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蔡澄清先生在點撥教學理論中說:“一個高明的教師,只要三言兩語就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只要做一個巧妙的暗示,就能給學生在黑暗中悟出光明,豁然開朗;只要在方法上略加指點,學生就會心領神會而自動騰飛?!彼^“點撥”就是在學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點”,使之深化,讓學生有茅塞頓開之感;在學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撥”,指正方向,避免思維錯位;在學生情緒不高時“挑”,挑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起強烈的學習興趣。在多年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的點撥。
一、圍繞課題點撥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濃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課題提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則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課堂上,教師可以圍繞課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如在《海上日出》教學中揭示課題時,我設問:“同學們,泰山日出時的雄偉景象,令多少人癡迷;而波濤洶涌的大海上的日出奇觀,更令人神往。今天,我們就隨同巴金爺爺乘船到海面上,看一看那偉大的奇觀吧。”簡短的幾句話,點明了課題。
二、于重點處點撥
一篇文章的信息很多,有重要的,有的無足輕重。教師要根據(jù)每節(jié)課的重點以及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點撥方式,啟發(fā)學生去分析、思考,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效。如《豐碑》的課后提問:“為什么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這個問題太大,學生自學交流時也沒有回答完整。所以,我在點撥時先問:什么是豐碑?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的身體從外形上看像什么?接著問:軍需處長為什么會凍死?你從他身上看到了什么?你覺得軍需處長在戰(zhàn)士的眼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助分散的問題理解了軍需處長成為豐碑的兩層含義,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訓練。這樣的點撥圍繞教學重點展開,切中主題。
三、于活動中巧撥
當學生對課文中部分知識產(chǎn)生歧義或誤解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動起來,通過演一演、仿一仿、畫一畫、唱一唱等方式,在活動中理解、深化知識。如將《濫竽充數(shù)》改編成課本劇,學習《豐碑》一課時模仿將軍向軍需處長敬軍禮的過程,理解將軍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知識。
四、于“空白處”點撥
文本不僅包括文字也包括課文中的插圖等。恰當?shù)乩梦谋局械目瞻讓W生進行點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教學《真情的回報》一課時,主人公小男孩真情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想象:人們說些什么?小男孩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學生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大膽想象,他們想象客戶對小孩真情的回報,一段段真情的述說,既拓展了文本內容,又使學生享受到了情感的體驗。
在教學中,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促進發(fā)展”的原則,從優(yōu)化課堂教學入手,巧設點撥,在點撥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思維,訓練語言,進而提高其綜合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