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
[摘 要]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王國-“句町王國”創(chuàng)造了流芳后世的句町青銅文化,現(xiàn)存于云南文山州博物館的“青銅人面魚形四鳥紋當盧”便是句町青銅文化的遺物,其器形獨特,紋飾精美。從它的器形、紋飾、材料等方面都映射出了古句町王國燦爛的青銅文化,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廣南;當盧;青銅;紋飾;羽人;句町
1997年11月13日,云南文山州廣南縣阿科鄉(xiāng)普圈村村民龍興平上山挖草藥時,挖到一件青銅器(現(xiàn)存于文山州博物館)。該器物長28.2厘米,寬13厘米,厚0.2厘米。外形像一條魚,尾部朝上,下方漸收成圓形,似魚的頭部。器身正面飾有人面紋,臉部呈三角形,額頭、眼眉部上方有“羽毛”裝飾,圓眼外凸呈圓錐狀,鼻梁高挺,張口露齒,尖頜上翹,神態(tài)猙獰;人面紋飾下方為四只連體飛翔的鷺鳥,在主體花紋之外用勾連云紋填底,根據(jù)器形特征命名為“青銅人面魚形四鳥紋當盧”(以下簡稱:青銅當盧);當盧背面無紋,只有三個凹陷部分對應人面的眼、鼻部分,上下各鑄有兩個三角形繩扣(如圖一)。此器物造型奇特,紋飾精美,做工細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
唐孔穎達疏:“鍚馬面當盧,刻金為之。所謂鏤鍚當盧者,當馬之額,盧在眉眼之上,所謂鏤鍚指此文也?!?北周王褒 《日出東南隅行》:“高箱照云母,壯馬飾當顱。”當盧是古代馬頭部的飾件,亦做“當顱”,因飾于馬的額頭中央,故稱。廣南阿科出土的這一精美青銅當盧,由于當時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遺物伴出,因此沒有確定其屬于什么年代,哪一個民族所有。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略為分析其族屬,以做探討。
一、 從出土地點分析
青銅當盧發(fā)現(xiàn)的地點位于云南廣南阿科鄉(xiāng)境內,而廣南歷史上曾經(jīng)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句( gou)町王國”的政治中心所在。
句町部落是壯族先民“濮人”自然形成的組織,商代曾向王宮進貢物品。句町部落首領在春秋時期就被周王朝封為王。在西漢建立之后,漢武帝時內附,以其地置句町縣,由牂柯郡管轄。后因勢力不斷強大而被漢王朝封為諸侯國,至漢昭帝始元5年(公元前82年)時因協(xié)助漢王朝平定姑繒、葉榆的叛亂有功,時任首領的毋波被封為“句町王”。自此至西漢末期,是其鼎盛時期。自東漢后,其國勢逐漸衰落,到東晉以后句町之名在歷史書上不再出現(xiàn)。因此,史學界一般認為,從漢武帝置句町縣到東晉,句町國在歷史上存在了500多年[1]。
句町王國屬于奴隸制社會,王國的轄區(qū)包括滇東南和桂西,即今云南文山州全部、紅河州中東部,以及玉溪市、曲靖市和廣西的西林、田林、及那坡、德保、靖西等地;其“國都”在廣南蓮城;由于能夠大量制造和廣泛使用青銅工具和武器,具有強大的國力和軍力,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流芳后世的古代文化,其中句町青銅文化是壯族先民創(chuàng)造的人類古代文明。
從這一古王國地域來看,青銅當盧的發(fā)現(xiàn)地點正是屬于句町王國的轄域之內。
二、從時代上分析
青銅當盧器形古樸,制作十分精美,可以判斷是一個古青銅文化繁榮時期的作品。而在該器物出土的地點范圍內,具備繁榮的青銅文化的古文明、古王國便是上文中提及的能夠大量制造和廣泛使用青銅工具和武器,創(chuàng)造了繁榮的青銅文化的“句町王國”。
