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亞,程君生,馮 宇,丁家波,王 楠,皮向成,吳 競,張東東,朱良全?,毛開榮?
(1.中國獸醫(yī)藥品監(jiān)察所,北京100081;2.山東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山東泰安271018;3.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yī)研究所,北京100193)
布魯氏菌是革蘭氏陰性、胞內寄生兼性需氧菌,可導致多種動物和人患布魯氏菌?。ú疾。?,造成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和經濟損失。布魯氏菌目前分為6種陸生、4種海洋布魯氏菌[1-2]。牛種布魯氏菌、羊種布魯氏菌、豬種布魯氏菌是流行廣泛的經典布魯氏菌[3-5]。
1932 年Wilson和Miles提出布魯氏菌A、M抗原決定簇的假設。經試驗證實S-LPS含四種抗原決定簇:A、M、C、C/Y,并根據(jù)A 和M 比例,分為 A、M、C(M>A)、C(M=A)、C/Y(M>A)、C/Y(M=A)、C/Y(A>M)等 7 類[6-7]。
田間布魯氏菌血清學檢驗時,菌株間交叉反應會影響布病病原的鑒別診斷。通過A、M因子血清,可輔助布病病原的種屬鑒別。Pandit等[8]提出了血清與異種抗原交叉吸收的方法,Jones等[9]用活菌2308株和 16M 株、Wilson等[10]用活菌 A544株和16M株制備過因子血清,但國內未見制備因子血清的文獻報道。本試驗選用滅活的16M株和2308株布魯氏菌免疫家兔制備了A、M因子血清,并優(yōu)化了交叉吸收條件。
1.1 材料
1.1.1 菌株及來源 牛種布魯氏菌2308株(CVCC788)、羊種布魯氏菌 16M 株(CVCC70002)均來自國家獸醫(yī)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
1.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大豆酶消化蛋白胨瓊脂(Tryptic Soy Agar,TSA)培養(yǎng)基,購自BD公司。布魯氏菌病試管凝集試驗抗原參考品(簡稱“抗原參考品”) ,規(guī)格:5 mL/瓶,批號:S0100220130312;布魯氏菌病陽性血清,規(guī)格:1 mL/瓶,批號:2001-5;布魯氏菌病試管凝集試驗陰性血清,規(guī)格:1 mL/瓶,批號:2001-5;均由中國獸醫(yī)藥品監(jiān)察所人畜共患病實驗室提供。16M試管凝集試驗抗原、2308試管凝集試驗抗原(簡稱“16M抗原、2308抗原”)按照《獸用生物制品規(guī)程》(2000年版)制備[11]。疫苗佐劑(納米703佐劑)由北京生泰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1.3 實驗動物 1.5~2 kg雄性新西蘭大耳白兔,普通級,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高免血清的制備
1.2.1.1 種子制備 取2308、16M菌株凍干用菌種各1支,分別啟封后,用1 mL蛋白胨水稀釋,參考OIE方法[12]劃線接種TSA瓊脂平板各2塊,37℃培養(yǎng)72 h,低倍顯微鏡觀察各平板菌落形態(tài),選取10個各典型菌落分別劃線接種TSA瓊脂斜面3支,置2~8℃保存不超過1個月,備用。
1.2.1.2 細菌懸液及滅活疫苗的制備 分別將各布魯氏菌菌株密集劃線接種于TSA瓊脂扁瓶,置37℃培養(yǎng)48~72 h,每個扁瓶用3~5 mL 0.5%的苯酚生理鹽水沖洗培養(yǎng)物制成懸液,經4層滅菌紗布過濾,去除殘留瓊脂。其余菌液80℃水浴2 h滅活[12]。滅活菌液用滅菌生理鹽水洗滌3~4次后,重新懸浮,調整菌液濃度至 1.2×1011CFU/mL。取適宜體積的該濃度的菌懸液與納米703佐劑按2∶1比例(V∶V)制成滅活佐劑苗。
1.2.1.3 動物免疫及血清抗體消長規(guī)律監(jiān)測 以6×1010CFU/只頸背部皮下分點注射1.5~2 kg家兔各5只。一免后40 d,以2倍劑量進行二免。二免5 d后,耳緣靜脈采血,2 mL/次,常規(guī)方法分離血清并用微量試管凝集試驗(MAT)監(jiān)測抗體效價消長規(guī)律。MAT試驗參照OIE法[12]進行,將待檢血清用0.5%苯酚生理鹽水作1∶10倍稀釋,然后倍比稀釋至1∶5120,在96 U孔凝集板中加入待檢血清50 μL,然后分別加入用0.5%苯酚生理鹽水作1∶20稀釋的抗原參考品、16M抗原和2308抗原,37℃孵育22 h,觀察結果,并設立陰、陽性血清對照。
1.2.2 單因子血清的制備
1.2.2.1 血清交叉吸收條件的優(yōu)化 將布魯氏菌菌液用PBS緩沖液洗滌2~3次,8000 r/min離心15 min,棄上清,然后將待吸收血清與吸收用抗原充分混合。制備因子血清的交叉吸收體系見表1。
表1 血清抗原交叉吸收體系
按以下3組單項參數(shù)進行血清交叉吸收條件的優(yōu)化:(1)異種抗原/血清質量體積比(W/V)分別為1 ∶5、1 ∶10及 1 ∶20;(2)吸收溫度及時間分別為4℃吸收2 h、4℃吸收12 h及37℃吸收2 h;(3)吸收過程中混勻方式分別采取每20 min混勻1次以及130 r/min振蕩孵育。
