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敏
摘 要:西柏坡是中國著名紅色旅游圣地,每年吸引眾多外國游客前來。本文側(cè)重西柏坡紅色旅游外宣的現(xiàn)狀,廣泛查閱資料大量實地調(diào)查,提出了西柏坡紅色外宣發(fā)展的策略。
關(guān)鍵詞:紅色外宣;西柏坡紀念館;外宣翻譯的問題;外宣的發(fā)展
一、紅色外宣的定義
紅色旅游文化對外宣傳(簡稱紅色外宣),是促進國際交流,宣傳本國紅色革命文化及其民族精神的各種宣傳活動,它關(guān)系到樹立國際形象的問題。外宣英語翻譯是以讓世界了解中國為目的、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等外國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外國民眾(包括境內(nèi)的各類外籍人士)為受眾對象的翻譯形式,目的是讓更多的外國民眾了解中國革命歷史,了解中國人民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表現(xiàn)出的勇敢頑強的民族精神。
二、西柏坡紀念館
西柏坡是中國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新中國的搖籃,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西柏坡紀念館中的圖片展示,大多采用中英對照,導游圖,路線圖,標識牌等也設有英文標示。為了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西柏坡紀念館充分利用網(wǎng)絡時代信息傳播快、影響范圍廣的特點,開通了《新中國從這里走來---西柏坡》官網(wǎng)www.xibaipo.gov.cn[1],它同時具備中英文轉(zhuǎn)換功能,外國讀者可以自由切換到英文網(wǎng)頁。打開網(wǎng)站,在英文網(wǎng)中可以找到包括Xibaipo in Brief, Memorial Museum,Xibaipo Today,F(xiàn)ormer Sit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Historic Review和Artifacts at Xibaipo等不同內(nèi)容,詳細介紹西柏坡的革命歷史及西柏坡的發(fā)展,提供了文字、圖片、珍貴文獻等信息。
在西柏坡實地考察及查閱旅游文獻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其中既有文本翻譯的不足,也有跨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從中也可以看出譯者的工作態(tài)度。這些問題的解決,會讓我國紅色外宣翻譯取得更好成績。
1.外宣翻譯應著重信息準確無誤的基礎(chǔ)上有廣泛的可接受性。
(1)翻譯的可接受性是一種面向譯文的綜合性翻譯標準,它既有譯品在譯文讀者一方產(chǎn)生的直覺交際效果,又是譯者對譯品質(zhì)量的一種主觀努力方向[2]。以西柏坡的一篇英文導游詞為例,為游客講解西柏坡紀念館共11個展覽室,11篇導游詞中,10篇開頭均以“This exhibition room mainly introduces...”開始,給人以千篇一律的復制感,可接受性差。
(2)地名、人名的翻譯缺乏統(tǒng)一標準。
紅色旅游文化涉及龐大的人名、地名、戰(zhàn)役名稱,對外宣傳中有些名詞還沒形成固定的說法。比如,對“毛主席”有Mao Tse-tung, Mao Zedong和Chairman Mao三種譯法,“周總理”有Zhou Enlai, Prime Minister Zhou 和Premier Zhou三種譯法,譯者在選擇時應力求行文一致,要么全篇遵從英語習慣選擇Mao Tse-tung和Prime Minister Zhou,要么側(cè)重中式英語翻譯成Mao Zedong 和Zhou Enlai。缺乏統(tǒng)一參考會降低整體翻譯的質(zhì)量,給人以粗制濫造的印象。
(3)常見的標識語翻譯錯誤。
標識語是游客直接面對的信息,翻譯質(zhì)量好壞會影響外國游客對景區(qū)的第一印象。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參觀平面圖翻譯成“Tourist Map of Former Sit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其中的“舊址”翻譯成former site;而幾乎在同一個地方,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翻譯成“OLD LOCA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其中的“舊址”翻譯成old location。兩個圖示翻譯,相同詞匯兩種不同翻譯,而且對冠詞the也有不同用法。無獨有偶,西柏坡紀念館收費價目表中“價目表”翻譯成charge price list,是典型中式英語,charge 和price意同取其一,“表”字翻譯成“item”更合乎英語習慣。西柏坡紀念館中“中央工委到達西柏坡”翻譯成“The Central Working Committee arrived Xibaipo”,其中“到達”翻譯成arrived Xibaipo,是用詞錯誤,應翻譯為“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arrived in Xibaipo.”
