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 吳俊哲 楊雄健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yī)醫(yī)院(中山5284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引起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現(xiàn)為腰部疼痛、放射下肢痛、下肢麻木等,該病屬中醫(yī)“痹癥”范疇。中醫(yī)對該病的治療有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筆者從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對其梳理,認為該病主要病機為腎虛血瘀,采用補腎活血中藥內服,結合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間,本院住院LDH患者80例,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8歲,平均59.23±3.65歲;病程最短半個月,最長12年,平均2.6±0.9年。所有病例均經(jīng)對患者的癥狀、體征、X線片及CT或MRI檢查確診。全部病例均有下腰痛;單側下肢疼痛者51例,雙側下肢疼痛者29例;膝反射減弱48例,消失12例;伴下肢感覺減退者61例,肌力減弱者43例。CT、MRI提示L2-3椎間盤突出1例,L3-4椎間盤突出2例,L4-5椎間盤突出29例,L5-S1椎間盤突出26例,L3-4、L4/5椎間盤突出8例,L4-5、L5-S1椎間盤突出16例,L3-4、L4-5、L5-S1椎間盤突出7例。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之間年齡、性別、病情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相關標準:①有腰部慢性損傷史;②腰痛伴坐骨神經(jīng)痛;③腰椎側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動受限,棘突旁具有壓痛并放射至下肢;④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屈頸試驗、頸靜脈壓迫試驗、股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陽性;⑤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示膝腱、跟腱反射異常,下肢皮膚神經(jīng)節(jié)段分布區(qū)感覺過敏或遲鈍,拇趾背伸或跖屈力減弱;⑥X線平片可見椎間隙變窄、椎緣增生,腰柱側彎,前凸消失,并排除其他疾病,脊髓造影可見硬膜前方有壓跡缺損;⑦CT掃描、MRI提示椎間盤突出。
排除標準 ①合并肝腎、心腦血管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器質性疾病以及精神病;②合并脊柱結核、脊柱腫瘤、脊柱炎及脊髓炎、脊柱周圍化膿性疾病、急性馬尾神經(jīng)綜合征等;③同期接受其他治療;④癥狀重,嚴重影響工作、生活,既往經(jīng)系統(tǒng)保守治療無效者;⑤伴有廣泛肌肉癱瘓、感覺減退,有完全或部分截癱者;⑥存在嚴重的間歇性跛行,合并明顯的椎管狹窄者;⑦合并退變性滑脫,峽部不連者。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加西藥(扶他林緩釋片)方法①腰椎牽引:病人取仰臥位,采用連續(xù)牽引的方式,根據(jù)體重及自身耐受能力選擇初始牽引重量,并逐漸加大牽引重量,以患者牽引后自覺癥狀減輕為標準,每日1次,每次持續(xù)30min,7d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觀察臨床效果。②腰椎按摩:取俯臥位,兩腿伸直,肢體放松,醫(yī)者用手拇指指腹從背柱兩旁自上而下進行點、按、揉,在腰陽關、命門、腎俞、秩邊、昆侖、阿是穴等穴作重點點揉,并適當進行強刺激,然后取側臥位,患者在下面的下肢自然伸直,上面的下肢微屈髖屈膝,術者面對病人,一手肘部抵壓臀部,另一手抵扶肩前部,雙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緩緩使腰部旋轉。再取仰臥位行直腿伸膝屈髖、屈膝屈髖卷腰、骶髂關節(jié)松解分離。最后以手掌或小魚際的力量沿督脈經(jīng)的路線自上而下反復推按5~6次,并拍擊腰背部兩側的骶棘肌。③中藥熏洗治療:以本院中藥制劑威楓骨科外洗散1包(100g)(藥物組成:薄荷、防風、豆豉、生姜、桂枝、威靈仙、半楓荷、獨活、乳香、羌活、川加皮等)及骨科藥酒1瓶(100mL)(藥物組成:桃仁、赤芍、澤蘭、生地、大黃、川斷、石菖蒲、防風、梔子、乳香、沒藥、木香、川芎、當歸)加入骨科熏洗床熏蒸腰部30min,并給予口服扶他林緩釋片(北京諾華制藥),75mg/次,1 次/d。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補腎活血方:鹿角膠、山萸肉、巴戟天、菟絲子各15g、當歸、川芎、杜仲、枸杞子、牛膝、乳香各10g,丹參、白芍30g,甘草5g。偏熱者加秦艽10g;偏寒者加制川烏10g(先煎),桂枝10g;偏風者加防風10g;偏濕者加薏仁30g,獨活10g;偏陰虛者加龜版30g(先煎);偏陽虛者加淫羊藿10g。每天1劑,加水600mL,煎至200mL,早晚分服。7d為1療程。
療效標準 對所有病例均進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分及臨床療效評價。VAS評分:VAS評分是將疼痛的程度用0~10共11個數(shù)字表示,0表示無痛,10代表最痛,臨床中使用1條標有0~10的游標卡尺,病人根據(jù)自身疼痛程度在游標卡尺上標出能代表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醫(yī)生讀出其評分;ODI評價方法:ODI評分是由10個問題組成,包括疼痛的程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擾睡眠、性生活、社會生活、旅游等10個方面的情況,每個問題6個選項,每個問題的最高得分為5分,選擇第1個選項得0分,依次選擇最后一個選項得分為5分,總分=(所得分數(shù)/5×回答的問題數(shù))×100%,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差。療效評價標準依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2]進行評定。臨床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生活和工作恢復如常;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恢復如常,但有時勞累后仍感腰部酸痛;有效:臨床癥狀減輕,生活基本能自理;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13.0版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測量數(shù)據(jù)均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
治療結果 組間基本情況比較,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基本情況比較(±s)
表1 2組基本情況比較(±s)
2組治療前基本情況比較:年齡、VAS及ODI評分比較◇P>0.05,基線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組 別年齡(歲)VAS評分 ODI 評分治療組 61.65 ±4.38◇ 8.20 ±1.27◇ 73.27 ±9.06◇對照組 59.23 ±3.65◇ 8.13 ±1.09◇ 70.27 ±11.2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 見表2。2組治療1周、2周后,VAS均有所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治療1周后2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2周后2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比較(±s)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比較(±s)
◇2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1周后2組比較P>0.05,▲治療2周后2組比較P<0.05。
組 別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治療組 8.20 ±1.27 3.56 ±1.12◇ 1.29 ±0.68◇對照組 8.13 ±1.09 3.79 ±1.38◇△ 3.09 ±1.62◇▲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情況 見表3。2組治療1周、2周后,ODI均有所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1周后2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2周后2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
表3 2組治療前后ODI比較(±s)
表3 2組治療前后ODI比較(±s)
◇2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1周后2組比較 P>0.05,▲治療2周后2組比較 P<0.05.
