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冬權 陳 琦 覃家華
青光眼是致盲率高的眼病之一,主要是眼壓過高和進行性不可逆的視神經損傷所致。眼壓過高可通過藥物或手術得到控制,但視神經損傷一直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我科近年觀察了青光眼濾過手術患者術后聯(lián)合眼三針治療,對保護視神經取得一定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于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在我院行濾過性手術的青光眼患者60例(60眼)。其中男35例(35 眼),女 25 例(25 眼);開角型青光眼 25 例(25眼),急性閉角性青光眼15例(15眼),慢性閉角性青光眼 20 例(20 眼);年齡 28~69 歲,平均(47.62±12.31)歲。
(1)青光眼濾過術后2個月以上,眼壓<18mmHg;(2)未擴瞳狀態(tài)下屈光間質透明;(3)屈光度<±6.00D,除外其他眼底疾病,矯正視力≥0.5;(4)停用ATP、肌苷、丹參、益脈康片、燈盞細辛、維生素類或者其他可能改善視神經功能的藥物至少2個月;(5)濾過性術后形成I、Ⅱ型濾過泡者。
(1)眼壓≤7 mmHg伴薄壁囊狀濾過泡者;(2)其它眼??;(3)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4)合并有其他全身系統(tǒng)嚴重疾患、精神病患者或檢查欠合作者。
進步:視力增進大于等于2行;不變:包括視力下降、不變或僅提高小于等于1行。
將兩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實驗組30例(30眼)和對照組30例(30眼)。實驗組中開角型青光眼10例,急性閉角性青光眼8例,慢性閉角性青光眼12例,對照組中開角型青光眼11例,急性閉角性青光眼9例,慢性閉角性青光眼10例。實驗組予眼三針治療,對照組行空白對照。經統(tǒng)計學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臨床類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不予任何藥物,僅用眼三針治療。選用32號1.5~2寸毫針,取穴精明、承泣、上明,進針采用輕捻緩進法。睛明穴:進針后毫針與內眥部皮膚呈90°垂直緩慢直刺1寸后,將針尖偏向眶尖方向,續(xù)刺0.5~1寸,針刺深度為1.5~2寸;承泣穴:進針后毫針與眼瞼下皮膚約呈10°,向眼球的后上方緩慢刺入0.8寸,隨后調整為約50°角續(xù)刺人0.4~0.7寸,針刺深度為1.2~1.5寸;上明穴:進針將針尖稍向上刺入0.5寸后,轉針尖于眶尖方向續(xù)刺0.5~1寸。針刺深度為1~1.5寸。針刺時以眼球底部和后部產生熱感為佳。進針后留針30分鐘,其間每10分鐘刮針柄1次。對照組不行針刺治療,不予任何營養(yǎng)神經的藥物。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2、4、6個月進行如下檢測:眼壓,視力,視野缺損積分法(VFDS)評分。視力:采用國際標準對數視力表,在日光燈箱照明條件下查治療前后視力;用Schiotz眼壓計測眼壓;采用HumphreyII型視野分析儀按VFDS視野缺損計分法按時測量視野缺損情況,計分從0(無缺損)至20(所有檢測點均不可測出)。實驗開始時,兩組成員均經2次視野計操作訓練,獲得至少2次以上重復性好的視野結果,作為視野基線,每次測定值與基線差值為凈減值〔1〕。
采用SPSS16.0軟件,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2、4、6個月的眼壓見表1,可見在6個月中,兩組眼壓的平均值比較穩(wěn)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青光眼患者治療前后眼壓比較(mmHg,±s)
表1 兩組青光眼患者治療前后眼壓比較(mmHg,±s)
眼數/只 治療前治療后平均值2個月 4個月 6個月實驗組 30 14.55±2.26 14.52±2.16 15.09±2.16 15.48±2.13 14.91±1.72對照組 30 14.02±2.84 14.49±2.59 15.13±2.14 15.07±2.23 14.68±2.08 t 1.090 0.068 0.092 0.980 0.644 P 0.278 0.946 0.927 0.329 0.521
實驗開始時,兩組患者視野缺損平均評分無明顯區(qū)別(P>0.05)。 經過 2、4、6 個月的治療后,實驗組平均視野缺損評分凈減值(相對于視野基線)為(2.08±0.42)dB,而對照組平均視野缺損評分凈減值(1.40±0.28)dB,實驗組凈減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不同時間視野缺損凈減值比較(dB,±s)
表2 不同時間視野缺損凈減值比較(dB,±s)
眼數/只 治療后 平均值2個月 4個月 6個月實驗組 30 1.60±0.44 2.16±0.47 2.37±0.73 2.08±0.42對照組 30 0.98±0.23 1.35±0.34 1.65±0.53 1.40±0.28 t 1.550 1.785 2.883 1.862 P 0.124 0.106 0.064 0.085
兩組經治療6個月后,對照組的視力矯正進步率為 13.3%(2/30),而實驗組為 50.0%(15/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1.282,P=0.024<0.05),見表 3。
