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燕燕
[摘 要]1938年5月19日,日軍在付出巨大的傷亡后占領了軍事重鎮(zhèn)徐州,然后繼續(xù)向中國戰(zhàn)場大量增兵,沿隴海線向西進攻,占領河南地區(qū)重要城市商丘、開封等地后兵逼鄭州,威脅武漢,中國政府和軍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種強大的軍事政治壓力面前,為延緩日軍進攻壓力,蔣中正人為打開了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試圖以水代兵,從而釀成歷史上著名的花園口決堤事件,也在當地造成了大面積的黃泛區(qū)?;▓@口決堤事件帶來的影響是兩面的,一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延阻了日軍進攻步伐。另一方面給附近無辜百姓尤其是河南、安徽和江蘇北部的民眾帶來了嚴重的苦難。文章主要寫決堤阻敵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關鍵詞]花園口決堤事件;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決堤阻止了日軍繼續(xù)向西進攻,消滅日軍精銳部隊萬余之眾
1938年6月蘭封會戰(zhàn)失利,中國軍隊再次西撤,日軍繼續(xù)向西進攻,兵臨鄭州,一度切斷鄭州以南的平漢鐵路。黃河大決堤后,形成新的黃河河道,新的天險,使日軍在西犯的道路上突起障礙,阻止了日軍前進。從豫東西犯的日軍第14師和16師團,一時為滔滔黃水所阻困,收縮兵力,暫停前進,打救其被黃水沖隔之部。日軍計有萬余因花園口決堤而被滅。對此,日軍戰(zhàn)史有詳細記載:
“第二軍六月十三日為援助孤立在中牟的第十四師團的一部,從第五、第十、第一百十四師團、軍兵站部抽出士兵各約一個中隊及架橋材料一個中隊,配屬給第十四師團。隨后于十六日,又從第二軍調來獨立工兵第二連隊主力及渡河材料一個中隊?!?/p>
“六月十五日以后由于泛濫的黃河水擴大到尉氏附近的第十六師團方面,第二軍除調用第十四師團工兵兩個中隊外,又逐次增加了架橋材料兩個中隊。折疊船四十,獨立工兵第十一聯(lián)隊主力,然后向泛濫地帶以外轉移?!?/p>
“方面軍于六月十七日命令臨時航空兵團以赴援助第十六師團方面的補給。用運輸機、輕重轟炸機在六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之間,給兩個師團投下補給糧食、衛(wèi)生材料等,合計六十億噸半?!?/p>
“第十四師團的中牟部隊,至六月二十三日夜,大部已集結在開封附近。”隨之,第十六師團“脫離水浸地帶難關,在通許附近集結”。
被隔在新黃河以西的日軍部分先頭部隊,雖經日方花費九牛二虎之力用橡皮船打救,但仍有五百余名被殲滅和俘獲。
而花園口決堤帶來的改道使日軍向西向南進攻國民政府的希望破滅。決堤使中日雙方沿著黃泛區(qū)形成了東西對峙,新黃河的北面和東面為日軍所占領,西面和南面為國民黨所轄。改道后的黃河線基本可看成中日雙方在軍事上的分界線,中日兩軍隔新黃河線而西東對望,日本直到1940年也未踏入分界線西側的一步;從1938年花園口決堤到1944年豫湘桂戰(zhàn)役的六年里,河南中西部廣大土地和千萬中國人民得以保全。
2、為保衛(wèi)大武漢爭取到了時間,也使得日軍改變通過平漢路進攻武漢的設想
武漢為九省通衢之地,交通便利,是長江上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心?;▓@口決堤時期武漢是國民政府的戰(zhàn)時首都,一定程度上是中國政府抗戰(zhàn)的象征符號,武漢的得失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走向意義重大。日軍本來計劃由平漢鐵路、合信鐵路、以及長江水路等幾個方面進攻武漢。攻占武漢可使日本將隴海線、平漢線、淮南線與津浦線四大鐵路線和東西北三個戰(zhàn)場結合起來,便于下一步進攻。