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剛
[摘 要]元順帝時,在丞相脫脫的主持下,元朝修成了遼、宋、金三朝的斷代史,其中《金史》被后世學(xué)者們公認為三史中錯訛最少、最為審密翔實的。自《金史》修成后,歷代學(xué)者都進行過校勘訂誤,加以中華書局的??笨甲C,使《金史》更加完善,故現(xiàn)行的中華書局1975年版《金史》被認為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是仍偶有錯訛,本文即是對中華書局本《金史》進行勘誤。
[關(guān)鍵詞]中華書局版;《金史》;勘誤
《金史·內(nèi)族襄傳》:“北部復(fù)叛,(完顏)裔戰(zhàn)失律,復(fù)命(完顏)襄為左副元帥蒞師,尋拜樞密使兼平章政事,屯北京?!瓡r議北討,襄奏遣同判大睦親府事宗浩出軍泰州,又請左丞(夾谷)衡于撫州行樞密院,出軍西北路以邀阻,而自帥兵出臨潢。上從其策,賜內(nèi)庫物即軍中用之。其后斜出部族詣?chuàng)嶂萁?,上專使問襄,襄以為受之便。賜寶劍,詔度宜窮討。乃令士自赍糧以省挽運,進屯于沔移剌烈、烏滿掃等山以逼之。因請就用步卒穿壕筑障,起臨潢左界北京路以為阻塞。言者多異同,詔問方略。襄曰:‘今茲之費雖百萬貫,然功一成則邊防固而戍兵可減半,歲省三百萬貫,且寬民轉(zhuǎn)輸之力,實為永利。詔可。襄親督視之,軍民并役,又募饑民以傭即事,五旬而畢。于是西北、西南路亦治塞如所請。無何,泰州軍與敵接戰(zhàn),宗浩督其后,殺獲過半,諸部相率送款,襄納之。自是北陲遂定?!保?)
按:“又請左丞(夾谷)衡于撫州行樞密院,”此說當誤。
首先要明確一下《內(nèi)族襄傳》中各個事件的時間。由于《內(nèi)族襄傳》記載的完顏襄在章宗年間活動的具體時間非常模糊,有明確的年份的記載只有三次:明昌元年、(承安)四年、泰和元年。因此認識此段述及章宗年間的史料,只能通過《章宗紀》尋找線索。
據(jù)《金史·章宗紀二》: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八月……丙戌,以左丞相襄為左副元帥,……庚寅,參知政事裔罷。·……壬辰,以左副元帥襄為樞密使兼平章政事?!保?)與《內(nèi)族襄傳》中的“復(fù)命襄為左副元帥蒞師,尋拜樞密使兼平章政事,屯北京”相合。
又據(jù)《金史·章宗紀三》: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十一月丁酉,樞密使兼平章政事襄至自軍,癸卯,以為尚書左丞相,監(jiān)修國史?!焐辏t獎諭樞密副使夾谷衡以下將士?!赃吺露ǎt中外,減死罪,徒已下釋之。賜左丞相襄以下將士金幣有差?!保?)與《內(nèi)族襄傳》的“自是北陲遂定”相合。
由于《內(nèi)族襄傳》中的“時議北討,襄奏遣同判大睦親府事宗浩出軍泰州,又請左丞(夾谷)衡于撫州行樞密院,”在(承安二年八月)“復(fù)命襄為左副元帥蒞師,尋拜樞密使兼平章政事,屯北京”和(承安三年十一月)“以邊事定,詔中外,減死罪,徒已下釋之。賜左丞相襄以下將士金幣有差”之間,故,夾谷衡在撫州行樞密院當在承安二年(1197年)八月至承安三年(1198年)十一月之間。
而據(jù)《金史·夾谷衡傳》:“(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夾谷衡)遷尚書左丞,尋出行省于撫州?!保?)《金史·章宗紀二》: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冬十月······乙亥,命尚書左丞夾谷衡行省于撫州,命選親軍、武衛(wèi)軍各五百人以從,仍給錢五千萬?!保?)可知,夾谷衡是在1195年行省于撫州。
綜上,《內(nèi)族襄傳》中所說的夾谷衡在1197年至1198年之間在撫州行樞密院的說法沒有其他史料的支持,而其1195年行省于撫州之說除了夾谷衡本傳外,還有《金史·章宗紀》的支持,因此當以其本傳說法為確,故《內(nèi)族襄傳》的記載當誤。
注釋:
(1)[元]脫脫等撰:《金史》卷94《內(nèi)族襄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090—2091頁。
(2)《金史》卷10《章宗紀二》,第242頁。
(3)《金史》卷11《章宗紀三》,第249頁。
(4)《金史》卷94《夾谷衡傳》,第2093頁。
(5)《金史》卷10《章宗紀二》,第2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