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志,王 琳,佟曉輝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皮膚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
導師用清熱除濕湯治療濕熱蘊積型掌跖膿皰病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共65例,均為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皮膚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3例,男12例,女21例;年齡34~66歲,平均47.7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4年。對照組32例,男8例,女24例;年齡37~65歲,平均45.9歲;病程2個月~4.5年,平均2.7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臨床表現(xiàn)為手掌和(或)足跖出現(xiàn)密集的針尖至粟粒大小膿皰,部分融合呈膿糊狀,伴黃褐色結痂、小片鱗屑,皮膚潮紅、灼熱,不同程度瘙癢,病情多呈周期性發(fā)作。既往無銀屑病史,局部膿皰和鱗屑痂皮分別做細菌培養(yǎng)和真菌鏡檢結果為陰性。符合掌跖膿皰病診斷標準[1]。治療前2個月未口服治療掌跖膿皰病的藥物。
治療組:用除濕解熱湯。水牛角30g,生地黃20g,赤芍15g,牡丹皮15g,萆薢15g,薏苡仁30g,澤瀉15g,滑石15g,紫草10g,土茯苓30g,黃柏15g,虎杖15g,蒲公英15g,白鮮皮30g,苦參15g。大便溏加山藥、炒白術,瘙癢明顯加白蒺藜、地膚子,水皰、膿皰較多、糜爛滲出較重加蒼術、厚樸,手掌部較重加黃連、野菊花,足跖部較重加牛膝、車前草,皮損基底較紅、疼痛或瘙癢較重加金銀花、連翹。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2次混勻,分早晚2次飯后0.5h溫服。
對照組:用消銀膠囊(陜西摩美得制藥有限公司)1.5g,日3次口服。
兩組分別于治療第2、4、6、8周隨訪,連續(xù)用藥2個月。忌食辛辣發(fā)物,注意休息,保持情緒穩(wěn)定,配合治療。
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治愈:膿皰消退,結痂脫落。顯效:皮損消退70%以上。好轉:皮損消退30%~69%。無效:皮損消退不足30%或不斷有新的膿皰出現(xiàn)。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掌跖膿皰病多由濕熱蘊于肌膚,復感毒邪,濕熱與毒邪合而為病。治當清熱涼血,解毒除濕。除濕解熱湯由犀角地黃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而成,方中水牛角涼血解毒,生地黃涼血滋陰生津,赤芍、牡丹皮、紫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萆薢、澤瀉、薏苡仁健脾祛濕利濁,黃柏、土茯苓、滑石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白鮮皮、苦參清熱燥濕,虎杖、蒲公英涼血解毒。全方涼血與活血并用,使熱清血寧而無耗血動血之患,涼血止血又無冰伏留瘀之慮,同時利濕與養(yǎng)陰同用,利濕同時防止傷陰,養(yǎng)陰避免助濕生邪,故治療濕熱蘊積型掌跖膿皰病療效顯著。丘疹、皰疹為主可適當增加除濕力度,輔以健脾藥以利濕。干燥脫屑為主,可減少苦寒利濕藥物,增加滋陰健脾藥物,少佐溫腎之藥。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 3版. 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01:816-817.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