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梅 張新安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臨床綜合征,臨床除陽性和陰性癥狀外,還存在認知功能損害,這是影響疾病預后和轉(zhuǎn)歸的重要指標[1]。目前臨床常用持續(xù)操作功能測定(CPT)、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CST)量表來評價精神分裂癥的認知功能,但有關P300認知電位對該病的評定價值尚需進一步研究[2-6]。本研究旨在比較不同時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P300電位和認知量表的變化,進而探討P300電位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損害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于本院就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56例為試驗組,男33例,女23例,年齡(34.00±19.13)歲,入組標準:(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未服用過精神科藥物或1個月之內(nèi)未服用過精神科藥物;(3)無嚴重的軀體疾?。唬?)無酒精或藥物依賴史。以沈陽市社區(qū)普通居民作為對照組,基本資料與試驗組匹配,無任何藥物干預措施,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及明顯的軀體疾病,無精神活性物質(zhì)或藥物濫用史,韋氏成人智力測驗IQ分大于70分,無聽力障礙,試驗對象同意進行試驗,本研究得到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實施方案 試驗組單一使用利培酮,劑量為3~7 mg,不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可以短期合并安定類藥物。對試驗組在治療前、治療4、12周時,分別進行P300、CPT、WCST評定注意、執(zhí)行功能。正常對照組在入組時,進行一次P300、CPT、WCST測定,數(shù)值作為參照值。
1.2.2 電生理測定 電極位置參照國際腦電圖學會10/20標準放置電極,記錄電極置于中央中線Cz點,眼動(EOG)記錄電極分別位于左眼上、右眼右2 cm處,分別記錄垂直眼動和水平眼動偽跡,參考電極置于雙耳A1、A2點,前額FPz點接地,電極間阻抗小于5 kΩ,分析時間為1000 ms。被檢者接受雙耳的短音刺激,刺激頻率為1次/s,刺激持續(xù)時間10 ms,靈敏度為5 μV,帶通低頻濾波0.1 Hz,高頻濾波50 Hz,疊加100次。非靶刺激(Nontarget,NT)強度為85 dB,頻率為1000 Hz,占80%,靶刺激(Target,T)頻率為2000 Hz,強度為95 dB,隨機串插在非靶刺激中,占20%。兩者次序關系的范例如下:NT NT NT T NT NT NT NT T NT NT NT NT NT T NT NT NT。測試指標為靶刺激P300潛伏期及波幅。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Pea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期P300潛伏期、波幅變化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治療前P300潛伏期明顯延長,波幅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4周時,P300潛伏期較治療前短,波幅減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12周與治療前、治療4周比較,P300潛伏期縮短,波幅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300潛伏期延長,波幅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期P300潛伏期、波幅變化(±s)
表1 兩組不同時期P300潛伏期、波幅變化(±s)
*與治療12周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時間 潛伏期(ms) 波幅(μV)試驗組(n=56) 治療前 365±33*△ 4.7±2.7*△4周 358±30*△ 5.1±2.6*△12周 342±27△ 7.1±2.9△正常對照組(n=56) 309±25 10.5±3.1
2.2 兩組不同時期CPT、WCST變化 治療前,試驗組WCST總測驗次數(shù)、持續(xù)錯誤數(shù)、隨機錯誤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在分類數(shù)、正確反應數(shù)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試驗組CPT分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時,試驗組總測驗次數(shù)、持續(xù)錯誤數(shù)、隨機錯誤數(shù)、CPT與治療前比較變化不明顯(P>0.05);治療12周時,WCST的總測驗次數(shù)、持續(xù)錯誤數(shù)、隨機錯誤數(shù)均較治療前和治療4周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仍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治療12周時,試驗組CPT分數(shù)較治療前及治療4周升高(P<0.05),但仍低于正常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WCST和CPT測驗結果的比較(±s) 分
表2 兩組WCST和CPT測驗結果的比較(±s) 分
*與治療12周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治療時間 WCST CPT總測驗次數(shù) 正確反應數(shù) 持續(xù)錯誤數(shù) 隨機錯誤數(shù) 分類數(shù)試驗組(n=56) 治療前 87.2±23.1*△ 23.9±2.4 27.1±13.6*△ 38.3±20.6*△ 4.8±0.5 26.4±3.2*△4周 84.5±22.6*△ 24.1±2.3 25.4±13.2*△ 35.6±21.3*△ 4.8±0.9 27.3±2.8*△12周 74.6±21.4△ 24.5±2.1 20.8±11.5△ 29.2±18.2△ 4.9±0.8 29.8±2.1△正常對照組(n=56) 61.5±19.2 25.1±0.6 14.3±7.9 18.8±10.2 5.2±0.7 32.8±2.5
2.3 P300潛伏期和波幅與CPT、WCST評分的相關性 WCST的總測驗次數(shù)、持續(xù)錯誤數(shù)、隨機錯誤數(shù)與P300潛伏期呈正相關(r=0.51,P<0.05),與波幅呈負相關(r=-0.39,P<0.05),CPT得分與P300潛伏期呈負相關(r=-0.37,P<0.05),與波幅呈正相關(r=0.40,P<0.05)。正確反應數(shù)、分類數(shù)與P300潛伏期和波幅無明顯相關性。
