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
烏蘇里江是中國最東端的河流,也是中國和俄羅斯的國境分界河。獨特的身份讓它罕見地擁有兩個源頭——東源烏拉河和西源松阿察河。其中,位于中國境內的松阿察河,發(fā)源于興凱湖東北面的出口,從地理學上看,它才是烏蘇里江真正的源頭。
興凱湖龐大的水系,造就了烏蘇里江上游沖積平原的地形,穆棱河、七虎力河、阿布沁河、松阿察河等河流在廣闊的土地上蜿蜒流動,組成平原上縱橫交錯的水網(wǎng)。1975年,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影片《德爾蘇·烏扎拉》上映,電影中最精彩的一段,就是描寫俄國民族學家阿爾謝尼耶夫在興凱湖上的生死經歷。后來,《德爾蘇·烏扎拉》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電影原著也于2005 年在中國翻譯出版,風行一時——也正是從那時起,烏蘇里江上游開始出現(xiàn)眾多遠道而來的觀光者,這里的別樣風景,也開始闖入世界的視野……
王朝的送葬者 勇猛如鷹的肅慎人
在6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興凱湖平原還是一片蠻荒之地,這里森林密布,土地貧瘠,遍地都是兇獸猛禽,堪稱是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但就在這窮山惡水的環(huán)境之中,卻誕生了中國東北地區(qū)最早的文明——肅慎人。
肅慎人是一個統(tǒng)稱,在興凱湖平原興起的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等部落,都屬于這一族系。那時的肅慎人,還穿著從野獸上扒下來的毛皮,在湖邊用石頭和骨頭打制簡單的工具,一邊以漁獵為生,一邊與惡劣的環(huán)境搏斗。擅于狩獵的肅慎人,用興凱湖平原上的黑曜石和楛木,制作出一種獨特的箭矢——楛矢石砮。相傳這箭矢飛行距離極遠,只需3 支便可以射殺猛虎。
當肅慎人臣服于中原的強大王朝時,這種屬于烏蘇里江的獨特武器也成為貢品,深受中原軍隊的喜愛。此后,楛矢石砮成為了肅慎人獨特的身份標識,在史書中屢次出現(xiàn),《史記·孔子世家》里面所記載的“孔子識箭”的故事,主角正是這種肅慎人制作的特殊箭矢。
與自然的長期搏斗,造就了肅慎人勇猛堅韌的特性,就連他們的圖騰都是兇猛的“萬鷹之神”——海東青,這種被馴養(yǎng)的猛禽,號稱世界上飛得最高、最快的鳥類,當它們在碧波萬頃的興凱湖上展翅飛翔,沒有任何獵物能夠逃脫它們犀利的爪子。
歷史上,勇猛的肅慎人為一個又一個王朝扮演了“送葬者”的角色,而海東青在這些歷史里,很多時候都是戰(zhàn)爭的理由。公元1114 年9 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帶著3000 多名女真勇士祭告天地,起兵抗遼,他站在高崗上歷數(shù)遼國的罪行,其中很重要的一條便是遼國向女真人強索海東青——“遼狗逼虐太甚”。之后,勇猛的女真人只用7 年就滅掉了遼國。504 年之后,努爾哈赤在盛京(今沈陽)告天誓師,決定與明朝決戰(zhàn),他宣讀了著名的“七大恨”檄文,其中“肆行凌辱,強索貢物”的罪行赫然在列,而這些貢物中,海東青也是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時至今日,肅慎人早已分為多個民族,但他們留傳下來的漁獵文化,仍然一脈相傳,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在這里生活的人。如興凱湖邊的雞西市,每年都要舉辦舉重錦標賽——這是女真族沿襲百年的競技項目,獲得冠軍的人,回家后會獲得英雄一般的禮遇。
興凱湖邊的漁民,仍然遵循著當年肅慎祖先留下的傳統(tǒng)。每年4 月開湖之前,都要舉行盛大的祭湖儀式,以求萬物生靈永續(xù)繁衍。用來祭祀的船一般有好幾條,貢品必須要有大公雞、豬頭等,因為豬頭傳說是湖神最喜歡的食物,而“雞”代表著“吉”;供品擺好后,燒上三柱香,漁民一齊對著興凱湖連叩三個頭,并將大公雞在湖邊殺死,將雞血滴入湖中,一切完畢,打魚出征的號角才能響起……
當壁鎮(zhèn)的變遷 世界最小的界河橋
烏蘇里江上游鮮有都市,流域擁有的只是眾多小鎮(zhèn),它們圍繞興凱湖散開,猶如眾星抱月。
小鎮(zhèn)里最為著名的,無疑是位于興凱湖西邊的當壁鎮(zhèn)。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鎮(zhèn),在歷史上卻有著特殊意義。1860 年,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的清政府,正是在此與沙俄勘定了《中俄北京條約》中劃定的兩國疆界。
雙方原本約定在烏蘇里江口談判勘定界限,狡猾的沙俄政府最后卻將會談的地點改在了興凱湖西岸——即如今的當壁鎮(zhèn)。為了能侵吞更多的土地,沙俄提前派遣軍隊到當壁安營扎寨,聲稱“沙俄軍隊占據(jù)的土地就應該是沙俄的土地”。滿清欽差大臣面對虎視眈眈的長槍大炮,最后不得不屈服于沙俄淫威之下。至此,興凱湖一分為二,中國僅留下三分之一的面積,烏蘇里江也由中國內河變?yōu)榱酥卸斫绾印?/p>
