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0016)
高校學生安全管理與大學生權利保護研究
張光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0016)
近些年,涉及高校學生人身、財產和個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糾紛有所上升,顯示了權利意識和法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表明高校在學生安全管理過程中存在某些問題。高校學生安全管理工作要更新思維模式,從理念、內容、形式、機制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對學生加強安全管理的同時依法保護其合法權利。
高校學生 安全管理 法律風險 權利保護
高校學生安全包括人身、財產和個人信息等安全。在發(fā)生學生安全事件時,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是高校往往以大學生已是成年人為由,拒絕承擔責任,學生的權利得不到保障;二是高校常常抱著息事寧人的心態(tài),以“私了”的方式盡量滿足賠償要求,高校的權利受到侵犯。要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我們必須研究清楚:如何定位高校和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如何保護大學生權利?學生發(fā)生安全事件時,高校在什么情況下應當承擔責任,什么情況下可以免除責任?如何防止學生安全事故的發(fā)生,以及在事故發(fā)生后如何在第一時間采取正確的措施進行處理,將事故損失降到最低?這些都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
學生安全事故可能發(fā)生在學校組織的任何教育教學活動和學生自由活動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在學校發(fā)生人身安全事故,學校究竟應不應該承擔責任?應承擔多大的責任?為什么要承擔責任?我國現有的《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都未做確切具體的規(guī)定,有關司法解釋也并不詳盡。2002年教育部頒布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其中明確了11種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但作為教育部制定的行政規(guī)章,這些規(guī)定的法律層次較低,且在侵權責任的確定、免責事由、賠償標準上含糊不清。
我國侵權責任制度實行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相結合的原則,一般情況下適用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僅限于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情形。此外,還有公平責任原則,即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的發(fā)生均無過錯,法律又無特別規(guī)定適用無過錯責任的一種歸責原則。對學校而言,承擔的主要是過錯責任,對學生的人身安全負有一定的安全保障義務,有責任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知識教育;在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中,必須預先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對校園內有可能危及學生安全的場所和設施,必須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學生發(fā)生安全事故時,只要能夠證明學校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即沒有盡到教育、管理職責,使學生受到人身損害的,學校就要承擔賠償責任,并且發(fā)生安全事故后,學校及其工作人員有義務積極救助,防止損害的擴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如果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或由第三人造成的,就要由學生本人承擔責任,或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但該法第37條規(guī)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學生的傷害是由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則學校未盡到管理職責的行為只是造成損害發(fā)生的間接原因,此時學校承擔的是補充責任。至于學校是否盡到管理職責,則要根據人身損害發(fā)生時的具體情況判斷,比如學校門衛(wèi)管理制度欠缺或者有明顯疏漏,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以致校外人員可以隨意出入學校毆打傷害學生,或者學校為了經濟利益而將學校房屋、設備租給他人使用,甚至將學校運動場辟為停車場,致使校內常有車輛來往,出現車輛撞傷、撞死學生等情況的,學校應當承擔補充責任。