表3 治療6個月后兩組視力進步率比較
青光眼是一種因絕對性或相對性眼壓升高導致視神經損傷,進而導致的進行性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其中眼壓的增高和視神經的損傷是關鍵因素。眼壓的升高可以通過手術或者藥物得到較好的控制,但是視神經的保護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
現在臨床對視神經損傷的治療一般應用神經營養(yǎng)劑及改善循環(huán)的中藥,雖然取得了一定療效但是效果并不顯著〔2〕。在針刺治療眼病的過程中,人們發(fā)現針刺對視神經損傷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陳澤秦〔3〕運用針灸治療74例視神經萎縮患者,發(fā)現治療后有效提高了患者視力。劉巖〔4〕運用局部取穴和辨證取穴治療38例視神經萎縮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3.3%,視力、視敏度及P100波的振幅較治療前均明顯提高。而嚴良〔5〕采用多焦圖形視網膜電圖評價針刺睛明、合谷等穴位對慢性青光眼患者神經節(jié)細胞的影響,結果發(fā)現針刺睛明、合谷等穴位后,青光眼患者mfPERG的振幅明顯增高,表明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對光刺激的傳導加快、興奮性增強,提示針刺睛明、合谷等穴位對青光眼繼發(fā)視神經萎縮患者的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可能有保護作用。張河〔6〕通過動物實驗發(fā)現,針刺可以減輕視神經結構損傷,增加視軸突的存活率。夏勇〔7〕對兔子高眼壓模型實行針刺治療后,發(fā)現針刺對眼血流有良性調整作用,可以明顯改善眼部循環(huán)。
我們利用眼三針療法治療視神經損傷時發(fā)現,眼三針對兩組術后眼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的患者并無明顯影響,但是在實驗組隨著時間的延長視野缺損及視力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而對照組改善不明顯,這證明該療法對視神經保護是有效的。我們對眼壓的發(fā)現與很多針刺降低青光眼眼壓的文獻報道不同〔8〕。我們認為這是由于針刺治療是一個雙向調節(jié)機制,濾過術后患者眼壓已經正常,所以針刺與否對眼壓影響不大。而視神經的保護作用,我們推測來源于:①針刺使視神經局部循環(huán)得到改善,促進了半凋亡狀態(tài)下的細胞修復,以及視功能的恢復,同時可以給尚未受損的視神經提供相對充足的血供,有利于殘存未受損的視神經發(fā)揮代償作用,從而使患者視功能得以維持或改善,進而達到保護青光眼視神經損傷的功效;②針刺具有神經興奮性作用,可以刺激尚未凋亡的視神經細胞發(fā)揮更多的代償作用,同時刺激半凋亡狀態(tài)下的視神經細胞的功能恢復,增強其對眼壓的耐受力,從而對青光眼引起的視神經損傷起到了一定的保護性治療作用;③針刺對視網膜自由基的損傷有減輕作用〔9〕??傊?,眼三針療法對視神經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其機制未明需要進一步探究。
[1]王寧利,孫興懷,李靜貞,等.燈盞細辛治療青光眼多中心臨床研究[J].國際眼科雜志,2004,4(4):587-592.
[2]于靜,唐由之,胡瑛.青光眼視神經損傷保護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11,21(3):179-182.
[3]陳澤秦.針灸治療視神經萎縮74例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09,19(5):282-283.
[4]劉巖,楊光,龍云生,等.針刺治療視神經萎縮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9,29(9):714-716.
[5]嚴良,徐紅,王麗.采用多焦圖形視網膜電圖觀察針刺睛明,合谷等穴位對慢性青光眼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12,22(1):26-29.
[6]夏勇,周文新,何金森.針刺對家兔眼血流的影響[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1(3):24-26.
[7]孫河,張慧.針刺對慢性高眼壓兔視網膜、視神經超微結構影響的研究[J]針刺臨床研究 2010,26(5):52-55.
[8]劉文,楊光,趙小靜,等.針刺對青光眼24小時眼壓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1,31(06):518-520.
[9]Quaranta L,Bettelli SUva MG,Semeraro F, et al.Effect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on preexisting visual field damage in normal tension glaucoma[J].Ophthalmology,2003,110(2):35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