在句町古國的地域內,1938年廣南阿章村出土的竟渡鼓,紋飾被稱為云南銅鼓之冠;1983年和1985年先后出土的廣南沙果村Ⅰ號銅鼓和Ⅱ號銅鼓;1989年文山出土的古木銅鼓等數(shù)十面銅鼓都是紋飾精美,制作精良的青銅器。2007年廣南牡宜發(fā)掘了一座漢代木槨墓和一座青銅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漆木器和車馬器等。以及大量的出土于廣西西林,隆林,百色等地的春秋至漢代的青銅器物。都證明了發(fā)展壯大于春秋至漢代時期的“句町王國”在當時正處于一個繁榮的青銅時代。
因此,從時代上來看,把此青銅當盧看做是具有繁榮的青銅文化的“句町王國”出品,并不為過。
三、 從器物的紋飾上分析
青銅當盧飾有的四只鷺鳥紋飾以及人面圖案的眼、額上方帶著的“羽毛”裝飾。這樣的紋飾在眾多的句町銅鼓中是十分常見的。
■
鷺鳥紋,在石寨山型銅鼓中較為普遍,而石寨山型銅鼓的流行時間是戰(zhàn)國至東漢初期,基本涵蓋了整個句町王國的發(fā)展、繁榮和衰亡,且這一型的銅鼓在句町古國的地域內多有發(fā)現(xiàn),因此有的學者把這一型銅鼓又稱為句町銅鼓。鷺鳥紋一般鑄在銅鼓的鼓面上,圍繞著正中的太陽紋飛翔(如圖二:城子上銅鼓鼓面紋飾)。古人將這種鷺鳥紋鑄造在他們禮之重器——銅鼓上,反映了鳥崇拜在我國南方水鄉(xiāng)之民生活中占據(jù)相當重要的位置。[2]在古百越民族中,很早就有對鳥的崇拜,《吳越備史》卷1就有記載民間崇拜“鳥”的風俗:主越人禍福,敬則福,慢則禍。
羽人紋,在句町銅鼓的紋飾中也十分常見(如圖三:廣南鼓鼓身紋飾)。所謂“羽人”,指身披羽飾、頭戴羽冠,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羽冠是一種用于儀式中的帽子,多數(shù)用于祭祀神靈的儀式中的舞者,有的地方還是獵首英雄的榮譽標志,或是盛裝時的貴族裝飾。羽人舞蹈紋樣是一種圖騰崇拜的表現(xiàn),古代百越民族崇拜鳥圖騰,羽人紋飾也是鳥崇拜的一種反映。由此可見,青銅當盧的人面紋飾,應該是一個頭戴羽冠的羽人紋頭部形象。
另外,青銅當盧羽人紋和鷺鳥紋周圍填底的云紋裝飾,也是句町銅鼓上普遍出現(xiàn)的一種裝飾幾何花紋。魚形的器身也表現(xiàn)了南方水鄉(xiāng)的特點。從器形和紋飾上看,青銅當盧器形和紋飾是極為符合句町王國的時代、地域特征的。
綜上所述,這一面“青銅人面魚形四鳥紋當盧”從出土地點,使用時代及器物的紋飾多個方面看,都符合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王國-“句町王國”時期的青銅器特征,且器形精美,紋飾繁重。應該是當時句町王國的某位貴族,甚至某位王室成員所有。遺憾的是青銅當盧出土時,周圍并無其它遺物,因此對它的具體用途未能明確。是在盛裝出行時裝飾于馬額或是做為冥器陪葬于主人墓中,只能在以后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再做了解了。
參考文獻:
[1]百度.《百度文庫》.《句町古國歷史資料》。
[2]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聲震神州-文山銅鼓暨民族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40-42。
