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建ZUO Hai-jian;李玉星LI Yu-xing
(河南能源焦煤公司,焦作 454150)
(Henan Energy and Chemical Industry Group Jiaozuo Coal Mine,Jiaozuo 454150,China)
在煤礦生產過程中,運輸工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運輸系統(tǒng)中,煤礦井下斜巷串車提升運輸無疑是礦井生產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礦井的各個生產環(huán)節(jié),關系到煤礦井下各采煤盤區(qū)所有設備與材料的運輸,其戰(zhàn)線長,涉及面廣,特殊工種多,技術性強。
在煤礦生產的各類災害事故中,斜巷運輸跑車事故時有發(fā)生。且斜巷跑車事故是煤礦井下危害較為嚴重的多發(fā)性運輸事故,但究其原因,屬于人的原因造成的斜巷跑車占主要因素。它是指在斜巷(串車)提升的過程中,失去鋼絲繩控制的礦車,沿著斜巷加速下滑(稱之為“跑車”)。斜巷跑車事故輕者損壞巷道支護、軌道、礦車、電纜及管路,重者危及提升設備和人身安全,造成礦井停產。為了控制和減少事故,經過數(shù)次現(xiàn)場勘察、思考分析,設計出了一套“煤礦井下斜巷常閉式聯(lián)鎖防跑車和跑車防護裝置”。
采用11#煤礦專用工字鋼焊接成梯形擋車杠。坡度在16°以上斜巷,使用三根規(guī)格不小于11#煤礦專用工字鋼焊接而成梯形擋車杠;坡度在16°以下斜巷,使用二根規(guī)格不小于11#煤礦專用工字鋼焊接而成梯形擋車杠。梯形擋車杠的長度為吊掛高度的1.2~1.4 倍,當擋車杠放下時,擋車杠與道軌的夾角在45~60°。600mm 的軌道軌距,擋車杠的寬度為400~500mm。擋車杠從下端開始,每間隔300mm 刷紅白相間的防銹漆。
上平臺擋車杠在常閉狀態(tài)下,梯形擋車杠的底端距上平臺第一道阻車器0.6~1m,(第一道阻車器安裝位置要求:距上變坡點1.2~2m)。下?lián)踯嚫馨惭b在上變坡點下方略大于(增加5m)一列車長度的位置。兩個擋車杠的下端用一根直徑不小于9.3mm 的鋼絲繩繞過兩個定滑輪連接(兩個定滑輪分別安裝在兩個擋車杠打開或關閉端的正上方),鋼絲繩端頭采用不少于2 個與鋼絲繩直徑相配的繩卡進行可靠固定。上變坡點下方的擋車杠的下端再與自動控制(與斜巷提升絞車聯(lián)鎖)的滾筒之間采用直徑不小于9.3mm 的鋼絲繩連接好。梯形擋車杠的上端采用厚度不小于12mm 鋼板制作的基座、直徑不小于20mm 的螺栓、和直徑不小于30mm 銷軸進行固定,且銷軸必須有防脫性能?;潭ㄔ?1#煤礦專用工字鋼橫梁上,再用銷軸將擋車杠與基座連接。
斜巷上車場把鉤工將根據(jù)規(guī)定要求將礦車之間采用專用的大銷子、三連環(huán)、卸扣等工具進行組列,檢查連接情況、裝載情況、斜巷有無行人等,確認無誤后,信號工向絞車司機發(fā)送提升信號,把鉤工向斜巷方向推動組列車輛到位,此時,(因按照質量標準化的要求:“1.2m 及以上絞車,上部為平車場時,變坡點以下略大于1 列車長度處跑車防護裝置應與絞車聯(lián)動”)斜巷上平車場的防跑車裝置在位置傳感器的作用下,將電信號傳至斜巷常閉式聯(lián)鎖防跑車和跑車防護裝置電機而自動打開,使組列車輛通過,同時由于鋼絲繩通過定滑輪在重力的作用下,上平車場變坡點下的斜巷跑車防護裝置會自動閉合。待組列車輛完全從斜巷上平車場變坡點的防跑車裝置下方通過后,絞車在位置傳感器的作用下會使上平車場變坡點的防跑車裝置閉合,此時上平車場變坡點下的斜巷跑車防護裝置會自動打開,實現(xiàn)聯(lián)鎖通過。當斜巷組列車輛從下車場向上進行提升時,井下斜巷常閉式聯(lián)鎖防跑車和跑車防護裝置動作與之相反。
圖1 主要運輸斜巷防跑車和跑車防護裝置位置示意圖
斜巷上變坡點的防跑車裝置和跑車防護裝置實現(xiàn)聯(lián)鎖,防跑車裝置打開時,跑車防護裝置關閉;跑車防護裝置打開時,防跑車裝置關閉?!懊旱V井下斜巷常閉式聯(lián)鎖防跑車和跑車防護裝置”能夠絕對有效防止斜巷上車場人員因操作失誤、無連接車輛等溜入井下斜巷,造成斜巷跑車事故,且制作工藝簡單易于實現(xiàn),使用安全可靠,能更好的來提高斜巷運輸效率、安全設施工作可靠性、提升礦井自動化、提升礦井精細化管理水平。
[1]韓永民,閆莉.煤礦井下斜巷跑車事故的原因及預防研究[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6(03).
[2]田賀,陳猛.煤礦機電運輸隱患與防治[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08).
[3]葛廣品.淺談煤礦井下運輸事故原因與防范[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10).
[4]盧建寶.煤礦機電運輸事故多發(fā)的原因分析及控制對策[J].煤礦安全,2003(04).
[5]范金平.對煤礦機電運輸事故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