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
(山東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深受孔孟老莊的影響。孔子以其“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言傳身教賦予了我們?nèi)逖诺娘L貌;孟子以“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喊出了大丈夫的浩然正氣;老子以為似無為、欲說還休的態(tài)度傳遞了人生的智慧;莊子則以無窮的想象和不羈一物的表現(xiàn)提醒我們?nèi)松写蟾窬?、大心胸的灑脫。儒雅、正氣、智慧和灑脫的融合,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之魂。她的外顯,就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學問,既有高遠的立意,又從來不乏現(xiàn)實的考慮。從組織管理的視角看,它既關注管理中人的訴求,又有具體的指導方法。修己安人恰是現(xiàn)代管理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一部短短不足兩萬字的語錄體小冊子——《論語》,何以成為治天下的經(jīng)典,而且半部就夠了?答案自然就在孔子的一言一行之間??鬃铀x予我們的,首先是如何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一點,從孔子對君子的解釋可以看出。當自身修為達到以后,展現(xiàn)開來,就是為政以德——修己、安人、安百姓的過程。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边@是孔子對君子的一個定義。質,就是淳樸,也就是一個人的自然性。文,就是教化、禮儀文明,也就是人的社會性。不顧禮儀文明而完全展露個人自然性一面,就會顯得粗野;拘泥于禮儀教化,完全壓抑人的本質和淳樸,就會顯得虛偽。因此,君子是把自然性和社會性恰當?shù)慕Y合起來。管理的道理是一樣的?,F(xiàn)代管理中對人的屬性有三個基本界定:自然人、經(jīng)濟人和社會人。自然人是人的自然屬性,作為生物本能的一面,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是本性流露。經(jīng)濟人有兩大基本假定:利己主義和高度理性,來源于亞當·斯密,他說:我們有面包吃和葡萄酒喝不是來自于面包師和釀酒師的恩賜,而是在和我們的交換過程中滿足了他自己的需要。正是人的利己主義和理性的算計,構成了管理激勵最基本的政策基礎。在經(jīng)濟人假定下,你想讓他好德不好色,就需要好德的好處大于好色的好處才行。人的社會性,是指社會群體規(guī)范會約束一個人的行為,這是梅奧霍桑試驗當中提出的結論。因為,人無法用單一的屬性去界定,所以也就沒法用一種方法去管理,必須把他們很好的結合起來才有效果。這是文和質的契合。
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其第一層含義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一方面。現(xiàn)代社會,器與不器是個大問題??即髮W要選專業(yè)、找工作要看專業(yè),畢業(yè)后還是要有個職業(yè)和專長。社會對人的認定:你是干什么的?你能干什么?不器不足以安身立命。更有諸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新”之類的教條,不持續(xù)的針對某一方面投入精力則很難形成競爭優(yōu)勢,一方面是持續(xù)投入,另一方面又是必然受限。所以,器和不器看起來就是個悖論??鬃右云溲孕屑偨饬诉@個悖論。
孔子個人精通六藝。小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是孔子教學生的內(nèi)容,他很精通,自不必言。大六藝是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孔子的孫子子思說:“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大六藝大多是孔子編纂和刪集的,自然也是精通的。所以,孔子并沒有把自己局限在某一方面,也反對弟子囿于某種技能。比如樊遲學稼。孔子說他是小人,這里的小人與道德層次無關,是指境界不高。顯然,孔子把道德仁義這些人格層面的東西看的比某項技術要重要的多。這大概就是不器的含義:過分追求某一長處之時,其短也就顯現(xiàn)了。道家在這一點上講得更清楚,“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美和善都很好,我們都想要了,所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由此,美和善所引致的可能是惡和不善的行為。對管理而言這極具認識價值,比如評優(yōu)樹先——美和善的出發(fā)點未必導致期望的結果。