1.2.2.2 血清交叉吸收后凝集價的測定 吸收后的菌液以 8000 r/min離心 15 min,棄菌體。按1.2.1.3項方法通過MAT檢測血清對抗原標準品、16M抗原和2308抗原的抗體反應效價,比較分析并確定最適單因子血清制備參數(shù)。
1.2.2.3 最佳反應稀釋濃度的確定 取經滅菌生理鹽水適當稀釋的因子血清30 μL,加入30 μL凝集試驗抗原進行玻片凝集試驗,以1~2 min內出現(xiàn)凝集判為陽性,判定單因子血清對16M抗原和2308抗原的反應情況,從而確定最佳反應稀釋濃度。
1.2.3 血清分裝、凍干及鑒定 將優(yōu)化條件下制取的A、M因子血清,加入適量硫柳汞,使其終濃度為0.01%。按1 mL/瓶分裝、凍干。
1.2.3.1 無菌檢驗 隨機取凍干血清3瓶,每瓶用1 mL滅菌生理鹽水溶解后,按現(xiàn)行《中國獸藥典》進行無菌檢驗[13]。
1.2.3.2 特異性檢驗 任取1瓶凍干因子血清,按照1.2.2.3的方法進行特異性檢驗。觀察并記錄結果。
1.2.3.3 效價測定 參考OIE方法[12],采用抗原參考品、16M抗原、2308抗原進行MAT試驗。
2.1 家兔抗體效價變化情況 分別用抗原參考品、2308抗原、16M抗原監(jiān)測2308株和16M株免疫的家兔的抗體消長規(guī)律,結果見圖1??梢钥闯觯瑢?308試驗組,三者測得的抗體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對16M試驗組,16M抗原與抗原參考品監(jiān)測得到的抗體效價消長規(guī)律一致,且與2308試驗組相似,基本表現(xiàn)為一免后20 d抗體效價處于較高水平,隨后開始下降,到二免前(首免第40 d)已經明顯下降到較低水平,二免后5 d抗體水平顯著上升,15日抗體水平達到較高水平,隨后下降。由于2308抗原與16M抗血清的反應性不佳,故用2308監(jiān)測16M抗體產生規(guī)律時,其結果偏離以16M或以抗原參照品監(jiān)測的結果(圖1)。
圖1 家兔抗體消長圖
2.2 血清中抗體的交叉吸收
2.2.1 血清吸收條件的優(yōu)化 以用16M抗原吸收兔抗2308血清為例,按表2的吸收條件分別進行預實驗。吸收前兔抗2308血清對抗原參考品、16M抗原、2308抗原的凝集價分別為1∶1280、1∶320、1∶640。血清交叉吸收后用MAT測吸收后血清對抗原參考品、16M抗原、2308抗原的凝集價,結果見表2。
表2 血清吸收條件的方法優(yōu)化及結果
比較血清交叉吸收后的對不同抗原的凝集價,確定當抗原與血清質量體積比(W/V)為1∶5時,37℃水浴2 h,期間每隔20 min振蕩混勻1次為最適交叉吸收條件。
2.2.2 血清交叉吸收后凝集價的測定 經優(yōu)化條件制備得單因子血清后,對因子血清進行特異性的鑒定,結果見表3和表4。
表3 因子血清對參考抗原及同種抗原的凝集價(MAT)
表4 因子血清對異種抗原的凝集價(MAT)
MAT結果顯示:A因子血清對抗原參考品和2308抗原的凝集價均為1∶320(++),對16M抗原凝集價為1∶2.5不凝集;M因子血清對抗原參考品和16M抗原的凝集價均為1∶160(++),對2308抗原的凝集價為1∶2.5為凝集。
2.2.3 因子血清最佳稀釋倍數(shù)的確定 經優(yōu)化條件制備得因子血清后,對因子血清進行最佳稀釋倍數(shù)的確定,結果見表5。
表5 因子血清稀釋倍數(shù)的確定
玻片凝集試驗顯示,A因子血清對16M抗原在1∶1時無凝集,對2308抗原在1∶16時有較明顯凝集顆粒,1∶32稍凝集;M因子血清對2308抗原在1∶1時無凝集,對16M抗原在1∶16時有較明顯凝集顆粒,1∶32稍凝集。因子血清對異種抗原在血清原倍的情況下已無凝集現(xiàn)象,但仍建議在進行玻片凝集試驗時對血清進行1∶2的稀釋。
2.3 單因子血清的鑒定 對經分裝凍干的因子血清進行無菌檢驗,證實無菌。經MAT檢測因子血清凍干后對不同抗原凝集價,結果顯示:分裝凍干后的A因子血清對2308抗原的凝集價為1∶320(++),對16M 抗原為 1 ∶2.5不凝集;M 因子血清對16M抗原的凝集價為1∶160(++),對2308抗原的凝集價為1∶2.5不凝集;與凍干前凝集價比較,發(fā)現(xiàn)凍干對A因子血清和M因子血清對抗原的的凝集價無影響。經玻片凝集試驗測定血清的最佳稀釋比例,結果顯示:分裝凍干后的A因子血清對16M抗原在1∶1時無凝集,對2308抗原在1∶16時有較明顯凝集顆粒,1∶32稍凝集;分裝凍干后的M因子血清對2308抗原在1∶1時無凝集,對16M抗原在1∶16時有較明顯凝集顆粒,1∶32稍凝集;與凍干前比較,發(fā)現(xiàn)凍干對A因子血清和M因子血清的最佳稀釋比例無影響。
3.1 最適吸收條件的確定 參照文獻報道的因子血清交叉吸收條件[8-10]并進行了優(yōu)化。本試驗選用37℃和4℃兩種溫度,2 h和12 h兩種時間,1∶5、1∶10、1∶20三種抗原血清質量比,以及恒溫搖床振蕩及每20 min振蕩混勻兩種孵育模式分別進行了試驗,對比吸收后因子血清的抗體效價及對同種抗原、異種抗原的反應情況,最終確定在抗原與血清質量體積比(W/V)為1∶5時,37℃水浴2 h,期間每隔20 min振蕩混勻1次為最適宜的吸收條件。
