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偉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yī)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筆者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72例,均為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8例和對照組34例。治療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 70.5±12.3)歲,病程(4.6±1.8)年,心功能III級25例、心功能IV級13例,心臟超聲左室射血分數(shù)(EF值)(32.7±11.3)%,冠心病17例、高血壓病11例、風(fēng)濕性心瓣膜病3例、擴張型心肌病4例、肺心病2例、酒精性心肌病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7例,年齡(69.7±11.2)歲,病程(4.3±2.1)年,心功能III級23例、心功能IV級11例,心臟超聲左室射血分數(shù)(EF值)(33.2±10.5)%,冠心病15例、高血壓病12例、風(fēng)濕性心瓣膜病2例、擴張型心肌病3例、肺心病2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心功能分級、原發(fā)心臟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①按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②按紐約心臟病學(xué)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1],心功能III~Ⅳ級;③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45%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2]痰飲阻肺證標準。主癥為心悸氣急,咳嗽喘促,不能平臥,咳白痰或黃痰,胸脘痞悶,雙下肢水腫。次癥為頭暈?zāi)垦?,尿少腹脹,或伴痰鳴,或發(fā)熱口渴。舌淡暗或紫暗,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
排除標準:①按紐約心臟病學(xué)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心功能II級以下;②肥厚型梗阻性心肌?。虎奂毙孕牧λソ?;④重度心律失常、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⑤合并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⑥過敏體質(zhì)。
兩組均用氫氯噻嗪片25mg、螺內(nèi)酯片20mg、日3次、口服,硝酸異山梨酯片5mg、日3次、口服,地高辛片0.125mg、日1次、口服,卡托普利片12.5mg、日3次,口服,美托洛爾片12.5mg、日2次、口服。同時按照實際病情進行藥物調(diào)整。
治療組加用健脾利水方(自擬)。茯苓30g,白術(shù)10g,黃芪15g,黨參10g,豬苓15g,澤瀉15g,車前子30g,葶藶子15g,桂枝9g。痰熱盛者加竹茹、黃芩、石菖蒲,血瘀甚者加川芎、當歸、丹參,陰虛者加麥冬、生地,陽虛明顯者加附子、改桂枝為肉桂。每日1劑,頭煎加水600mL、煎取300mL,二煎加水400mL、煎取300mL,兩煎混合,早餐后1h及晚餐前1h各溫服300mL。
兩組療程均為20天。
心功能療效標準根據(jù)《中醫(yī)心病診斷療效標準與用藥規(guī)范》[3]。顯效:心功能恢復(fù)到I級。有效:心功能改善一級以上,達到II~III級,未達到I級。無效:治療前后心功能為同級。加重:心功能惡化或死亡。
中醫(yī)證候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心病診斷療效標準與用藥規(guī)范》制定[3]。①計量評分。4分為心悸氣急,咳嗽喘促,端坐呼吸,不能平臥,面晦唇暗,青筋暴露,乏力自汗,咳白痰或黃痰,胸脘痞悶,雙下肢水腫,頭暈?zāi)垦#蛏俑姑?,或伴痰鳴,或發(fā)熱口渴,舌脈異常等癥明顯,持續(xù)出現(xiàn),影響工作和生活。3分為各癥狀明顯,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影響工作和生活。2分為各癥狀時輕時重,間斷出現(xiàn),不影響工作和生活。1分為各癥狀較輕,偶爾出現(xiàn),不影響工作和生活。0分為無癥狀。②療效標準。顯效:癥狀全部消失,積分為0或治療后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以上。有效:治療后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50%~70%。無效:治療后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不足50%。加重:治療后證候積分超過治療前。
兩組心功能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18例(47.4%),有效17例(44.7%),無效3例(7.9%),加重0例,總有效率92.1%。對照組顯效8例(23.5%),有效16例(47.1%),無效9例(26.5%),加重1例(2.9%),總有效率70.6%。兩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兩組治療前后心臟超聲左室射血分數(shù)(EF值)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臟超聲左室射血分數(shù)(EF值)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臟超聲左室射血分數(shù)(EF值)比較 (±s)
組別 n 時間 EF值治療組 38 治療前治療后32.7%±11.3%37.9%±10.2%對照組 34 治療前治療后33.2%±10.5%37.6%±11.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20例(52.6%),有效15例(39.5%),無效3例(7.9),加重0例,總有效率92.1%。對照組顯效9例(26.5%),有效15例(44.1%),無效9例(26.5%),加重1例(2.9%),總有效率70.6%。兩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兩組電解質(zhì)紊亂比較。治療組出現(xiàn)低鉀血癥2例,低鈉低氯血癥1例。對照組出現(xiàn)低鉀血癥5例,低鈉低氯血癥2例。
慢性心力衰竭屬中醫(yī)“心悸”、“喘證”、“水腫”等范疇。為久病或勞倦過度,正氣虧虛,水液氣血運化失常,氣滯水停,血脈瘀阻所致。主要病機為氣虛、水停、血瘀。治療當以補氣、利水、活血為法。健脾利水方中茯苓、白術(shù)、黃芪、黨參健脾益氣,黃芪可改善心肌順應(yīng)性、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功能;豬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濕健脾,可改善體循環(huán)及肺循環(huán)瘀血而減輕心衰癥狀體征;葶藶子宣肺平喘、利尿強心;桂枝溫心陽,利水飲,通血脈。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利水、溫通心脈、宣肺平喘之效。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心衰可減輕西藥的不良反應(yīng),從而改善預(yù)后。
[1]陸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xué)[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69-170.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出版社,2002:80.
[3]沈紹功,王承德,閆希軍.中醫(yī)心病診斷療效標準與用藥規(guī)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