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黃濤,傅勇,謝興安(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yī)院胸心外科 408300)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外科手術是治療食管癌的主要方法[1]。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且手術帶來的創(chuàng)傷可刺激機體產生較為強烈的炎性反應,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本研究探討了全胸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的手術效果,及其對炎癥因子水平、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旨在為臨床合理治療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8例。納入標準:(1)經上消化道鋇餐、胃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食管癌;(2)國際食管癌標準分期為Ⅰ~Ⅱb期;(3)Karnofsky功能狀態(tài)評分(KPS評分)≥60分;(4)認知功能正常,能配合完成生存質量量表(SF-36量表)調查。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2)合并嚴重的肺部及胸膜病變;(3)不能耐受手術治療;(4)合并其他重要臟器的嚴重功能損傷。將6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6例)與對照組(32例)。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全胸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具體措施如下。于右腋中線第7肋間切口做觀察孔,于腋后線第8肋間及腋前線第4肋切口做操作孔。游離食管至胸頂,以血管切割縫合器離斷奇靜脈弓,清掃食管旁、隆突下及雙側主支氣管旁淋巴結。將胸段食管從頸部拉出后切斷,與食管床拉上的管狀胃吻合。
1.2.2 評估指標手術效果評價指標(手術時間、出血量和胸引流管保留時間)、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及SF-36量表評分。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觀察組患者36例,年齡37~73歲,平均(54.26±13.53)歲;男27例、女9例;國際食管癌標準分期為Ⅰ期21例,Ⅱa期4例,Ⅱb期11例。對照組患者32例,年齡31~75歲,平均(52.28±14.55)歲;男25例、女7例;國際食管癌標準分期為Ⅰ期19例,Ⅱa期3例,Ⅱb期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腫瘤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手術效果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及胸引流管保留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術前hs-CRP、TNF-α及IL-6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h觀察組hs-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術后生存質量比較術后3個月時,觀察組SF-36量表中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及總體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手術效果比較()
表1 手術效果比較()
注:-表示無數據。
表2 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2 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表示無數據。
表3 術后SF-36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3 術后SF-36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表示無數據。
開胸食管切除、區(qū)域淋巴結清掃及消化道重建是目前治療食管癌的首選方法,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可達70%,患者住院期間病死率可達7%。近年來,腔鏡下食管切除術已成為治療食管癌的研究熱點。陳安國等[2]采用胸腹腔鏡經右胸食管癌根治術聯合右胸內吻合治療食管癌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手術成功,無術中轉開胸腹手術患者,說明腔鏡手術造成的機體損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
本研究結果顯示,全胸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手術時間、出血量及胸引流管保留時間少于傳統(tǒng)手術,術后24h外周血hs-CRP、TNF-α及IL-6水平更低,且術后3個月時的患者SF-36量表評分優(yōu)于傳統(tǒng)手術治療患者(P<0.05)。由此可見,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全胸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患者術后炎癥因子水平低、生活質量高。王述波等[3]采用全胸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治療Ⅰ、Ⅱ期中上段食管癌36例,證實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疼痛等指標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食管癌根治術,而且全胸腔鏡食管癌根治術與傳統(tǒng)食管癌根治術療效類似。目前對于胸腔鏡治療食管癌的適應證尚無統(tǒng)一標準,一般認為全胸腔鏡手術適用于瘤體較小、未累及食管外膜的患者[4]。胸腔鏡治療食管癌手術切口小,術中無需切斷胸壁肌肉,對呼吸功能相關肌肉的損傷小,因此不會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5]。胸腔鏡手術具有放大視野的作用,使手術部位的解剖結構與層次更為清晰,有利于手術操作。由于術中無需進行剖胸、剖腹的拉鏈式切口,因此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患者恢復快,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對于胸腔鏡手術治療食管癌,筆者的體會是:(1)術中游離食管時,易引起胸導管和奇靜脈損傷,如采用超聲刀進行食管游離,應仔細分離和清掃淋巴結,徹底游離食管;(2)對于累及食管全層的中段食管癌,由于氣管膜部或肺血管與病灶常常緊貼,因此分離時應注意避免撕裂氣管膜部;(3)喉返神經旁淋巴結是食管癌最主要的轉移部位,因此應加強對喉返神經的保護,注意避免超聲刀熱傳導引起的損傷。
手術導致的炎性反應有可能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全胸腔鏡手術治療后,患者炎癥因子的水平低于傳統(tǒng)手術(P<0.05),與類似研究報道結果一致[6]。hs-CRP是反映機體炎性反應狀態(tài)的敏感指標,廣泛應用于心腦血管疾病、感染及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等的診斷和療效監(jiān)測[7-8]。TNF-α及IL-6是炎癥因子級聯反應中最重要的內源性初級促炎因子。TNF-α是機體發(fā)生炎性反應時最早發(fā)生改變的驗證因子,其水平升高可引起全身重度感染和器官損傷[9]。IL-6主要來自腸道,是反映外科創(chuàng)傷所致炎性反應和急性期反應的敏感指標[10]。
綜上所述,與傳統(tǒng)食管癌根治術相比,全胸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炎性反應程度輕,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1]陳保富,朱成楚,馬德華,等.胸腹腔鏡聯合手術治療食管癌81例[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1,27(4):218-220.
[2]陳安國,張仁泉,夏萬里,等.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右胸內吻合38例[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3,29(9):525-526.
[3]王述波,周華,郝長城,等.全胸腔鏡技術與傳統(tǒng)食管癌根治術在Ⅰ、Ⅱ期中上段食管癌中的應用效果對比[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3,36(14):31-33.
[4]楊鵬,馬憲友,祝滬軍.腔鏡下食管癌根治性切除術的研究進展[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0,37(9):618-620.
[5]Nguyen NT,Hinojosa MW,Smith BR,et al.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lessons learned from 104 opera-tions[J].Ann Surg,2008,248(6):1081-1091.
[6]章靚,陳新華,張仁泉.聯合腔鏡食管癌根治手術與常規(guī)手術相關炎性指標及痰量的比較[J].中國醫(yī)藥,2013,8(11):1588.
[7]Triant VA,Meigs JB,Grinspoon SK.Associ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HIV infection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9,51(3):268-273.
[8]王瓊.血清C反應蛋白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預后考核的價值[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7):824-825.
[9]史敏科,張青海,陳???,等.烏司他丁對食管癌患者術后應激和炎癥反應的影響[J].現代醫(yī)學,2010,38(2):170-172.
[10]高宗煒,李良彬.腸外和腸內營養(yǎng)對食管癌手術后炎癥反應和腸道通透性的影響[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5(2):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