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鵬鵬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受傳統(tǒng)觀念和教育評價機制的影響,教師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來向學生講授生物學科知識,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快速地讓學生掌握生物學科知識,但卻不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推進,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逐漸走出了這種束縛,開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習慣、方法和技能培養(yǎng)。以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模式來組織生物課堂教學,通過問題啟發(fā)學生學會主動探究,讓學生主動經(jīng)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可更好地促進學生構建起生物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
初中生物知識雖然和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講授,學生不容易接受,學習興趣也不高。相反,在教學中通過情境來讓學生從生活中了解生物,引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對舊知識復習的基礎上引入新知識,這樣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去主動探究。
如在“細胞的分裂和分化”的教學中,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了解了絕大多數(shù)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而該課要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掌握細胞分裂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細胞的分裂過程,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生熟悉的種子萌發(fā)、小雞長大、受精卵發(fā)育等動畫來引導學生觀察,接著演示變形蟲的細胞分裂畫面,并提出問題:“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核和細胞質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細胞分裂的結果是什么?”由此而導入新課,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出目標,自主學習
實施問題啟發(fā)式教學,問題是啟發(fā)學生思考的重要手段。要讓學生在課堂探究中能更好地分析并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通過自主學習獲得初步構建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同時,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目標性不強,這就需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前以明確的目標來進行引導。
教師所提出的目標一要符合大多數(shù)學生的知識基礎,二要做到明確,讓學生知道要了解什么、知道什么。如在“神奇的微生物”的自主學習階段,教師提出的自主學習目標為:1.知道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征;2.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3.初步了解病毒、細菌以及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因自主學習階段是初步感知階段,學習目標多以“知道”和“了解”為主,而“掌握”則要放到探究過程中。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幫助學生解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三、合作探究,分析問題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了一定的知識構建,但其中也會遇到諸多問題,同時,因學生的知識基礎、經(jīng)驗、學習方法等多種因素所限,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在問題啟發(fā)式教學中,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綜合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促進學生的知識構建。
學生小組在自學的基礎上群學,而群學則需要教師用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目標提出探究問題,學生小組間相互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再引導歸納。如在“兩棲類的生殖與發(fā)育”的教學中,教師圍繞“四W”提出問題:“哪一方發(fā)出交配信號?交配一般發(fā)生在什么時候?蛙的生殖與發(fā)育在何處進行?精子和卵細胞如何相遇?”通過上述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確蛙的生殖與發(fā)育,以此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將蛙和蝌蚪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引出“變態(tài)發(fā)育”的概念。而在概念的總結過程中,先讓學生嘗試表述,教師再歸納。要讓學生從變態(tài)發(fā)育拓展到兩棲綱特征的認知上,教學中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分析蟾蜍、大鯢、蠓螈的發(fā)育過程,小組在組內填表綜合,最后教師歸納。如此,學生在問題和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擺脫了被動接受的束縛,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構建。
四、教師主導,解決問題
在問題啟發(fā)式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問題引導下進行合作探究,但因學生知識基礎、經(jīng)驗、學習能力等因素所限,學生的討論不一定能完全達到教師的預期目標,或者說,學生的討論不一定能形成一致性認識。因此,在學生討論后就需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的同時,采用講授的方式來向學生解釋重點和難點問題。同時,教師精講后要注重引導學生質疑,通過質疑來引導學生查找學習過程中還未理解或未掌握的知識。
首先,在引導學生歸納的基礎上結合重難點進行講解。以問題啟發(fā)引導學生探究,教師的講解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如在“昆蟲的生殖與發(fā)育”的教學中,教師以家蟬為例來引導學生在觀察錄像之后分析生殖和發(fā)育過程,從而引出完全變態(tài)的概念,用蝗蟲和家蟬的對比來引出不完全變態(tài)的概念。此時,學生對兩個概念有了初步感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概念,教師此時采用精講方式來闡述這兩個概念,并結合具體的例子(如不完全變態(tài):蝗蟲、蟑螂、蟋蟀)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問題分析而獲得知識的構建。
總之,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固守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要以學生為主體,樹立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應用問題來啟發(fā)學生進行探究,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