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杰
酒的歷史十分久遠。從古到今,中國人過年時都忙著喝春酒、說春酒,有詩為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保ā对娊洝め亠L》)外國人也愛喝酒,美國理化專家把酒醉深淺按血液里所含酒精的程度分成五個階段:微醺期;興奮期;機能失控期;意識不清期,沉醉期。以我的觀察和體會,喝酒僅限第一階段,才能“介眉壽”,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再往下喝,就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林教頭本無反骨,可風雪山神廟一葫蘆美酒下肚,再不受那腌臜氣,血濺草料場,上了梁山。冷酷無情的曹操,酒后亦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浪漫情懷。幾杯酒,人間一股英雄氣就馳騁縱橫了?!袄畎锥肪圃姲倨L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被实壅賳疽膊焕?。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神來之筆,酒醒時,寫了數十本,“終不能及之”。楊貴妃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千回百轉,美艷千年……
普通人,非英雄、非文豪、非美女,醉了酒,就沒那么幸運了:大杯的酒下肚,遲鈍的神經活躍起來,口若懸河,或哭或笑,或執(zhí)著勸酒不喝就吵起來,或稱兄道弟兩肋插刀……席間偶有清醒者,冷眼看去,一桌子人頗似耍猴。這是否因為猴子發(fā)明了酒?清代一本筆記小說中寫道:“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飲之,香美異常,名日猿酒。”近代有人根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于遠古與神農時代,推斷這種說法有道理,因為最早的酒是果實花木做的,不是谷類酒。谷類之酒應起于農業(yè)興盛之后。前幾年有報紙刊登消息,說一只猴子屢屢跑進村里偷酒喝,發(fā)生了種種樂事。可見從猴到人都愛喝酒,酒醉之態(tài),也沒有太多不同。
中國人本來最懂酒趣。曹雪芹是個詩酒放達的“燕市酒徒”,說誰若天天給他買南酒和燒鴨就給誰寫書。《紅樓夢》里隨處可見飲酒場面,那些貴族哥兒姐兒吃酒時或看戲,或行酒令,或作詩唱歌。連劉姥姥進了大觀園都被逼著說出“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在藕香榭擺下的螃蟹宴上,黛玉拿起那烏銀梅花自斟壺來,揀了一個小小的海棠凍石蕉葉杯,斟了半盞,看時卻是黃酒,說道:“我吃了一點子螃蟹,覺得心口微微地疼,須得熱熱地喝口燒酒?!睂氂衩φf:“有燒酒?!北阕屓藢⒛恰昂蠚g花浸的酒燙一壺來”,黛玉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那地兒,那杯,那酒,那人,十分講究。
講究地吃酒才是享受。
明朝屠本峻總結出“飲者八德”:看書、讀經、撰文的時候,一杯在手,怡然自得,文思潮涌,這是獨酌,天寒欲雪,跟素心人淺斟慢酌,興盡而止,這是淺酌;三五酒侶,坐臥吟唱,無思無慮,這是雅酌……清代《檀幾叢書全集》則概括出理想的飲酒場面:與知己、故交、玉人,在花時,或情秋、寸霧、晚涼的天氣,泛舟月下,邊飲邊清談,或聯吟、傳花、度曲,酒后在岸邊散步,或踞石、垂釣、煮泉……清末貴族唐魯孫寫了幾大本談吃的書,說起吃酒,認為酒杯最好是古玉舊陶或細瓷,下酒小菜要有鮮蛤、熏魚、春韭等。中醫(yī)典籍對吃酒多有記述:白酒、黃酒類宜溫熱了喝;須小口慢咽酒后少飲茶……
春日宴,把酒話桑麻,享親情。酒微醺,花半開,愿做鴛鴦不羨仙。
(摘自《八小時以外》2014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