君子不器的第二層含義,成功是復數(shù)而不是單數(shù)。這是孔子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反思的地方。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志于道,是孔子教育的根本?!暗馈钡暮x很寬泛,放到儒家這里來,也有兩層含義:一是人格修煉,教育的第一要務是成人,即將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大寫的人,好的人格和精神養(yǎng)成了,才談得上做事。因此,道就是人格,術就是技能。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人格有了,就不愁做不成事。領導者不要和下屬比能力、比技術,用比自己能力和技術強的下屬是正路,反過來就是武大郎開店。所以,領導者和下屬比的是眼界和胸懷,有超越常人的眼界和容人的雅量,容人的雅量加上眼界的份量就是生命的質量。二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本末、始終、先后是做事情的規(guī)律和原則,這個道就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規(guī)律和原則。因此,志于道涉及人生的立意問題,是人格修煉的精神,是做事的基本原則。清康熙帝為岳麓書院題字“學達性天”就是這個意思,學習是為了修煉人格以成人?!墩撜Z》里面說的“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也有這個意思。
據(jù)于德,是孔子教育的過程。道德在古代是分開的兩個單詞,道是天道,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比較宏觀、大而化之。德是人德,德者,得也,把合乎天道的東西自己領悟并身體力行了,就叫德。因此,“據(jù)于德”的含義就是將“志于道”的理想落實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德目有很多,概括起來講就是兩類,一類是人倫差別的,一類是普世價值的。第一類比如孟子講的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要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兄弟有情、朋友有信,這是人際交往的德。怎么做到這個德,就要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義婦聽、兄友弟恭、長惠幼順。在這個意義上,儒家,至少孔孟時代的儒家并沒有把義務無原則的加諸于他人,在人際交往中還是講求對等的。后來的宋明理學家將儒家思想妖魔化了,所謂“存天理、滅人欲”,完全無視個人正當?shù)挠?。第二類涉及普世的德,比如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努力修養(yǎng)使自己具備這些德目,是完成教育的過程。德不僅是對個人,對企業(yè)也是極其重要的,企業(yè)用人講究德才兼?zhèn)?。但實際上,歷朝歷代開國之君基本上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倒是守成之主用人講“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為什么呢?因為皇帝面臨的主要問題變了:打天下的皇帝的主要矛盾是生死存亡的問題,而守成皇帝的主要矛盾是穩(wěn)定和發(fā)展。什么是人才?能解決主要矛盾(關鍵問題)的人就是人才。所以,當下重視對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育就是對員工德才兼?zhèn)涞脑V求。
依于仁,是孔子教育的核心。有學者統(tǒng)計,一部不足兩萬字的論語出現(xiàn)“仁”字108次。搞清楚孔子講的仁是什么,對依于仁的解釋很重要。孔子有代表性的“仁”大致可分:一類為解釋型,用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來解釋“仁”的內(nèi)涵;一類為闡發(fā)型,用不同的事例和具體的表現(xiàn)來說明“仁”的外延。另外,“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說),則仁又有“孝悌”之意。概括起來可以說,“仁”就是孔子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仁在內(nèi)圣方面的體現(xiàn)首先是律己,是克己復禮。律己之后是愛人,就是孝悌忠恕。孝悌對親人,忠恕對外人。朱熹認為,“盡己謂之忠”,“推己及人謂之恕”。內(nèi)圣之后,外王包括對人和對事,對人就是恭寬信敏惠,對事就是敬業(yè)、濟眾和立功。
游于藝,是孔子教育的方式。藝接近于某項具體的技能了,那時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放到今天大概就該擴展到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天文地理、農(nóng)桑水利、醫(yī)藥百工等等了。所以,藝是孔子教育的具體載體和方式,但需要用一個“游”字來防止“器”。優(yōu)哉游哉!一副悠然自得、如魚得水的狀態(tài)去學習某些技能,不要“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在精專于某“藝”的同時,有寬實的人格道德基礎。古今中外成大事者,不僅僅是專業(yè)突出,還需要有寬厚的人格修養(yǎng)基礎,唯此才能領悟優(yōu)美的人生意趣。