組 別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治療組 73.27 ±9.06 36.59 ±10.26◇ 20.33 ±6.15◇▲對照組 70.27 ±11.23 36.98 ±11.34◇ 31.28 ±9.03◇▲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情況 見表3。
表4 2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
討 論 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雖無腰椎間盤突出癥之名,但根據(jù)其發(fā)病機理及癥狀可以將其歸為“痹癥”的范疇。其發(fā)病機理多由于外傷或者勞累過度導致機體正氣受損,正氣不足因而導致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不能及時排出人體,風、寒、濕、瘀血等代謝產(chǎn)物阻塞脈絡,致使經(jīng)氣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fā)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fā)去”。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臟精氣漸衰竭,因而不能發(fā)揮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把鼮槟I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將振掉,骨將憊矣”?!吨T病源候論》也指出:夫腰痛,皆由傷腎氣所為?!肚Ы鸱健吩?腎虛,役用傷腎是以痛?!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論腰痛治法》說:“凡人之腰疼,皆脊梁處作痛,以實督脈主之腎虛者,其督脈必虛,是以腰疼,治斯證者,當用補腎之劑,而引以入督之品”。蓋腰為一身之要,是人體活動之樞紐,故易產(chǎn)生勞損,過勞則傷腎,導致腎氣不足,腎府失養(yǎng),從而出現(xiàn)腰腿痛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本病發(fā)病內因在于正氣不足,而正氣不足主要責之于腎虛,腎虛主要責之于腎氣虛和腎陽虛。
血瘀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人認為“痹久多瘀”,“血瘀”和“痹痛”互為因果關系,臨床表現(xiàn)為不通則痛。早期風寒濕邪久留不去,則流注經(jīng)絡、血脈、關節(jié),發(fā)展到中后期,往往正不勝邪,纏綿不愈,久病至瘀,經(jīng)氣不通,不通則痛,出現(xiàn)腰腿痛、肢體麻木、轉側不利、筋脈拘攣等。現(xiàn)代研究中,許建文[3]等從基因多態(tài)性方面進行研究,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yī)辯證以血瘀證多見。
故而本病根本病機在于腎虛血瘀。施杞[3]治療椎間盤退變性疾病從益氣化瘀法入手,認為“益氣”主要是補益先天腎氣和后天脾胃之氣,強調脾氣與腎氣的有機聯(lián)系,創(chuàng)立益氣化瘀補腎方治療頸腰椎退行性疾病,偏重于腎氣虛及脾腎之虛;林一峰等[4]提出腎虛督滯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最基本的病因病機,風寒濕三氣為誘發(fā),血瘀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立補腎強督中藥治療腰椎間盤退變性疾病,偏重于腎陽虛。筆者認為,腎氣虛與腎陽虛應于臨床中隨證變化,結合臨床所得,認為本病病機在于腎虛血瘀,應用補腎活血方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中取得明顯療效。方中鹿角膠為血肉有情之品,取其溫補腎陽之功,為君藥;巴戟天助鹿角膠溫補腎陽,菟絲子助陽益陰,補腎固精,山萸肉補而不峻,既能補腎益精,又能溫腎助陽,杜仲、枸杞子、牛膝補腎強筋,六藥合用,既能增強溫陽補火之力,又能補益腎精,共為臣藥;當歸、川芎、乳香、丹參、白芍活血行血、柔筋止痛,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本研究結果提示,在常規(guī)治療方法基礎上,治療前后比較,應用補腎活血方治療1周及2周后,VAS、ODI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2周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VAS、ODI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有效率92.5%,對照組有效率7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椎間盤退變性疾病每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素問·上古天真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且大多都有過度、長期的勞損。隨著腰椎退行性疾病在中老年患者人群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中醫(yī)藥在非手術療法方面的作用應得到更大的發(fā)揮,進一步深入研究其病機、選取恰當?shù)睦矸ǚ剿庍M行辯證論治,將對我們的臨床工作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2.
[3]許建文,鐘遠鳴,楊 光,等.腰椎間盤突出癥血瘀證與TGF-β1-509C/T基因多態(tài)性及腰椎負荷強度的關聯(lián)研究[M].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0,3(5):421-424.
[4]施 杞.益氣化瘀法防治椎間盤退變性疾病的應用與發(fā)展[M].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2(4):1-5.
[5]林一峰,梁祖建,李彩華,淺談補腎強督法治療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思路與方法[M].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9(2):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