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豪,王興懷
(西藏民族學院 體育學院, 陜西 咸陽 712082)
現代大型體育賽事,已經成為提高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傳播健康、快樂、和諧、友愛、公平、誠信等優(yōu)秀道德風尚的有效載體。大型體育賽事中的志愿者是城市中的一道亮麗風景,是人們眼中“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代名詞,他們是促進和諧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時代的排頭兵,大學生志愿者將個體與他人及社會相聯結,共同努力拼搏,使生命更有意義,世界更加美好,感受著生命內涵的充實和人生價值的提升,為社會注入了正能量與新風氣。本文從志愿服務的育人教化功能和體育賽事的倫理道德價值出發(f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大學生志愿者的實踐主體地位,對大學生志愿者在大型體育賽事中的道德提升機理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根據心理學家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因為某項具體行動對個人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并且有助于滿足自身期望、實現個人目標,所以個體才會主動采取行動以達成目標。因此,目的與動機是大學生參與志愿工作的必然要素與重要前提。歸結起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主要集中于以下6種:(1)精神追求,即通過志愿服務的實踐形式收獲精神價值,充實精神世界,豐富人生內涵,推動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與道德境界的提升;(2)社會使命,即建立社會聯系,形成社會互動,深化內在的自我存在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實際行動發(fā)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履行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使命;(3)知識技能,即利用服務實踐的機會了解新知識、學習新技能,借助志愿服務的方式實現技能的加強、個人的成長與人格的完善;(4)價值實現,即在志愿工作中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才能,為賽事志愿活動的開展貢獻自身的力量,感受精神的升華、心靈的充實,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5)人生體驗,即積累生活經驗,豐富人生閱歷,將志愿工作納入自己的人生軌跡,加深對社會本質的認識、對生活真諦的感悟以及對人生定位的把握;(6)心理完善,即在志愿精神的引導下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克服內在的精神障礙,培養(yǎng)樂觀健康的心態(tài)與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樹立自強、自立的品質與自尊、自愛的人格。作為道德實踐的動力源泉,這6類動機都是正向的、純潔的、高尚的,有助于志愿者積極高效地參與工作,達到既定的期望值,進而在工作中對志愿服務的意義以及志愿精神的內涵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培養(yǎng)道德情操、強化道德意志、升華道德境界、增強道德素養(yǎng),完成內在動機滿足與自我道德升華。
首先,個體角色扮演的前提是認知社會對該角色的要求,清楚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即了解角色期望。大學生扮演志愿者的角色,應當主動了解社會期望,比如真誠待人、服務社會、傳遞愛心等。這種認知過程有助于志愿者的自我定位,合理明確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積極高效地投身于服務工作,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熱情與價值,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活動氛圍中實現道德內化,提升道德境界。
其次,在服務工作中,動機純正的志愿者往往具有更高的角色認同度,志愿者角色也處于顯著性層級的較高位置,此時大學生會付出比其他角色更多的努力,尤其在受到他人和社會的鼓勵與支持后,在角色執(zhí)行時會按照社會和自我的標準擔當更重的責任。由此,角色認同一方面有助于調動志愿者的能動性與積極性,激發(fā)首創(chuàng)精神與創(chuàng)造活力,提升服務工作的效果和質量,更好地發(fā)揮志愿服務的育人教化功能與體育賽事的倫理道德價值,實現道德內化與境界提升的過程;另一方面,由自我認同引發(fā)的角色執(zhí)行與責任擔當將加深大學生志愿者的使命感、責任感,完善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促進其思想上的社會化與道德上的成熟化,完成道德水平的自我提升。
最后,角色的具體扮演是指在了解角色期望、加深角色認同的前提下,個體參與具體情境下的角色活動。在經歷了角色期望與角色認同階段之后,大學生會較容易地樹立志愿者角色意識,自覺主動地參與服務他人與提升自我的角色扮演過程,實現精神層面的內在升華,并對日常工作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實質性的道德提升存在于潛在的志愿服務與隱匿的社會互動中。志愿者真實的道德提升,只有間接地通過其態(tài)度、信念、情感的轉變與已經內化為道德習慣的自覺行為才能表現出來。大學生志愿者在工作中樂于表現出積極的一面,以便向他人表達青春陽光的形象。而有些志愿者就僅僅是為了制造這樣的假象,確定一種有利于自我形象的情境定義。但是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也許會發(fā)生違背這類情境定義的事件,比如運動員對志愿者的過度熱情感到不適,當此類破壞性事件發(fā)生時,互動情境容易變得尷尬。因此無論他人做出何種回應,掩飾性的虛假表現都無益于志愿者的道德提升。志愿者只有遵循客觀社會期望,堅持主觀價值要求,加深社會角色認同,履行社會角色職責,才能發(fā)揮志愿服務的育人教化功能與體育賽事的倫理道德價值,將日常行為內化為道德習慣,促進道德境界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
志愿者保障激勵工作是通過組織內部的一系列保障制度與激勵機制為志愿者創(chuàng)造積極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條件,激發(fā)并維持志愿者的服務熱情,為大型體育賽事提供特色鮮明、效果顯著、質量卓越的志愿服務,為中國志愿服務事業(yè)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培養(yǎng)一支專業(yè)水平高、綜合能力強、參與范圍廣、成員規(guī)模大的志愿者隊伍。保障工作主要包括交通、飲食、住宿、安保等方面;激勵工作包括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兩部分,其中精神激勵主要是宣傳激勵、團隊激勵、外部激勵與表彰激勵。其必要性在于:(1)志愿服務的無償性與自發(fā)性,基于此特點,志愿工作不具有強制性與約束性,志愿者可以根據意愿選擇服務或者離開;(2)志愿者參與動機的多元化與多樣性,這就需要組織者從大學生的不同需求與動機出發(fā)制定激勵計劃,調動并維持志愿者工作積極性。