孔子的學生子夏說過,君子有三種不同的狀態(tài),叫君子三變?!熬佑腥儯和畠叭?,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币馑际?,君子遠遠望上去很有風度,很像那么一回事;接近了相處也平易近人,很溫和;聽他說話又不失嚴厲,做起事來也雷厲風行。這是多好的狀態(tài)啊,不正是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寫照嗎?君子猶如今天的領導,當領導的要有胸懷,不猥瑣,這叫望之儼然;不以權勢壓人,與人相處給每個人以人格上的尊重和平等,這叫即之也溫;做事情雷厲風行,該嚴肅時候嚴肅,對事不對人,這叫聽其言也厲。君子三變,值得我們管理者學習和反思。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差別化的統(tǒng)一;同,是同質化。所以,君子不追求簡單的一致,而是強調(diào)有差別的統(tǒng)一以取長補短。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就是這個道理。為什么把音樂、煲湯和治國聯(lián)系起來?因為從道理上都是一樣的。高低長短不同音調(diào)組合起來就好聽,就是和實生物;只是一個音調(diào)唱起來就是噪音,就是同則不繼。在這個意義上,統(tǒng)一認識比統(tǒng)一思想的提法要好。組織要統(tǒng)一的是什么,是認識。思想可以千差萬別,但對企業(yè)戰(zhàn)略、對組織發(fā)展路徑認識必須要統(tǒng)一。統(tǒng)一認識還不行,那就統(tǒng)一行動,認識可以不到位,但行動不能拖后腿。毛主席說沒有革命的輿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統(tǒng)一行動靠制度約束和輿論宣傳。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團結;比,是勾結。君子團結不勾結,小人勾結不團結。周比問題很關鍵,類似的表述還有: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人格高尚而獨立,小人結黨而營私。組織不排除矛盾和爭論,但問題應當擺到桌面上來解決,要陽謀不要陰謀。所以君子講團結,有問題可以爭論,但最后需要與組織整體保持一致,而不是將這種爭論帶到工作和群眾當中去。
孔子把“名”看得很重要。以現(xiàn)時的觀點來看,“名”就是做一件事的目的、目標和意義等戰(zhàn)略層面的東西。師出有名,則更能調(diào)動群眾的積極性。另外,“名”的含義也有名份、職位的意思,只有“名”落實好了,相應的責權利才能匹配,工作才好開展,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狀況。我們做流程設計、組織結構設計、崗位規(guī)范等等,其本質就是正名的過程。正名之后就是正身,要求別人做的,自己要首先能做到。所以子路問政,孔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本褪锹氏却狗?,身體力行,然后能持之以恒。先正己身,方能正人:“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名正身的基礎打好了,才能夠“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北辰和眾星是“名”,居其所是“位”, 這就是各得其所、各盡所能。拿破侖說:“不想當元帥的好士兵不是好士兵”。這話沒錯,是說人要有理想、有目標。但是,打仗的時候元帥和士兵必須分清楚,如果每個士兵打仗時都把自己當元帥,那非吃敗仗不可。所以,還是要先正名。
仁政是孟子根據(jù)孔子思想的發(fā)揮。但在孔子這里,以德治國的思想已經(jīng)有了雛形,概括起來就是以身作則、教化為先、德主刑輔、用人適當。
以德治國之以身作則。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又嘛L,小人之德草。風行草上,必偃?!边@是以身作則的力量,領導層首先垂范,下屬自然愿意跟隨。“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楚靈王喜歡瘦腰女人,大臣和宮女紛紛節(jié)食以投其所好,結果餓死一大批。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德治國之教化為先。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政令、刑罰管理民眾,有序有效但在境界上要低一個層次;人守規(guī)矩是怕刑罰而非知恥,是被動的;以德、禮教化約束群眾,則民知恥且人格高尚,遵紀守法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正如管仲所言:“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乃知禮節(ji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當今中國最大的管理情景,這意味著物質層面的生存問題解決之后,榮辱觀、禮義廉恥的精神層面的追求會逐步凸顯,單純物質激勵、管理控制的方式將不合時宜。因此,德治不以刑罰為主,而已教化為先。
