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璇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點、也是難點,因為文學本身有極大的范疇,因為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風格及不同的社會價值觀的導向因素,每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創(chuàng)作手法都有所不同,面對如此龐雜的語文教學材料,學生學習起來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也讓課堂教學和自主閱讀無法結(jié)合在一起,因而,大部分學生只能靠長期的積累來提高語文成績,這樣一來,個別學困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只能付出多而收獲甚微。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常用的方法是歸納概括法和分析法。
歸納概括常常應用在總結(jié)文章的內(nèi)容、中心、寫作手法等方面,但是,要準確的歸納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必須先從分析入手,只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才能領(lǐng)略、感悟、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達到文學育人塑造靈魂的目的。
面對不同體裁、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怎樣才能準確的進行分析,如何找到培養(yǎng)分析能力的突破口,這是一個語文教師都要深入思考和研討的問題,作為一名長期在教學一線工作的語文教師,我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心得體會做一下總結(jié),以供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是運用以句帶段、以段帶篇的方法進行分析。也就是說經(jīng)過初步閱讀的整體感悟之后,將整篇文章分成幾個部分,同一個內(nèi)容的自然段進行歸納合并,但是這樣的歸類和合并只能是初步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并不能做到深刻的領(lǐng)悟和理解,所以要深刻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就要進行更加細化的分析,細化的分析要抓住關(guān)鍵的句子。通過體會句子的含義而窺斑見豹,體味作品的思想感情。
好的作品,思想感情并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字里行間滲透出來的,因而抓住句子品味感情是閱讀理解最快捷有效的方法,現(xiàn)將品味句子的方法進行歸類總結(jié)。
第一,觀察句式。表達中的特殊句式、如反問句、設(shè)問句、祈使句、雙重否定句等都是特殊句式,這些句式和一般最常用的陳述句相比有加強語氣、加深情感強調(diào)的作用,那么它們運用在文中,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就是文章的重點,就是作者最強烈的感情的迸發(fā)。
第二,判斷修辭。修辭的使用不僅是文章具有文采,而且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反復、通感等的使用往往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和讀者自身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在一起,產(chǎn)生共識,因而更加深入的領(lǐng)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春》中朱自清寫春風溫柔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我們讀者對春風拂面的感受不深刻,但是對母親的撫摸每個人的心里一定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用這樣一個比喻句讓讀者把春風的感受和母親的撫摸這個已有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在了一起,更加深入的體會到作者對春風的喜愛,從而激發(fā)讀者在感情上的共鳴。因此,作者在寫作中不厭其煩的使用修辭就是要通過這些修辭手法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因而分析句子,判斷它的修辭是很重要的。
一般我們分析修辭都會運用到這樣一種格式“此句運用了某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某個事物的某種特點和性質(zhì)”,那么這個事物所具備的這種特點和性質(zhì)就是這個句子重點要表達的,也是作者重點表現(xiàn)的內(nèi)容,那么它們一定是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如《春》中寫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春風溫柔的特點。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春風和春天的喜愛之情。
第三,當一個句子既沒有使用修辭手法又不是特殊句式的時,我們一般要抓住關(guān)鍵詞。如“老牛頭祖祖輩輩生活在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青山是他的骨骼,黑土是他的肌肉,綠水是他的生命。”這個句子分兩層,第一層“老牛頭祖祖輩輩生活在農(nóng)村?!笔强偫ㄟ@段話,要分析關(guān)鍵詞,可以抓住“祖祖輩輩”、“農(nóng)村”。那么第二層才是這個句子的深刻之處,“青山”、“綠水”、“黑土”是農(nóng)村特有的,它們農(nóng)村的象征,而另一組詞“骨骼”“肌肉”“血液”卻是組成生命必不可少的,所以綜合起來,這個句子的含義是顯而易見的:農(nóng)村不僅是他的根,更是他的生命。這才是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運用具體的形象“青山”、“黑土”、“綠水”、“血液”、“肌肉”、“骨骼”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就讓文章更加的深刻和感性,這就和讀者的已有經(jīng)驗聯(lián)系在一起了。
第四、在實際學習中,那些基礎(chǔ)較差,閱讀能力不高的學生來說,分析特殊句式、分析修辭手法往往能夠“手到擒來”,可是除了以上兩種以外,就捉襟見肘了,在找關(guān)鍵詞的時候,往往很難把握,要么抓不準,要么找不出來。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回歸到段落中去。看看這一段講了什么內(nèi)容,這一段的大意就是這個句子的大意。
此外,句子在文中、段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它的表達效果也就不同。在段首、文首常常引出中心、引起下文,在段末、文末常是總結(jié)的作用,在段中、文中,則有過渡的作用。觀察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也對理解句子的含義有一定的作用。
通過句段的理解感悟,再來看整篇文章,前后貫通,那么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思路就清晰而明朗起來了,從文字到思想才能為讀者所接納、吸收、批判,才能真正做到 讀書塑造人格、鑄就靈魂。語文教學才能和育人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