[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邊疆地區(qū)(文山州和紅河州)考古調查報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4]李偉卿.《銅鼓及其紋飾》.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5]龍紀峰.《壯族“萊瓦”藝術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摘 要]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王國-“句町王國”創(chuàng)造了流芳后世的句町青銅文化,現(xiàn)存于云南文山州博物館的“青銅人面魚形四鳥紋當盧”便是句町青銅文化的遺物,其器形獨特,紋飾精美。從它的器形、紋飾、材料等方面都映射出了古句町王國燦爛的青銅文化,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廣南;當盧;青銅;紋飾;羽人;句町
1997年11月13日,云南文山州廣南縣阿科鄉(xiāng)普圈村村民龍興平上山挖草藥時,挖到一件青銅器(現(xiàn)存于文山州博物館)。該器物長28.2厘米,寬13厘米,厚0.2厘米。外形像一條魚,尾部朝上,下方漸收成圓形,似魚的頭部。器身正面飾有人面紋,臉部呈三角形,額頭、眼眉部上方有“羽毛”裝飾,圓眼外凸呈圓錐狀,鼻梁高挺,張口露齒,尖頜上翹,神態(tài)猙獰;人面紋飾下方為四只連體飛翔的鷺鳥,在主體花紋之外用勾連云紋填底,根據(jù)器形特征命名為“青銅人面魚形四鳥紋當盧”(以下簡稱:青銅當盧);當盧背面無紋,只有三個凹陷部分對應人面的眼、鼻部分,上下各鑄有兩個三角形繩扣(如圖一)。此器物造型奇特,紋飾精美,做工細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
唐孔穎達疏:“鍚馬面當盧,刻金為之。所謂鏤鍚當盧者,當馬之額,盧在眉眼之上,所謂鏤鍚指此文也。” 北周王褒 《日出東南隅行》:“高箱照云母,壯馬飾當顱?!碑敱R是古代馬頭部的飾件,亦做“當顱”,因飾于馬的額頭中央,故稱。廣南阿科出土的這一精美青銅當盧,由于當時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遺物伴出,因此沒有確定其屬于什么年代,哪一個民族所有。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略為分析其族屬,以做探討。
一、 從出土地點分析
青銅當盧發(fā)現(xiàn)的地點位于云南廣南阿科鄉(xiāng)境內,而廣南歷史上曾經(jīng)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句( gou)町王國”的政治中心所在。
句町部落是壯族先民“濮人”自然形成的組織,商代曾向王宮進貢物品。句町部落首領在春秋時期就被周王朝封為王。在西漢建立之后,漢武帝時內附,以其地置句町縣,由牂柯郡管轄。后因勢力不斷強大而被漢王朝封為諸侯國,至漢昭帝始元5年(公元前82年)時因協(xié)助漢王朝平定姑繒、葉榆的叛亂有功,時任首領的毋波被封為“句町王”。自此至西漢末期,是其鼎盛時期。自東漢后,其國勢逐漸衰落,到東晉以后句町之名在歷史書上不再出現(xiàn)。因此,史學界一般認為,從漢武帝置句町縣到東晉,句町國在歷史上存在了500多年[1]。
句町王國屬于奴隸制社會,王國的轄區(qū)包括滇東南和桂西,即今云南文山州全部、紅河州中東部,以及玉溪市、曲靖市和廣西的西林、田林、及那坡、德保、靖西等地;其“國都”在廣南蓮城;由于能夠大量制造和廣泛使用青銅工具和武器,具有強大的國力和軍力,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流芳后世的古代文化,其中句町青銅文化是壯族先民創(chuàng)造的人類古代文明。
從這一古王國地域來看,青銅當盧的發(fā)現(xiàn)地點正是屬于句町王國的轄域之內。
二、從時代上分析
青銅當盧器形古樸,制作十分精美,可以判斷是一個古青銅文化繁榮時期的作品。而在該器物出土的地點范圍內,具備繁榮的青銅文化的古文明、古王國便是上文中提及的能夠大量制造和廣泛使用青銅工具和武器,創(chuàng)造了繁榮的青銅文化的“句町王國”。
