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進入高二年級下學期,各學科每周一般都要考一次,簡稱“周考”。地理也不例外,周考也是如約而至。同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相比,周考的頻次更高,對學生知識的鞏固、及時反饋學習的效果、適度增加學生的壓力和緊張感、提升學生答題水平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一、地理周考存在的問題
1. 試題針對性不強,表現(xiàn)為檢測范圍過大、綜合性過強。高二后期,學生即將學完所有的內容,高一的內容還沒有復習,遺忘較多,新知識還處于學習和儲備期,新舊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較差。這時,周考的主要目的是及時夯實新知識,檢查學習中的問題,做到“周周清”。由于工作量大,有的教師直接選用高三后期的診斷性測試題。這些題覆蓋面廣,特別是對高一內容考查較多,而對近期學習的內容沒有側重,考試目標不明確,學生沒有復習的方向,導致周考成績不理想,加劇學生的焦慮情緒。因此,不恰當?shù)脑囶}非但不能起到反饋問題的作用,反倒會增加負面影響,擾亂正常的教學計劃。
2. 試題不夠規(guī)范。由于周考頻次高,教師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對試卷進行校對,總會犯一些小錯誤,最常見的是答題卡題號不連續(xù),漏題,分值有誤,答題區(qū)預留距離不合理等。
3. 教師不閱卷、不打分。地理教師往往課時多,教學工作量本來就大,加上班額大、學生多、閱卷量大,有的教師往往不能親自全批,有的干脆就不批改,直接將答案發(fā)給學生。其實,學生最關注的是分數(shù),他們希望通過教師的評閱,知道自己的水平及與其他同學的差距。正因為有了對成績的關注、對分數(shù)的計較、對差距的認識,學生才有學習的壓力和動力,才能在失敗和成功中不斷總結,追求進步。所以,即使是簡單的周考,也會因為教師不同的態(tài)度,引發(fā)學生不同程度的關注,教師評分與否將直接影響考試的效果。
4. 考試安排不合理,過于頻繁。有時一周內恰好有月考、期中考試或者某些競賽,這時就沒必要再安排周考。或者一天內安排多個學科考試,這樣頻繁的考試也會導致學生無所適從,變成考試的機器。所以,年級要統(tǒng)籌安排好各科考試的時間和次數(shù),確保考試的質量,協(xié)調好考試和授課時間的比重,力爭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5. 學生答題時間安排不合理。文綜考試時,總有學生在匆忙和草率中結束考試。有的學生用最后35分鐘解答地理試題,有的甚至更少。由于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當然沒法取得滿意的成績。究其原因,有的學生是做題速度慢,有的學生則是對地理學科信心不足,有畏難情緒,將大量時間花在歷史、政治上,導致地理沒法完成。
二、建議
1. 試卷格式規(guī)范化。結合四川省高考的試題特點,地理單科試卷滿分100分,其中選擇題12道,共48分,非選擇題2-3道,共52分;文綜三科合卷考,制定標準的答題卡。這樣有助于學生合理分配時間,養(yǎng)成適合自己的答題習慣。
2. 加強集體備課,統(tǒng)一規(guī)劃,提高命題質量。每學期,制定好學期計劃后,就要大致規(guī)劃本學期的周考內容,便于教師提前準備,做到心中有數(shù)。鑒于每周都考試,教師命題、閱卷等工作量大,可利用年級教師的集體力量,分工合作,輪流出題、審閱。這樣既可以分擔教師的工作量,又可以提高試題的整體水平。
3. 試題范圍以近一兩周學習的內容為主,再加上部分以前的內容。這樣,滾動性地出現(xiàn)過去的知識點,新舊知識交替出現(xiàn),便于強化學生的記憶,幫助學生鞏固易錯點或者主干知識。根據(jù)人的記憶規(guī)律,記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及時的復習是有必要的,階段性的鞏固也是避免遺忘的最好方法。適當?shù)厣婕斑^去的主干知識,將鼓勵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
4. 教師做好考后輔導??己筝o導包括知識輔導和心理輔導。及時了解學生的成績后,教師針對本次的成績,進行整體分析,找到部分學生了解其錯誤情況、考前的復習狀況等,幫助學生找到問題所在,指導學習地理的方法和良好的答題習慣,鼓勵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通過個別的交流,也有利于明確后期的教學重點,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5. 注重考后自主評講試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遵循原則:能自己解決就自己解決,小組力量解決大部分,全班共同分享成功經(jīng)驗。有時,學生由于對教材不熟悉、知識點沒記牢等原因出錯,針對這些簡單的問題,力求學生親自動手翻書解決。然后,由小組討論個人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一般經(jīng)過15分鐘,通過組員的質疑、激烈的爭辯,基本上能解決本組的問題。最后,由全班共同分享部分易錯點、難題,教師點評。這樣,讓學生在互幫互助、積極參與中解決問題。
6. 做好考后反思。學生最好準備一個筆記本,用于記載每次考試的問題和總結。包括錯題所屬章節(jié)的知識體系、錯題的分析、類似題型的答題模式等。
周考就是一份作品,凝聚著教師對學生的希望和心血!周考又像是一架梯子,學生在一次次努力地攀登后,最終到達知識的又一高峰!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