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論為官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
王安石文思敏捷,擅長詩詞文賦,名列唐宋八大家,堪稱一代文宗。在政治上,王安石清正廉潔,勤于政務。他多次上疏皇帝,痛陳當朝弊政,力主改革。熙寧二年(1069),宋神宗采納了王安石的主張,相繼推行了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等新法;并改革了官制、軍制和科舉制度,進行了一場長達十余年的變法運動。
“王安石變法”雖然最終失敗,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特別是其執(zhí)政理念和改革精神頗為后人所景仰。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傳》)
大意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前人制定的法規(guī)制度不能盲目效法,對人們的流言蜚語不必顧慮。
簡評“三不足”精神是對王安石變法思想的概括,也是對中國古代改革思想的總結和升華,體現(xiàn)了改革者的膽識和勇氣。今天,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更需要人們不斷解放思想,以突破精神、獻身精神,積極投身到改革創(chuàng)新的實踐中去。這正是“三不足”精神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
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不有忌諱,則讜直之路開矣;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興賢》)
大意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有才能的人就能被提拔;沒有忌諱的事情,人們就敢于直言進諫;不親近小人,那些進讒阿諛之人就會被疏遠;不拘泥于行政細節(jié),不受制于世俗之見,那么主管部門就能夠明晰地處理事務;不挑別人的小毛病,那么有能力的基層官吏就可以盡心做事并達到理想的效果。
簡評改革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撐。要廣泛征求社會意見,形成開放的人才引進機制;還要公平公正,嚴謹而不拘泥,嚴格而不苛責。唯此,方能使能人“盡其效”。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北陂杏花》)
大意池塘中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花,花與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v使被春風像雪一樣吹落,也勝過落在南邊集市上被碾作塵土。
簡評杏花志潔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詩人的人格。面對誘惑和逆境,需嚴保自省修德的操守。習近平同志要領導干部做到“三嚴三實”,第一條就是嚴以修身。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金陵懷古四首》)
大意功成名就之后往往鋪張奢侈,有誰知道安逸享樂常會伴隨禍患的到來?
簡評歷史上因驕而奢、由奢而亡的例子,不勝枚舉。所謂“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艱苦奮斗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有個貪官懺悔道:“人生沒有彩排,貪欲需要付出自由乃至生命的代價;直到身陷囹圄,我才倍感廉潔和自由的彌足珍貴?!?/p>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商鞅》)
大意自古以來,管理百姓需注重取信于民,一句話的分量往往重于黃金百斤。
簡評人無信不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同時,更提醒各級政府要自覺當好恪守誠信的典范,堅決避免“政務失信”等問題的大肆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