以德治國之德主刑輔。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與小人在很長時期內(nèi)會并存于世,君子心中有操守,小人心中有好處(土地);君子眼里有刑罰,小人眼里有實惠。因此,對君子和小人的管理必須是不同的方法。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的制度設定是把大多數(shù)人看作君子呢,還是把大多數(shù)當成小人?是“寧可錯殺三千,不使一人漏網(wǎng)”,還是寧使小人漏網(wǎng),絕不冤殺君子?這是兩種不同的管理思路,也必然導致不同的管理制度。以德治國,德主刑輔顯然是把絕大多數(shù)人看成君子,少數(shù)人是小人,以德管君子,以刑治小人。德主刑輔更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
以德治國之用人得當。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币磺袉栴}最終都要落實到人的身上。使民服,使以德治國貫徹下去,必須有良好的隊伍保障?!芭e直措諸枉”,是把正直、高尚的人放到領導崗位上去,百姓會信服,反之,百姓則不服。因此,選賢與能,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是保障以德治國的必要條件。領導干部的群眾基礎是關鍵,是否有足夠的人格魅力影響和帶動他人是選拔干部的重要標準。
管理一個組織最重要的有三件事,這是孔子回答仲弓問政時的解釋。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先有司”,先讓每個崗位各得其所、各司其職,這實際上是“正名”的延續(xù),是開展工作的前提。然后“赦小過”,小錯誤不可避免,不能抓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這一點很重要。干事情就容易犯錯誤,不干事情就不會犯錯誤,唯有赦小過才能激發(fā)大家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一個好的領導不但要容許下屬有小差錯,而且還要主動幫下屬承擔錯誤的過失。再是“舉賢才”。怎么知道誰是賢才?。靠鬃诱f:先把你熟悉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你就不要擔心賢才不被你了解了。這里的道理在于,如果我們能讓了解的人人盡其才,那自然會有更多的人毛遂自薦;反過來,如果連熟悉的人都用不好,又如何奢望賢才愿意來投奔呢?千金買馬骨所隱含的大概也是類似的信息:馬骨頭都愿意付千金,那千里馬自然更不在話下,所以大批的千里馬就找到了。很多領導者抱怨無人可用,恨鐵不成鋼,但更大的問題或許是對現(xiàn)有的人都沒用好。所以,對組織而言,關鍵不是四處網(wǎng)絡人才,而是如何用好現(xiàn)有人才。
五種美德是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受制于我們對中庸的誤解,總覺得孔子的言論要么是很沒有營養(yǎng)的大實話,要么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折中主義觀點。其實不然??鬃犹貏e強調(diào)一個“度”,就是過猶不及,這是辯證法。惠是人之生計所必須的,但不能鋪張浪費。強調(diào)敬業(yè)付出是必須的,但不能讓人心生怨言、怨恨。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其實也簡單。領導者總是強調(diào)員工要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克己奉公,但他們卻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個人之所以加入組織,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組織抵御風險的能力強于個人。因此,當集體和個人產(chǎn)生沖突的時候,應當以誰為先?在以人為本的環(huán)境下以個人為先應當是正解。如果組織在面對問題時都能多向個體傾斜,那么當組織需要員工奉獻的時候,絕大多數(shù)員工也會毫無怨言的付出,這是相互的。領導泰泰然有氣魄是好的,但不能盛氣凌人,這是泰而不驕。有威風、有威望是好的,但是太猛、太魯莽就做過了,猛則民殘嘛。所以,凡事要張弛有度,這是五美。
四種惡習要避免。“不教而殺謂之虐”,只要不是致命的錯誤,要給別人改過的機會,一棒子打死就是不教而殺?!安唤湟暢芍^之暴”,不及時的訓誡提醒,坐視下屬犯錯不管就是不戒視成,本質上是就是暴虐,比如“鄭伯克段于鄢”?!奥钪缕谥^之賊”,管理層該做的決定遲遲不決,使下屬工作受到影響就是慢令致期。有很多領導者沒有擔當精神,總是患得患失、首鼠兩端,下屬則往往無所適從?!蔼q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這是說和下屬打交道什么都算的很清楚,像個出納一樣。水至清則無魚,當領導應大事不糊涂,小事難得糊涂。