在句町古國的地域內,1938年廣南阿章村出土的竟渡鼓,紋飾被稱為云南銅鼓之冠;1983年和1985年先后出土的廣南沙果村Ⅰ號銅鼓和Ⅱ號銅鼓;1989年文山出土的古木銅鼓等數(shù)十面銅鼓都是紋飾精美,制作精良的青銅器。2007年廣南牡宜發(fā)掘了一座漢代木槨墓和一座青銅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漆木器和車馬器等。以及大量的出土于廣西西林,隆林,百色等地的春秋至漢代的青銅器物。都證明了發(fā)展壯大于春秋至漢代時期的“句町王國”在當時正處于一個繁榮的青銅時代。
因此,從時代上來看,把此青銅當盧看做是具有繁榮的青銅文化的“句町王國”出品,并不為過。
三、 從器物的紋飾上分析
青銅當盧飾有的四只鷺鳥紋飾以及人面圖案的眼、額上方帶著的“羽毛”裝飾。這樣的紋飾在眾多的句町銅鼓中是十分常見的。
■
鷺鳥紋,在石寨山型銅鼓中較為普遍,而石寨山型銅鼓的流行時間是戰(zhàn)國至東漢初期,基本涵蓋了整個句町王國的發(fā)展、繁榮和衰亡,且這一型的銅鼓在句町古國的地域內多有發(fā)現(xiàn),因此有的學者把這一型銅鼓又稱為句町銅鼓。鷺鳥紋一般鑄在銅鼓的鼓面上,圍繞著正中的太陽紋飛翔(如圖二:城子上銅鼓鼓面紋飾)。古人將這種鷺鳥紋鑄造在他們禮之重器——銅鼓上,反映了鳥崇拜在我國南方水鄉(xiāng)之民生活中占據(jù)相當重要的位置。[2]在古百越民族中,很早就有對鳥的崇拜,《吳越備史》卷1就有記載民間崇拜“鳥”的風俗:主越人禍福,敬則福,慢則禍。
羽人紋,在句町銅鼓的紋飾中也十分常見(如圖三:廣南鼓鼓身紋飾)。所謂“羽人”,指身披羽飾、頭戴羽冠,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羽冠是一種用于儀式中的帽子,多數(shù)用于祭祀神靈的儀式中的舞者,有的地方還是獵首英雄的榮譽標志,或是盛裝時的貴族裝飾。羽人舞蹈紋樣是一種圖騰崇拜的表現(xiàn),古代百越民族崇拜鳥圖騰,羽人紋飾也是鳥崇拜的一種反映。由此可見,青銅當盧的人面紋飾,應該是一個頭戴羽冠的羽人紋頭部形象。
另外,青銅當盧羽人紋和鷺鳥紋周圍填底的云紋裝飾,也是句町銅鼓上普遍出現(xiàn)的一種裝飾幾何花紋。魚形的器身也表現(xiàn)了南方水鄉(xiāng)的特點。從器形和紋飾上看,青銅當盧器形和紋飾是極為符合句町王國的時代、地域特征的。
綜上所述,這一面“青銅人面魚形四鳥紋當盧”從出土地點,使用時代及器物的紋飾多個方面看,都符合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王國-“句町王國”時期的青銅器特征,且器形精美,紋飾繁重。應該是當時句町王國的某位貴族,甚至某位王室成員所有。遺憾的是青銅當盧出土時,周圍并無其它遺物,因此對它的具體用途未能明確。是在盛裝出行時裝飾于馬額或是做為冥器陪葬于主人墓中,只能在以后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再做了解了。
參考文獻:
[1]百度.《百度文庫》.《句町古國歷史資料》。
[2]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聲震神州-文山銅鼓暨民族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40-42。
