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波 李文濤 陶靈芝
微博是一個基于網(wǎng)絡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據(jù)新華網(wǎng)調(diào)查顯示:截止2012年底,我國微博用戶已突破5 億人次。然而,由于微博的即時化和情緒化特點,其在滿足受眾信息多元化需求的同時,也加劇了負面信息的病毒式傳播,對使用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微博表現(xiàn)出很強的依賴性[1],長期使用微博的個體容易出現(xiàn)情感冷漠、社交恐懼、人格沖突、道德弱化和信任感缺失等不良傾向[2]。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容易受到微博信息的影響[3-4]。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兩點不足:第一,理論化。對于微博使用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僅停留在理論分析與經(jīng)驗總結階段,缺乏實證的研究證據(jù);第二,單一化。僅從情感或者行為角度進行了單一的分析,缺乏全面的心理健康指標。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擬從自尊、社會支持、社交回避、孤獨感、人際信任和幸福感6個方面綜合考察微博使用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探討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
1.1 對象 由3名心理學研究生從寧波市某大學隨機選取大學生進行施測,共發(fā)放問卷398 份,回收有效問卷374 份(94%)。其中微博使用者199名,非微博使用者175名;男性154名,女性220名;農(nóng)村216名,城鎮(zhèn)158名;文科182名,理科146名,工科26名,藝術20名;被試年齡(22.5±1.5)歲。
1.2 方法 ①自尊:采用Rosenberg 編制的自尊量表,量表包含8個項目,從非常不贊同到非常贊同采用5 點評分,本次測量克隆巴赫A 系數(shù)為0.811;②社會支持:采用Zimer 等編制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量表包含8個項目,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5 點評分,本次測量的克隆巴赫A 系數(shù)為0.871;③社交回避:采用Watson和Friend 編制的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量表包含10個項目,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5 點評分,本次測量的克隆巴赫A 系數(shù)為0.617;④孤獨感:采用Russell 等人編制的UCLA 孤獨量表,量表包含8個項目,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5 點評分,本次測量的克隆巴赫A系數(shù)為0.869;⑤人際信任:采用Survey Research Center 編制的信任他人量表,量表包含3個項目,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5 點評分,本次測量的克隆巴赫A 系數(shù)為0.369;⑥幸福感:采用Andrews和Withey 編制的主觀幸福感量表,量表包含1個項目,由7 幅人臉組成;⑦人口學資料:了解被試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生源地、專業(yè)、年級等。
1.3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 16.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對微博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微博使用者與非使用者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見表1。微博使用者與非使用者在社會支持、社交回避、人際信任上得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幸福感上得分邊緣顯著。
表1 微博使用者與非使用者在心理健康各維度上比較(±s)
表1 微博使用者與非使用者在心理健康各維度上比較(±s)
注:* P<0.05,**P<0.01,下同
表2 自尊、社會支持、社交回避、孤獨感、人際信任及幸福感各維度的相關(r)
2.2 微博使用者心理健康各維度間的相關分析 見表2。Person 相關分析顯示:自尊與社會支持、人際信任、幸福感呈正相關,與社交回避、孤獨感呈負相關,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社會支持與社交回避、孤獨感呈負相關,與幸福感呈正相關,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社交回避與孤獨感呈正相關,與人際信任、幸福感呈負相關,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孤獨感與人際信任、幸福感呈負相關,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微博使用者與非使用者心理健康得分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微博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的自尊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Apaolaza 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他們發(fā)現(xiàn)社交網(wǎng)站Tuenti能夠提高低自尊青少年的自尊水平。而在社會支持上微博使用者得分顯著低于非使用者,與劉曉秋等人關于高職生社會支持與網(wǎng)絡成癮關系的研究結果一致[5]。每個人都有尋求情感寄托和建立社交網(wǎng)絡的需要,那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的個體往往會選擇虛擬的社交網(wǎng)絡來彌補現(xiàn)實的失落感[6],近年來,作為社交網(wǎng)絡的一種典型表現(xiàn)形式,微博正在逐漸充當著這樣的角色。然而,由于微博同樣具有虛擬不現(xiàn)實的特性,長此以往勢必會削弱使用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互動能力,出現(xiàn)社交回避,這點與郝恩河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7]。人際信任是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種對他人的主觀情感體驗。由于長期處于虛擬的一種人際互動中,加之微博信息的碎片化特性,往往充斥著大量的虛假信息,使得微博使用者逐漸習慣于這種不信任的狀態(tài),因此在人際信任上得分顯著低于非使用者。然而,在孤獨感得分上微博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微博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彌補了個體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失落感,對個體的社交網(wǎng)絡缺失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這點與Lee 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8]。
3.2 微博使用者心理健康各維度間的相關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社會支持、人際信任和幸福感可以影響微博使用者的自尊水平,并且這種影響是正向的,而社交回避和孤獨感則負性的影響微博使用者的自尊水平。同樣的,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且這種影響是正向的,而社交回避和孤獨感則負性的影響社會支持。本研究只是對各維度間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具體的方向和路徑尚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分析。
[1]趙敏.淺談微博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109(11):176-177
[2]尹曉敏.微博興起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1,191(2):49-52
[3]王婧.探析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饋[J].學理論,2013,55(2):267-269
[4]胡榕,王延隆.微博時代青年大學生價值觀問題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428(7):66-68
[5]劉曉秋,朱曉喻,白志軍.高職生領悟社會支持、孤獨感與網(wǎng)絡成癮傾向[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5):679-682
[6]王立皓,童輝杰.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社會支持、交往焦慮、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2):94-96
[7]郝恩河,谷傳華,張菲菲,等.大學生社交退縮、社交效能感對網(wǎng)絡關系成癮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3):449-451
[8]Lee K T,Noh M J,Koo D M.Lonely people are no longer lonely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disclosure and social support[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Social Networking,2013,16(6):41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