孔子在魯定公的追問之下,告訴了我們一言興邦和一言喪邦的道理??鬃釉偃龔娬{(diào)一句話講不了很多內(nèi)容,但非要用“一言”來概括,興邦就是“為君難,為臣不易”。當領導和下屬都知道做事情不容易,也都能體會對方的不容易,這樣做起事情來既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又互相體諒、互相配合,這不就是興盛的條件嗎?用“一言”來概括喪邦,就是“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我一點都不喜歡當領導,唯一的好處就是我的話沒人敢反駁。多深刻的道理??!當下屬對領導只會唯唯諾諾,半點反對意見也不敢提的時候,組織就要衰敗了。因為此時只能靠領導個人的決策了,沒有集體的智慧幫你匡扶錯失,一己之力又能走多遠呢?清孫嘉淦給乾隆皇帝上過一個《三習一弊疏》的折子,講得就是這個道理。當領導“目習于所見、耳習于所聞、心習于所是”,三習既成,必生一弊——“喜小人而惡君子是也”。由此可見,領導不是不英明、不是不偉大、不是不得人心,恰恰是因為英明、偉大、得人心,反而容易自我膨脹。
在前面對孔子本身和論語所記載言和事的解讀當中,已經(jīng)結合了很多組織管理的內(nèi)容。概括起來就是修己安人、內(nèi)圣外王之路。首先是修身,做個君子,當個仁人志士,提高自身的影響力。然后為政以德,敬業(yè)、濟眾、立功、安人、安百姓,是仁的外顯,是外王之路。然而,從現(xiàn)代管理的角度來看,孔子德政思想還留給我們許多啟示。
自漢武帝開始,儒家思想被歷代帝王所尊崇,進入國家意識形態(tài)領域。之所以獨尊儒術,筆者認為儒家思想的過人之處,就在于與其他學派相比,儒家思想有一個最具感召力的愿景——天下大同。概括起來講,大同社會有兩個樸素的檢驗標準:一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二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與道家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相比,與法家的“壹賞、壹刑、壹教”、“一斷于法”相比,與墨家的“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脛無毛,腓無拔”相比,顯然,儒家所描繪的社會前景更具吸引力。這種吸引力,無關乎身份、無關乎主義、無關乎政黨。做到這兩點,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對企業(yè)組織而言,一個明確的、有感召力的使命和愿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衣食無憂之后,大多數(shù)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我為誰工作?我為什么工作?要解決和回答這個問題,就是組織的使命和愿景。
孔子所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謙謙君子的儒雅氣度,更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風骨。在魯國、在周游列國的途中,聰明如孔子者,難道不知道自己的主張不被國君所青睞?難道不知道說什么會投當政者所好?難道不知道這世道憑一己之力已無挽救的可能?然而,孔子之偉大也正在于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能做多少算多少。這是君子儒,不是小人儒。這種風骨和氣度,為歷代的君子儒所繼承,一如孟子,一如王陽明等。對今天的管理者而言,大到國家,小到一個企業(yè),改總比不改好,做總比不做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也絕非朝夕之功。儒家的心態(tài)里面包含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不拋棄、不放棄的做事理念,反求諸己、盡力而為的做事方法。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之于當今中國,缺乏的不是指手畫腳、吹毛求疵的看客,而是親力親為、解決問題的行動者;缺乏的不是概念翻新、空手套狼的投機者,而是腳踏實地、顧國謀利的實干家;缺乏的更不是言必稱美國、唯西方馬首是瞻的所謂國際化人才,而是立足國情、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擔當者。儒家的心態(tài)之于當今中國,其至矣乎,而民鮮久矣!我們?nèi)裟鼙挚鬃硬粧仐?、不放棄,積極而為的心態(tài),則幸莫大焉!
孔子是思想家,也是行動者。把孔子思想和行動連接起來的一個角色,是教育家??鬃庸碜孕小⒀詡魃斫?,將自己的思想非常好的傳遞給了三千弟子,教育出了七十二賢人,進而使孔子思想得以發(fā)揚光大,并積極應用于現(xiàn)世。實際上,每一個企業(yè)家都有自己深刻的思想,都有超越常人的理念。企業(yè)和企業(yè)間成就的差別,很多時候不是掌舵人思想的豐富與先進的差別,而是將思想傳遞到組織整體過程和程度上的差別。傳遞的多少、深淺、寬窄狀態(tài)決定了企業(yè)家個人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轉化成企業(yè)經(jīng)營的現(xiàn)實。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企業(yè)家都應該是教育家,同樣承擔著創(chuàng)造、教化和傳承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