方均等的發(fā)言機會。再次,要通過開展主題教育等形式,弘揚運動項目的優(yōu)良文化和感恩、包容等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最后,還可以讓隊員把自己的想法先寫到紙上,并寫出代表三種態(tài)度的想法——完全否定對方的想法,部分否定對方的想法,先從自身找原因時的想法。思考充分之后再提出自己最后的想法。
3.2.4 講傳奇,樹立偶像
運動員追求的是巔峰競技表現(xiàn),需要克服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所以他們非常需要榜樣和偶像帶來的力量,學生運動員尤其如此:
第一,隨著新生入學,高年級學生畢業(yè),學校運動隊每年都會有人員更迭。在這樣一個高流動性的群體中,唯有加強團隊文化建設,才能使運動隊成立以來最優(yōu)秀的教練員和運動員的人格魅力和寶貴經驗越陳越香。如果運動隊有良好的習慣,每次大賽都及時拍攝、錄制一些影音資料,賽后深入總結,就能把最寶貴的經驗長久地留存下來。反之,如果不注意總結、提煉,運動隊一是會缺少榜樣的激勵;二是難以形成面對強手安之若素、比分落后時保持冷靜、面對挑釁保持克制等優(yōu)良作風。
第二,青春期的學生運動員有時會偏愛對抗訓練、喜歡花樣,卻不喜歡練習基本功。然而,求新求異求刺激的訓練模式既容易受傷,又不容易切實提高成績。相反,基本功練好了,既能夠降低受傷幾率,又有助于長遠目標的實現(xiàn)。運動隊建立以來的傳奇運動員幾乎都是基本功非常扎實的運動員。如果教練能用說服力強、栩栩如生的典型事例教育隊員,往往能較好地轉變隊員的求新求異等心理。
第三,有些高年級學生運動員由于臨近畢業(yè),加之運動成績進入高原期,會產生“船到碼頭車到站”的心理,會給整個運動隊的訓練氛圍造成不利影響。相反,如果學校運動隊善于通過制定隊規(guī)、樹立榜樣等策略,使得每一批運動員都自始至終地精益求精,訓練質量就能夠得到保證。
第四,運動隊還可以從全國大中小學生各項體育賽事中發(fā)掘典型,通過辦電子報、板報、建立網絡討論組等多種形式評議運動員和運動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榜樣。例如,每年評選本項目最具人格魅力的全球十佳運動員和全國十佳運動員,以此培植正確的價值觀和成才觀。再如,可以在訓練場館只懸掛品學兼優(yōu)的知名大學生運動員的照片,而不是世界冠軍的照片;只懸掛最團結奮進的運動隊的照片,而不是懸掛世界冠軍隊的照片。
運動隊團隊文化是指運動隊的共同價值觀、基本信念、行為準則和運動隊作風的一種集合體,是團隊領導人及其成員在長期合作過程中不斷磨合、磋商、積淀形成的產物,其核心是共同的價值觀。以建設優(yōu)秀學校運動隊為目標,建構系統(tǒng)、實用、針對性強的運動隊團隊文化建設策略和模式,能為推動我國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發(fā)展再上臺階、質量再上水平,有力推動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隊伍的壯大和素質的提升。運動隊團隊文化建設可以采取的策略有講民主、講坦誠、講大局等。體育教育訓練領域的研究者、學校管理領域的研究者、運動隊教練要加強關于運動隊團隊文化的相關研究,并積極開展研討和相互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 Peter J. Schroeder. Changing Team Culture: The Perspective of Ten Successful head Coaches.[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010.3:63-88.
[2] 李筍南. 論中國籃球文化建設視域中的運動隊文化建設[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
[3] 劉一民,王 健. 略論體育運動團隊文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11(3):28-34.
[4] 文紅為,俞繼英,俞建民. 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團隊文化[J].體育學刊,2005.3:69-71.
[5] 羅耀兵,黃向東.論優(yōu)秀運動隊田徑教練員的培訓與管理[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5(4):20.
[6] 張林.提高優(yōu)秀運動隊群體績效的主要途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1(4):33.
[7] Morgan, G. Images of Organization (2nd ed.)[N].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7.
[8] 巴魯克,伊迪斯 ·H·格洛特博格,蘇珊·施圖特曼·孫彥川,趙亞玲,冀翔燕,譯. 創(chuàng)造性的憤怒,讓怒火成為正能量[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
[9] 姚明. 體育是一種教育[N]. 解放日報,20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