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航 河南省寧陵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內(nèi)科(寧陵476700)
通常而言,代償期肝硬變(Compensatory cirrhosis,CC)是指由各類致病因素對肝臟產(chǎn)生作用,導致肝臟形成彌漫型損害,并致使肝細胞發(fā)生變性壞死,同時網(wǎng)狀蛋白的支撐結(jié)構發(fā)生塌陷,從而在修復時引發(fā)結(jié)締組織逐漸增生,而殘存的肝細胞因纖維隔影響形成再生結(jié)節(jié),促使原先肝小葉的有關結(jié)構被破壞,產(chǎn)生假小葉,最終使肝臟正常代謝的有關機制發(fā)生紊亂的一種肝部疾?。?]。以往在對CC實施治療時,通常采用西醫(yī)療法,雖可獲得一定療效,但效果卻并不十分顯著。鑒于此,本文通過對CC病患實施中醫(yī)綜合性療法,取得了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從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共有98例病患被確診為CC疾病,均滿足中華醫(yī)學會下屬的肝病學分會于2000年時制定的病毒型肝炎有關診斷標準。其中男52例,女46例。年齡在30至65歲間,平均年齡為45.8±2.5歲。病程在6個月至3.9年間,平均病程為9.9±1.9個月。主要臨床癥狀為食欲不振,消瘦腹脹,以及惡心嘔吐等,病患面部均有程度各異的色素沉著,且在頸部亦或是面部有毛細血管的擴張現(xiàn)象。此外,病患內(nèi)分泌紊亂,且肝臟在早期有腫大及邊緣不整。隨機分為治療組(49例)及對照組(49例)。其中治療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在30至63歲間,平均年齡為45.1±1.6歲。病程在6個月至3.1年間,平均病程為9.6±1.5個月。對照組男24例,女25例。年齡在33至65歲間,平均年齡為46.2±2.3歲。病程在8個月至4.1年間,平均病程為10.2±0.8個月。兩組病例均排除有腹水和消化道出血,以及肝性腦病等癥狀。兩組在性別和年齡,以及病程和病情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丹參注射液(山東華信藥業(yè)公司,國藥準字:Z237021120)250mL靜滴,1次/d。同時口服維 E丸(廈門星鯊藥業(yè)公司,國藥準字:H35021018)100mg,3次/d。并靜滴維C(北京紫竹藥業(yè)公司,國藥準字:H11022511)2.5g,1次/d。治療組在此基礎上治療后,另予以疏肝散合湯劑(本院中藥制劑室)基本方:黃芪、柴胡、枳殼、香附、白芍、茯苓、白術、厚樸、陳皮、郁金各15g,青皮、豬苓、炙甘草、川芎各10g等。水煎250mL服用,分2次服用。療程均為3個月。對比兩組療效以及治療前后HA(即透明質(zhì)酸)和LN(即層黏蛋白)及PCⅢ(即Ⅲ型前膠原)。另對比兩組門脈直徑以及有關不良反應。
療效標準 依照肝硬變的有關療效標準[2],進行判定,顯效:癥狀完全消失,且恢復良好;脾臟腫大回縮變軟,且肝脾已無叩、壓痛;肝功能有關指標均已恢復至正常水平。好轉(zhuǎn):癥狀已消失,有脾腫大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肝脾無明顯的叩、壓痛;肝功能有關指標有所好轉(zhuǎn),但未完全恢復正常。無效:未達上述標準,亦有病情惡化者。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13.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比較實施χ2檢驗,計量數(shù)據(jù)以±s表示,實施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jié)果 兩組療效情況對比 治療組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1。
表1 兩組不同治療及相應時間對比(例,%)
兩組HA、LN及PCⅢ,以及門脈直徑等水平情況對比 治療組在治療后的HA、LN和PCⅢ,以及門脈直徑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與對照組治療后的水平,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下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治療組在治療后的肝功能ALT、AST、TBIL、ALB及A/G等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下表3。
表2 兩組HA、LN及PCⅢ等水平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HA、LN及PCⅢ等水平情況對比(±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HA(ng/mL)LN(μg/L)PCⅢ(μg/L)門脈直徑(mm)組名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71.4 ±208.5306.3 ±121.8△ 120.6 ±43.3 100.7 ±13.2△ 196.8 ±33.2 144.2 ±20.3△ 14.2 ±1.3 13.2 ±1.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72.2 ±230.8 353.7 ±104.3 121.1 ±25.4 119.8 ±22.4 196.5 ±31.3 180.2 ±17.9 14.1 ±1.2 13.9 ±1.1 t值 0.018 2.069 0.070 5.142 0.046 9.311 0.396 3.010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水平對比(±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ALT(U/L)AST(U/L)TBIL(U/L)ALB(G/L)A/G組名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116.6 ±18.646.7 ±17.4△ 114.5 ±16.748.5 ±12.7△ 41.2 ±9.1 20.1 ±6.8△ 40.9 ±5.2 44.4 ±3.6△ 1.4 ±0.3 1.7 ±0.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17.7 ±15.7 59.1 ±15.8 111.1 ±14.7 57.8 ±12.2 39.7 ±6.3 31.5 ±7.4 40.2 ±5.3 42.2 ±4.5 1.5 ±0.3 1.5 ±0.2 t值 0.316 3.693 1.070 3.697 0.949 7.940 0.660 2.672 1.650 4.950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0.05 >0.05 <0.05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在治療后均無明顯的不良反應產(chǎn)生,提示治療組治療方案的安全性亦較高。