[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邊疆地區(qū)(文山州和紅河州)考古調查報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4]李偉卿.《銅鼓及其紋飾》.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5]龍紀峰.《壯族“萊瓦”藝術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摘 要]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王國-“句町王國”創(chuàng)造了流芳后世的句町青銅文化,現(xiàn)存于云南文山州博物館的“青銅人面魚形四鳥紋當盧”便是句町青銅文化的遺物,其器形獨特,紋飾精美。從它的器形、紋飾、材料等方面都映射出了古句町王國燦爛的青銅文化,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廣南;當盧;青銅;紋飾;羽人;句町
1997年11月13日,云南文山州廣南縣阿科鄉(xiāng)普圈村村民龍興平上山挖草藥時,挖到一件青銅器(現(xiàn)存于文山州博物館)。該器物長28.2厘米,寬13厘米,厚0.2厘米。外形像一條魚,尾部朝上,下方漸收成圓形,似魚的頭部。器身正面飾有人面紋,臉部呈三角形,額頭、眼眉部上方有“羽毛”裝飾,圓眼外凸呈圓錐狀,鼻梁高挺,張口露齒,尖頜上翹,神態(tài)猙獰;人面紋飾下方為四只連體飛翔的鷺鳥,在主體花紋之外用勾連云紋填底,根據(jù)器形特征命名為“青銅人面魚形四鳥紋當盧”(以下簡稱:青銅當盧);當盧背面無紋,只有三個凹陷部分對應人面的眼、鼻部分,上下各鑄有兩個三角形繩扣(如圖一)。此器物造型奇特,紋飾精美,做工細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
唐孔穎達疏:“鍚馬面當盧,刻金為之。所謂鏤鍚當盧者,當馬之額,盧在眉眼之上,所謂鏤鍚指此文也?!?北周王褒 《日出東南隅行》:“高箱照云母,壯馬飾當顱?!碑敱R是古代馬頭部的飾件,亦做“當顱”,因飾于馬的額頭中央,故稱。廣南阿科出土的這一精美青銅當盧,由于當時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遺物伴出,因此沒有確定其屬于什么年代,哪一個民族所有。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略為分析其族屬,以做探討。
一、 從出土地點分析
青銅當盧發(fā)現(xiàn)的地點位于云南廣南阿科鄉(xiāng)境內,而廣南歷史上曾經(jīng)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句( gou)町王國”的政治中心所在。
句町部落是壯族先民“濮人”自然形成的組織,商代曾向王宮進貢物品。句町部落首領在春秋時期就被周王朝封為王。在西漢建立之后,漢武帝時內附,以其地置句町縣,由牂柯郡管轄。后因勢力不斷強大而被漢王朝封為諸侯國,至漢昭帝始元5年(公元前82年)時因協(xié)助漢王朝平定姑繒、葉榆的叛亂有功,時任首領的毋波被封為“句町王”。自此至西漢末期,是其鼎盛時期。自東漢后,其國勢逐漸衰落,到東晉以后句町之名在歷史書上不再出現(xiàn)。因此,史學界一般認為,從漢武帝置句町縣到東晉,句町國在歷史上存在了500多年[1]。
句町王國屬于奴隸制社會,王國的轄區(qū)包括滇東南和桂西,即今云南文山州全部、紅河州中東部,以及玉溪市、曲靖市和廣西的西林、田林、及那坡、德保、靖西等地;其“國都”在廣南蓮城;由于能夠大量制造和廣泛使用青銅工具和武器,具有強大的國力和軍力,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流芳后世的古代文化,其中句町青銅文化是壯族先民創(chuàng)造的人類古代文明。
從這一古王國地域來看,青銅當盧的發(fā)現(xiàn)地點正是屬于句町王國的轄域之內。
二、從時代上分析
青銅當盧器形古樸,制作十分精美,可以判斷是一個古青銅文化繁榮時期的作品。而在該器物出土的地點范圍內,具備繁榮的青銅文化的古文明、古王國便是上文中提及的能夠大量制造和廣泛使用青銅工具和武器,創(chuàng)造了繁榮的青銅文化的“句町王國”。