2. 過于依賴直譯,忽視意譯在旅游文化宣傳中的簡潔達意的效果。
以西柏坡文本介紹為例[3]:
直譯:Xibaipo, a name echoing the glory of Chinas revolutionary history, is an ordinary 100-household village located in Pingshan county, Hebei Province. In May 1947, the Partys Working Committee chose this location and in May 1948,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omrade Mao Tse-tung,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moved to this village. This made it the last rural command center prior to the decisive battles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Kuomintang. Xibaipos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revolution has thus bestowed upon it a name that shines in the history book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etting up a historical monument with eternal glory.
意譯:Xibaipo, an ordinary small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witnessed the most historical event in Chinese revolutionary war. In 1948, the communist Par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airman Mao took this location and launched the most decisive battles against the Kuomintang successfully, hence setting up a historical monument in liberating the whole nation.
三、紅色外宣的發(fā)展策略
1. 外宣翻譯要面向受眾,重在效果。
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于1948年發(fā)表的論文中提出了研究傳播行為過程的五個要素:誰說的、說什么、對誰說、怎么說、有什么效果(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4]紅色旅游文化外宣也要回答好這五個問題,要用外國人理解的方式講故事,才能被受眾理解、接受,并激發(fā)起興趣來中國親身感受。
2. 利用相似背景,制造文化共鳴。
外宣的主體是國家,以另一個國家為宣傳對象,看似兩種不同文化,其實存在文化的共鳴。比如,美國游客非常熟悉南北戰(zhàn)爭,有著名領(lǐng)導人林肯,在宣傳中,可以把兩國的戰(zhàn)爭歷史結(jié)合起來。周總理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在一次外事接待中安排外賓欣賞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工作人員打算制作厚厚說明書,周總理建議把戲曲名字改成《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結(jié)果外賓們看的興致勃勃。
3. 從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中尋找宣傳突破點。
紅色旅游外宣,目的是把外國游客吸引到中國革命圣地,感受中國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中的艱苦卓絕獨立自強的精神。但是,單純的革命戰(zhàn)爭并不具有吸引力,如果加上神話傳說或魔幻色彩,會讓宣傳內(nèi)容充實而有吸引力。香港著名報紙《文匯報》在2013年6月7日刊登了宣傳西柏坡的文章,不同于狹隘的自然風光和革命歷史的介紹,它把題目寫成《古都中山國,圣地西柏坡》[5],在宣傳西柏坡紅色革命的同時,提到平山縣曾是“神秘王國”之稱的古中山國,是僅次于“戰(zhàn)國七雄”的“千乘之國”,而且它還是王母故里,是王母文化的源泉和發(fā)祥地。這種宣傳,大大延伸了紅色旅游的內(nèi)涵文化。
四、結(jié)語
河北省紅色旅游外宣翻譯的質(zhì)量并沒有隨著翻譯量的增多和范圍的擴大而提高,恰恰相反,死譯、亂譯、讓人不知所云的翻譯隨處可見。張健教授[6]提出,期待外宣譯者在改善我國外宣翻譯質(zhì)量上有所作為,他認為討論改善外宣翻譯質(zhì)量問題不能只停留在對改善外宣翻譯質(zhì)量,不能只停留在對拼寫、語法等“低級錯誤”進行糾錯的層次上,還要從深層次上對漢英民族的語用修辭習慣和差異進行研究。外宣翻譯者不僅要實踐,也應去思考,從眾多外宣翻譯案例中總結(jié)出外宣翻譯的基本規(guī)律,并將之進行提煉,形成行之有效的理論,來指導外宣翻譯研究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新中國從這里走來---西柏坡》. 官網(wǎng): www.xibaipo.gov.cn
[2] 論譯文的可接受性. 卞正東, [J], 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J 2007(2): 86-89.
[3] 跨文化視角下紅色旅游文本的翻譯. 王燕, [J], 2012(8): 60-61.
[4] 面向受眾,重在效果,中國論文網(wǎng), [Z], http://www.xzbu.com/5/view-2028020.htm.
[5]古都中山國 聖地西柏坡 - 香港文匯報, [N]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6/07/zt1306070018.htm.
[6]外宣翻譯的名與實 ---張健教授訪談錄. 胡興文, [R], :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