但是,決堤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打亂了其向我腹地進犯的計劃,迫使其暫停前進?;▓@口決堤使得日軍無法拿下鄭州,控制平漢線和隴海線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黃河因花園口決堤改道后引起的淮河泛濫也破壞了津浦鐵路和蚌埠鐵橋。這徹底打破了日本四鐵路三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設想。日軍軍事資源的調配不得不走長江水路經安慶后北上或者從河南東部至步蚌埠經淮河南下。兩種選擇中輜重兵、炮兵不得不由青島經海路進長江至安慶后往合肥會和,才能完成進攻武漢的戰(zhàn)略布局。這就大大的提高了日軍的行動成本,嚴重削弱日軍戰(zhàn)斗力,日方也不得不一再推遲進攻武漢的時間和改變計劃,這對中國軍隊調整部署和轉移武漢當地資源起著重要作用,對中國抗戰(zhàn)是十分有益的。
二、消極影響—形成了黃泛區(qū)
花園口決堤,達到了蔣介石“以水代兵”目標,滔滔黃水,遲滯了攻勢強勁的日軍,使日軍4個師團陷于黃泛區(qū),損失2個師團以上。日軍原計劃由隴海線進犯武漢的計劃破滅,改由長江進犯武漢。武漢淪陷的時間也向后推遲了數月。這是決堤在軍事方面的積極意義。但是花園口決堤使得東達津浦線,西至平漢線,北逾隴海線,南接淮河的河南、安徽和江蘇北部地區(qū)近1500平方千米的土地變成了荒無人煙的黃泛區(qū)。從1938年6月1日開始策劃,到6月9日炸堤成功,由于國民黨當局借口軍事機密,沒有采取任何組織人民群眾撤離的措施。掘堤之日又遇到暴雨,使得黃河水猛漲,漫延而下,賈魯河、渦河流域的鄉(xiāng)村城鎮(zhèn)一片汪洋大海,被瞬間淹沒。中牟、尉氏、扶溝、西華、商水一帶地區(qū)形成寬闊的水帶。致使上千萬普通百姓因此而傾家蕩產、流離失所,50萬人死于非命,給豫、皖、蘇三省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受災范圍,據冀魯豫解放區(qū)黃委會統(tǒng)計,泛區(qū)直接波及水系間接相通的地方,河南省有鄭州、中牟、尉氏、扶溝、西華等二十個縣市;安徽則有太和、毫縣、阜陽、潁上、蒙城、鳳陽、壽縣等十余個縣市;江蘇有高郵、淮安等六縣;總計44個縣市。災區(qū)所受損失,據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及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統(tǒng)計,淹沒耕地844 259公頃,占豫皖蘇總耕地面積的24%;河南省為450 553公頃。共記有3 911 354人逃離,占豫皖蘇原有人口的20.3%,其河南省的有1 172 639人。死亡人口893 303人,占豫皖蘇原有人口的4.7%,河南省為325 589人。河南省扶溝縣,黃河改道前,有村莊九百八十七個,決堤后只剩九十一個;人口由315 500口減為67 100口,死亡80 600人,逃亡169 800人,房屋損失95%,牲畜損失90%?;▓@口大決堤給河南、安徽、江蘇三省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生活災難,數以萬計的普通民眾家園被滔滔的洪水摧垮,無家可歸,不得不淪為難民,乞討為生,到處漂浮著家具和死尸等。這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一場空前的恐怕也是絕后的浩劫。
參考文獻:
[1]田照林.正面戰(zhàn)場作戰(zhàn)史料的選用[J].軍事歷史研究,1998,(2).
[2]馬仲廉.花園口決口的軍事價值[J].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9,(4).
[3]沈家五.1938年花園口決堤經過[J].民國檔案,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