在句町古國的地域內,1938年廣南阿章村出土的竟渡鼓,紋飾被稱為云南銅鼓之冠;1983年和1985年先后出土的廣南沙果村Ⅰ號銅鼓和Ⅱ號銅鼓;1989年文山出土的古木銅鼓等數(shù)十面銅鼓都是紋飾精美,制作精良的青銅器。2007年廣南牡宜發(fā)掘了一座漢代木槨墓和一座青銅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漆木器和車馬器等。以及大量的出土于廣西西林,隆林,百色等地的春秋至漢代的青銅器物。都證明了發(fā)展壯大于春秋至漢代時期的“句町王國”在當時正處于一個繁榮的青銅時代。
因此,從時代上來看,把此青銅當盧看做是具有繁榮的青銅文化的“句町王國”出品,并不為過。
三、 從器物的紋飾上分析
青銅當盧飾有的四只鷺鳥紋飾以及人面圖案的眼、額上方帶著的“羽毛”裝飾。這樣的紋飾在眾多的句町銅鼓中是十分常見的。
■
鷺鳥紋,在石寨山型銅鼓中較為普遍,而石寨山型銅鼓的流行時間是戰(zhàn)國至東漢初期,基本涵蓋了整個句町王國的發(fā)展、繁榮和衰亡,且這一型的銅鼓在句町古國的地域內多有發(fā)現(xiàn),因此有的學者把這一型銅鼓又稱為句町銅鼓。鷺鳥紋一般鑄在銅鼓的鼓面上,圍繞著正中的太陽紋飛翔(如圖二:城子上銅鼓鼓面紋飾)。古人將這種鷺鳥紋鑄造在他們禮之重器——銅鼓上,反映了鳥崇拜在我國南方水鄉(xiāng)之民生活中占據(jù)相當重要的位置。[2]在古百越民族中,很早就有對鳥的崇拜,《吳越備史》卷1就有記載民間崇拜“鳥”的風俗:主越人禍福,敬則福,慢則禍。
羽人紋,在句町銅鼓的紋飾中也十分常見(如圖三:廣南鼓鼓身紋飾)。所謂“羽人”,指身披羽飾、頭戴羽冠,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羽冠是一種用于儀式中的帽子,多數(shù)用于祭祀神靈的儀式中的舞者,有的地方還是獵首英雄的榮譽標志,或是盛裝時的貴族裝飾。羽人舞蹈紋樣是一種圖騰崇拜的表現(xiàn),古代百越民族崇拜鳥圖騰,羽人紋飾也是鳥崇拜的一種反映。由此可見,青銅當盧的人面紋飾,應該是一個頭戴羽冠的羽人紋頭部形象。
另外,青銅當盧羽人紋和鷺鳥紋周圍填底的云紋裝飾,也是句町銅鼓上普遍出現(xiàn)的一種裝飾幾何花紋。魚形的器身也表現(xiàn)了南方水鄉(xiāng)的特點。從器形和紋飾上看,青銅當盧器形和紋飾是極為符合句町王國的時代、地域特征的。
綜上所述,這一面“青銅人面魚形四鳥紋當盧”從出土地點,使用時代及器物的紋飾多個方面看,都符合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王國-“句町王國”時期的青銅器特征,且器形精美,紋飾繁重。應該是當時句町王國的某位貴族,甚至某位王室成員所有。遺憾的是青銅當盧出土時,周圍并無其它遺物,因此對它的具體用途未能明確。是在盛裝出行時裝飾于馬額或是做為冥器陪葬于主人墓中,只能在以后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再做了解了。
參考文獻:
[1]百度.《百度文庫》.《句町古國歷史資料》。
[2]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聲震神州-文山銅鼓暨民族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40-42。
[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邊疆地區(qū)(文山州和紅河州)考古調查報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4]李偉卿.《銅鼓及其紋飾》.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5]龍紀峰.《壯族“萊瓦”藝術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