談判結束后,吃了虧的清政府為了進一步防止沙俄東侵,決定在當壁鎮(zhèn)駐軍,并大量遷入人口“屯田”。當壁鎮(zhèn)隨即成為中俄邊境的貿易重鎮(zhèn),俄國遠東貿易部也在當壁鎮(zhèn)設立了分支機構,專門收購中國糧食及土產品。
“九一八事變”之前,當壁鎮(zhèn)共有錢糧等商號20多家,每天有上百輛大車出入,顯得熱鬧非常。而事變發(fā)生后,當壁鎮(zhèn)被日本軍隊控制,他們實行邊界封鎖,曾經繁華的小鎮(zhèn)開始蕭條下去。抗戰(zhàn)爆發(fā)后,日軍為了凈化邊界,更是一把火燒掉了當壁鎮(zhèn),讓這個曾經熱鬧的小鎮(zhèn)從地圖上消失了。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撥款重建當壁鎮(zhèn),重建后的當壁鎮(zhèn)卻與以前不同,不再是邊境上的貿易口岸,不足10 米寬的白棱河上,修建了一座高低相差半米的橋梁——這座僅僅幾米的短小界橋,在當時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世界最小的界河橋”。
在上世紀60 年代中蘇交惡的日子,小橋也成為了雙方士兵對峙的前線。這種冷戰(zhàn)的情形,一直持續(xù)到改革開放之后才得到改善。1988 年,當壁鎮(zhèn)被批準成為貿易口岸,緊繃的局勢緩和了下來,中蘇雙方的士兵也開始在界橋邊舉行一些不定期會晤。
每次前蘇聯(lián)的士兵過來,中國士兵們會準備一些食品和日用品相贈。隨著中方條件改善,邊防哨所提供給前蘇聯(lián)士兵的物品越來越豐富:花生、糖果、香煙、蛋糕……地處偏僻哨所的蘇聯(lián)士兵非常羨慕,最后他們居然提出:能不能把不定期會晤,改為兩周一次的定期會晤?
據(jù)曾在哨所服役的張建國回憶,每次會晤蘇方都會過來十幾名士兵,那些士兵每次過來就抱怨自己生活物資匱乏,看到這邊準備的香煙、啤酒等招待品,都說著“四八吸娃”(俄語“謝謝”),連吃帶拿,恨不得連花生殼都帶走……endprint
二戰(zhàn)終結地 “東方馬其諾”的陷落
烏蘇里江上游支流眾多,但當?shù)赜幸粋€說法叫作“水流不過虎頭”,意思是上游支流在虎頭鎮(zhèn)之前,都要匯聚“歸隊”。虎頭鎮(zhèn)作為烏蘇里江上游與中游的分界線,歷來被統(tǒng)治者所倚重,視為要塞之地。
清朝雍正年間,一座東北地區(qū)最大的關帝廟在虎頭鎮(zhèn)拔地而起,統(tǒng)治者想靠關二爺?shù)纳裢S舆@一方邊疆。但顯然關二爺沒能顯靈,隨后而來的日本關東軍占據(jù)了虎頭鎮(zhèn)?!熬乓话耸伦儭焙螅哲姼谴笈d土木,謀劃在這里修建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軍事要塞——虎頭要塞。
日軍看中了虎頭鎮(zhèn)險要的地形,他們妄圖將這里作為進攻蘇聯(lián)前哨的基地。關于虎頭要塞的具體修建過程,一直都是一級機密,其中的眾多內幕,在戰(zhàn)后多年才漸漸浮出水面。
資料顯示,為了修建要塞,日軍在1934-1939 的6年間,從中國東北各地強行征用勞工和戰(zhàn)俘兩萬多人,悄悄將他們運到虎頭鎮(zhèn),用機槍和皮鞭驅趕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餓死、累死者不計其數(shù)。僥幸活下來的勞工和戰(zhàn)俘,在1939 年要塞建成后,被日軍集中到著名的猛虎谷洼地里,以保護軍事秘密為由全部用機槍射殺。那一夜,鮮血和尸體填平了洼地。
修建好的虎頭要塞,正面寬12 公里,縱深30 公里,內部指揮室、士兵休息室、糧庫、彈藥庫、發(fā)電所等設施一應俱全,完善的儲備可供1 萬名士兵堅守半年。要塞厚達3 米的混凝土,能夠完全無視任何飛機大炮的攻擊。
要塞主陣地上,還有一處半永久性的工事——巨炮陣地,使用的全部是日軍從東京灣秘密運來的海防巨炮,重達300 多噸,是當時亞洲最大的火炮。對于如此完備的要塞,日軍顯得自信滿滿,夸耀其為“北滿永久要塞”,是“東方馬其諾防線”。
最終,這座要塞的命運也和馬其諾防線一樣,在一片吹噓聲中被攻破。1945 年8 月9 日,日本關東軍第十五“國境守備隊”進入虎頭要塞,企圖作困獸猶斗。蘇聯(lián)紅軍第35 集團軍集合百門火炮,多個坦克團對虎頭要塞發(fā)動聯(lián)合進攻,航空兵也不斷對要塞進行轟炸。當他們將要塞外部火力全部摧毀后,日軍占據(jù)要塞地道,仍死守不降。
8 月15 日,日本天皇發(fā)布了投降公告,蘇聯(lián)紅軍對要塞日軍宣讀了最后通牒。喪心病狂的日軍不但拒絕投降,還發(fā)動了“玉碎作戰(zhàn)”,這場瘋狂的肉搏白刃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8 月26 日才徹底結束,日軍1400 余人的守備隊全軍覆沒。至此,盤踞中國東北14 年的日本關東軍才算被全部殲滅,虎頭要塞殲滅戰(zhàn),因此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最后一戰(zhàn)。
如今,虎頭要塞的遺址已經成為地下博物館,間陰氣逼人,那些水跡斑斑的石階和銹蝕的建筑遺跡,似乎還在訴說著那場戰(zhàn)役的慘烈,不斷地提醒著人們和平的可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