討 論 在臨床上,CC的發(fā)病機理較為復雜,且治療難度較大,治療方案以清除致病因子為主,并對膠原纖維產(chǎn)生的各環(huán)節(jié)實施抑制,從而加速其降解及吸收[3]。以往西醫(yī)治法雖然有一定效果,但仍有上升空間,而金戰(zhàn)勇等人[4]報道表明,通過活血化瘀以及軟堅藥劑為主的湯劑,療效更加可靠。本文即通過對CC病患實施中醫(yī)綜合性療法,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一些理論依據(jù)。
筆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治療組顯效率是77.6%,總有效率是95.9%,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57.1%、83.7%,表明治療組中醫(yī)綜合療法具有更佳療效。此外,治療組在治療后的HA、LN和PCⅢ,以及門脈直徑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以及對照組治療后的水平,表明中醫(yī)綜合療法可明顯改善病患肝血清纖維化的指標水平。治療組在治療后的肝功能 ALT、AST、TBIL、ALB及A/G等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測定膽紅素、A/G及凝血酶原能夠?qū)Σ』几闻K損害程度進行判定,而此類指標水平的變化亦可反映出病患肝臟功能的恢復狀況。本文研究結(jié)果表明,治療組治療方案對于病患肝臟恢復可發(fā)揮相對更好的作用。而不良反應方面并無明顯差異,表明治療組用藥方案的安全性好。與劉素芬等人[5]報道一致,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可能是如下幾點[6]:①中藥湯劑中,黃芪具有補氣升陽之效,還可提升機體的免疫能力。柴胡和枳殼,及香附和郁金,以及青皮等可疏肝理氣。而川芎和白芍等具有養(yǎng)血和血的功效。炙甘草和白術,以及厚樸和陳皮等可運脾化濕。加之茯苓和豬苓可利水滲濕。組方后各藥發(fā)揮協(xié)同增效作用,更利于疏肝散,從而發(fā)揮療效。②丹參注射液藥物亦為中藥制劑,而該藥中含有丹參酮Ⅱ-A碘酸鈉。此種藥物有明顯抗脂質(zhì)的過氧化效果,還可改善病患的肝脾微循環(huán),利于肝細胞再生。③血清HA、LN以及PCⅢ和門脈直徑等水平可表現(xiàn)出病患肝纖維化的有關變化情況,ALT、AST、TBIL、ALB及 A/G 等水平可反映肝功能水平,實施中醫(yī)綜合療法后,上述各指標水平均發(fā)生了不同程度降低或上升,并且和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是中醫(yī)綜合療法能夠?qū)Ω胃]的毛細血管化過程產(chǎn)生抑制,激活肝星狀細胞,并且降低了膠原合成,從各環(huán)節(jié)顯著調(diào)整肝中的纖維組織細胞代謝,最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病患肝功能恢復。封波等人[7]利用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CC病患,總有效率為93.5%,而本文為95.9%,基本與之相符。此外,張林華等人[8]對CC病患實施中醫(yī)綜合療法,結(jié)果明顯降低了血清HA、LN以及PCⅢ等指標水平,且不良反應小。這亦符合本文報道結(jié)果。由此可知中醫(yī)綜合療法所產(chǎn)生的療效相對更佳。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治療組治療方案為丹參注射液及中藥疏肝散合湯劑,均提取自中藥材,并基于我國中草藥的寶貴用藥經(jīng)驗,因此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較少,對病患自身無其他不利影響。可增加病患服藥依從性,加之中藥療法標本兼治,更利于機體的對癥治療和恢復,因此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以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CC病患,療效更佳,安全性較好。
[1]王 臺.恩替卡韋治療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36例兩年療效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41(1):87-89.
[2]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浙江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3,1(8):687-688.
[3]劉細玲.拉米夫定與阿德福韋酯聯(lián)合治療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14):66-67.
[4]金戰(zhàn)勇,胡錫元.軟肝和脾丸治療代償期肝硬化臨床觀察[J].中西醫(yī)結(jié)合肝病雜志,2013,23(1):59-61.
[5]劉素芬,李明信.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償期抗病毒治療一例[J].中國綜合臨床,2013,29(9):993-994.
[6]蘇海生,韓江宏,趙文軒,等.健脾補腎活血方配合自體干細胞移植治療失代償期肝硬變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yī),2013,34(8):984-986.
[7]封 波,魏 來.如何提高代償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療的療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3,21(6):410-412.
[8]張林華.肝硬化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56例相關因素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3,42(7):883-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