行為學家赫茨伯格認為,影響人們行為的因素分為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保健因素是與不滿情緒有關的因素如條件、保障、管理,激勵因素是與滿意情緒有關的因素如肯定、成就、成長。在保障激勵工作中,管理者應當區(qū)分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合理把握二者的結構和關系。根據雙因素理論,為了調動和維持志愿者的積極性,組織者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環(huán)境與工作保障,并利用激勵因素進行科學有效的工作安排,注重給予志愿者個人發(fā)展與自我實現的機會,激發(fā)其工作熱情,創(chuàng)造保證賽事順利組織、推動志愿者道德提升的工作環(huán)境。根據行為學家沙因的自我實現假設,個體總是在工作中積極地發(fā)展自身的能力與素質,以達成某種成就,并探尋其中的意義,完成最終目標即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對于動力不足的志愿者,管理者應當注重激勵工作,挖掘其內在動力與潛在需求,而對于自我實現欲望較強的志愿者,管理者應當注重保障工作,為其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促進志愿者自覺能動地實現自我??傊侠碛行У谋U霞钅軌蛘{動志愿者的積極性,使大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與高漲的工作熱情下開展志愿工作、參加道德實踐,增強志愿工作的效果,提高志愿服務的質量,加深大學生志愿者的道德實踐意義,推動其道德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
團隊是目標一致、行動協同、管理統(tǒng)一、關系和諧、高度互補的集合體。團隊文化是指在相互協作的環(huán)境下,個體為實現自身與團隊的雙重目標,自覺形成的體現團隊特色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取向。它是一個團隊存在與發(fā)展的靈魂,是一個團隊核心競爭力的源泉,為團隊成員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對成員個人素質的提升與團隊整體實力的增強具有深遠影響。
大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工作多以團隊形式開展,因此團隊合作的效果直接影響賽事的服務質量。文化內涵是志愿者團隊建設的必要元素,是體現志愿者團隊整體素質的重要標志。團隊文化建設首先需要明智的領導提供科學決策。其次,工作外的集體活動是增強團隊凝聚力的有效途徑。根據社會凝聚力理論,成員需要的滿足狀況是影響志愿者團隊和諧度與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在志愿工作與集體活動過程中,和諧融洽的團隊文化有利于滿足志愿者的安全、社交、自我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促進團隊凝聚力的增強,為志愿者參與道德實踐、內化道德修養(yǎng)、提升道德境界創(chuàng)造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再次,團隊未必是最佳工作形式,管理者應當認真分析工作特點與成員優(yōu)勢,以免造成工作與成員的不匹配,導致資源浪費與團隊內耗。最后,志愿者之間充分的討論交流是形成閉環(huán)思想交流與良性反饋機制的必要條件。總之在自由融洽的團隊文化中,志愿者體會到存在感、歸屬感、自豪感、優(yōu)越感,奉獻精神、集體主義與團隊意識大大增強,志愿精神與服務理念實現內化,服務質量與工作效率得到保證,推動志愿者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道德素質的增強與道德境界的提升。
主觀上,內在動機與角色扮演影響著大學生志愿者道德提升的程度。所以對于志愿者而言,首先,個人應保持端正良好的態(tài)度,以鍛煉能力、超越自我、實現價值、奉獻社會為動機,積極主動地參與志愿服務工作,自覺能動地融入社會公益活動,在志愿服務的道德實踐中滿足個人需求,達成內在動機,培養(yǎng)道德情感,內化道德行為;其次,個人應主動適應志愿者角色,遵循與個人社會地位相一致、與社會客觀期望相符合、與個人主觀能力相適應、與社會生活環(huán)境相融合的行為模式,在社會互動中做到角色期望、角色認同與具體扮演的和諧統(tǒng)一,達成志愿服務工作與內在道德提升的互補雙贏。
客觀上,保障激勵與團隊文化影響著大學生志愿者道德提升的效果。所以對于組織者而言,首先,應充分考慮大學生志愿者的內在動機與利益需求,并根據分析結果構建合理有效的保障激勵制度,既要為志愿者日常服務提供基本的物質條件與工作保障,也要利用多種激勵因素挖掘大學生內在行為動力,激發(fā)其自覺自愿地融入志愿服務工作,推動大學生志愿者道德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與正向遷移;其次,應注重建設志愿者團隊的文化氛圍,加強團隊成員間的工作交流與思想溝通,形成內部交流的良性機制,營造和諧良好、自由融洽的團隊氛圍,提升團隊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強化志愿者的存在感與歸屬感,促使其安全、歸屬、社交、自尊的需要得到有效滿足,為大學生志愿者參與道德實踐、提升道德素質創(chuàng)造積極有效的團隊環(huán)境與工作氛圍。
[1] 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 魏娜.經驗·價值·影響——2008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愿者工作成果轉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李彥.中國網球公開賽志愿者管理體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2):27-32.
[5] 李煒.淺析我國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的管理[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11):126-127.
[6] 閆樹妹,許爾忠.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滿意度的調查研究——以第十一屆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為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2):21-24.
[7] 王蕾,李爽,阿拉木斯,等.我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現狀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