目前已證實,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經(jīng)過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患者認知功能會有不同程度改善,而認知功能的程度與療效和預后密切相關[1]。國內(nèi)外的研究表明,事件相關電位P300能反映正常人的認知功能[7-8],但它是否能作為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損害程度的評定指標,尚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P300潛伏期較正常人明顯延長,波幅明顯降低,與報道基本相似[3],即使治療12周時,P300潛伏期明顯縮短,波幅升高,但仍未達到正常人標準,說明治療12周時患者仍存在認知損害。目前有關P300是否可用來評估精神分裂癥的認知功能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8-10]。試驗組WCST的總測驗次數(shù)、持續(xù)錯誤數(shù)、隨機錯誤數(shù)明顯高于正常人,說明患者存在執(zhí)行功能和注意功能缺陷,與報道一致[11]。治療12時明顯低于治療前,在治療前和治療12周時,均明顯高于正常人,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的CPT明顯低于正常人,治療12周時比治療前改善,但仍未達到正常程度。本研究結果與先前相關報道結論一致[11]。治療4周P300、WCST、CPT尚無明顯改善,可能與患者病情未緩解有關。有報道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WCST的正確反應數(shù)、分類數(shù)明顯減少[12],但本研究未出現(xiàn)明顯差異,可能與患者的病情程度有關。研究結果顯示P300波幅、潛伏期與WCST的總測驗次數(shù)、持續(xù)錯誤數(shù)、隨機錯誤數(shù)、CPT評分存在相關性,WCST和CPT是評定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心理指標。P300波幅、潛伏期的變化與患者認知功能改變具有明顯一致性,說明P300可以作為評定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客觀神經(jīng)生物指標,相關研究僅在類似研究中提及,但是否能作為診斷性指標,尚不明確[13-14]。
本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高級認知功能損害,抗精神病藥物能夠改善認知功能,P300可以作為評定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和疾病預后的客觀生物學指標。
[1]Michael Davidson,Silvana Galderisi,Mark Weiser,et al.Schizophrenia and schizophreniform disorder: a randomized, open-Label clinical trial (EUFEST) [J].Am J Psychiatry,2009,166(16):675-682.
[2]李玥,鄒義壯,李建明.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神經(jīng)心理學評定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1(21):78-81.
[3]Aaron T Beck,Neil A Rector.Cognitive therapy of schizophrenia:A new therapy for the new millennium[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00,12(26):177-181.
[4]劉明.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損害的特點及干預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9-22.
[5]王雪,任艷萍,賀佳麗,等.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評價及其與精神癥狀的相關性[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29(4):21-25.
[6]崔界峰,鄒義壯,李玥.簡明精神分裂癥認知評估測驗的臨床信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22(4):12-15.
[7]Laviolette S R.Dopamine modulation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cortical and subcortical neural circuits: evidence for a final common pathway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Bull,2007,33(4):971-981.
[8]孫浩.首發(fā)精神分裂癥聽覺腦干反應、P50及P300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20-24.
[9]Beydagi H,Ozesmi C,Yilmaz A,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and working memory in healthy subjects[J].Int J Neurosci,2000,105(16):77-85.
[10]郭鳳蓮.精神分裂癥時間相關電位P300的追蹤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9-22.
[11]趙俊雄,劉哲寧.精神分裂癥患者與其健康同胞的注意和執(zhí)行功能障礙的對照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3,36(2):85-87.
[12]張文順,吳東輝,高北陵.發(fā)作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執(zhí)行功能及注意功能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22(5):360-362.
[13]仇瑤琴.事件相關電位P300在精神分裂癥中的診斷價值[D].第二軍醫(yī)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18-22.
[14]鞏賓.奧氮平與氯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6):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