3.2 最適采血時間的確定 文獻報道活菌一免后6 d,不經二免,最適宜采血并進行交叉吸收[9]。但試驗發(fā)現(xiàn),如免疫后較短時間內采血,此時血清對異種抗原的凝集價相對較低,但血清的抗體效價并不很高,經異種抗原交叉吸收后對同種抗原的凝集價也較低(1∶80左右)[10];而二免后抗體效價上升,盡管血清對異種抗原凝集價升高,但血清經交叉吸收后對同種抗原的凝集價較高(1∶160和1∶320),故建議先獲得高免血清(≥1∶2560),再進行血清的交叉吸收。
3.3 本試驗的優(yōu)點 以往制備因子血清大都采用活菌免疫[8-10],而本試驗選用滅活的 16M株和2308株免疫家兔,操作安全。對比文獻制備的因子血清與試驗制備的因子血清發(fā)現(xiàn),試驗制備的因子血清特異性更強,抗體效價高。
[1]Foster G, Osterman B S, Godfroid J, et al.Brucella ceti sp.nov.and Brucella pinnipedialis sp.nov.for Brucella strains with cetaceans and seals as their preferred hosts[J].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07, 57: 2688-2693.
[2]Whatmore A M.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Brucella, an expanding genus of zoonotic pathogens[J].Infect Genet Evol, 2009, 9: 1168-1184.
[3]Alton G G, Jones L M, Angus R D, et al.Techniques for the brucellosis laboratory[M].Paris: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 Agronomique,1988.
[4]Corbel M J, Banai M.Genus I.Brucella Meyer and Shaw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M].Springer, 2005: 370-386.
[5]Manual of standards for diagnostic tests and vaccines[M].Pairs: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2009.
[6]Wilson G S, A A Miles.The ser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smooth strains of the Brucella group[J].Br J Exp Pathol, 1932, 13:1-13.
[7]Weynants V, Gilson D, Cloeckaert A,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smooth lipopolysaccharides and O polysaccharides of Brucella species by competition binding assays with monoclonal antibodies[J].Infect Immun, 1997, 65: 1939-1943.
[8]Jointme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Brucellosis[M].Wld Hlth Org techn, 1953: 67.
[9]Jones L M A.Recommende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onospecific Brucella sera[M].Bull.World Health Org, 1958, 19:177-186.
[10]Diaz R, L M Jones, D Leong, et al.Surface antigens of smooth Brucellae[J].Bacteriol, 1968, 96: 893-901.
[11]農業(yè)部獸用生物制品規(guī)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獸用生物制品規(guī)程 二○○○版[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273-277.
[12]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 terrestrial manual[M].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2009: 15-16.
[13]中國獸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二○一○版三部[S].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68-69,附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