學校承擔補充責任要注意兩點:第一,學校的補充責任與第三人的侵權責任有先后順序,即首先應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在無法找到第三人或者第三人沒有能力全部承擔侵權責任時,才由學校承擔責任。如果第三人已經全部承擔侵權責任時,則學校無需承擔責任。第二,學校承擔的補充責任是“相應的”補充責任,即對于第三人沒有承擔的侵權責任,學校不是全部承擔下來,而是在學校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內承擔,即根據學校未盡到的管理職責的程度來確定其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的份額。
對于學生的財物在學校被盜,學校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的問題,應該分不同情況具體分析?,F在高校都有較完備的校園安全保衛(wèi)制度,大門口有門衛(wèi),宿舍樓有值班員,限制外來人員隨意進入。按照民法原理,如果是外來人員竄入作案,而校方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可能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如果是學生間自盜,校方在安全義務方面無過錯,學校不承擔責任。
學生的貴重物品在宿舍內被盜,學校一般并不賠償。校方認為盜竊屬于刑事或治安案件,責任由盜竊者承擔。學校不能預見并防止盜竊事件的發(fā)生,法律不能強人所難。只要在安全管理方面學校建立了規(guī)章制度,采取了基本的防范措施,盡到了必要的注意義務,學校就沒有責任。而且學校保衛(wèi)部門不是公安機關,沒有偵查權,如果學校在調查過程中,采取搜查、羈押、審問等違法方式侵犯了學生的人身權利,還會導致學校承擔侵權責任。其次,學校為學生提供宿舍是出于善意,是為了方便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yè)行為,而且學校僅僅提供宿舍,并不提供宿舍內部的財物保管服務。因此,宿舍內的學生財產被盜,學校不承擔賠償責任。
傳統的做法和理由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有觀點認為,學生被錄取后,按學校要求交納了相應費用,即與學校形成了教育與接受教育、服務與被服務的合同關系,校方要在合理注意義務范圍內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學校向學生提供住宿場所,無論收取費用高低,事實上產生一種民事合同法律關系,“不營利”不能成為免除責任的理由?!逗贤ā返?3條規(guī)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這說明,如果合同一方當事人因為重大過失導致對方當事人財產損失時,法律責任是不能免除的。學校不承擔民事責任的唯一理由是學校在宿舍安全管理方面沒有重大過失。
學生停放在校園內的自行車被盜,不能一概說學校有責任或沒責任,關鍵是看學校與學生之間是否構成保管合同。如果學校僅僅是為學生提供存放自行車的場地,既沒有收取任何保管費用,又沒有專人負責看管,則不能認定學校有保管義務。即使認為學校負有保管義務,依據我國《合同法》第374條規(guī)定:“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相反,如果學校不僅為學生提供自行車的存放場地,還收取保管費用,派人專門負責看管,則可以認定學校有保管義務,對學生的自行車被盜負有賠償責任。
有些高校以維護學生宿舍安全等理由,沒收學生自購電器等財物,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沒收財產是國家機關依據法律規(guī)定和程序,對實施違法犯罪行為者,沒收其財產的一種刑事或行政處罰措施。根據“處罰法定”的原則,未經法律授權,學校沒有沒收財產的權利,無論學校出于任何理由或良好的愿望。當然,為了保障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學校可以暫扣學生的違紀財物。
因火災事故造成學生財產損失的責任問題,取決于火災事故原因。如果火災是由于學校的安全設施及消防設施存在缺陷引起,學校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火災由于是學生違反學校管理規(guī)定,私拉亂接電線,擅自使用違章電器等原因引起,學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重大過失,則由學校和有過錯學生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果學校在安全管理方面沒有過錯,則由有過錯學生承擔全部責任。
學生的個人信息范圍廣泛,包括個人的直接身份資料,家庭成員及其關系密切的社會關系資料,如姓名、民族、出生日期、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宗教信仰等;個人的生活情事與經歷,如個人的身世、生活習慣、患病經歷、活動安排、社會交往情況、不良記錄或違法記錄等;私人領域,如身體、私人物品和私人空間;個人通訊秘密,如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微信或其他方式的信息交流;學生檔案信息與受教育資料,如學籍檔案、考試分數、獎懲情況、思想品德評定等。
學生在學校雖然是被教育者、被管理者,應當接受學校紀律的約束和教師的管理,但他們的隱私權并沒有當然被剝奪,需要在教育管理與隱私保護之間達到一個平衡。例如,學生患有某種疾病即屬于個人隱私,應當盡量縮小知情人的范圍,將體檢結果等個人疾病信息單獨通知學生本人,沒有必要讓無關人員知曉。為了公共安全利益,考慮到學校集體生活的特點,個人疾病等隱私應當受到一定的保護。確有必要時方能告知相關的管理人員。
學生的考試成績是學生的個人信息。傳統上學校和教師一直比較重視將考試成績作為鞭策和鼓勵學生的工具,不認為是必須保密的信息,更“不辭辛苦”地將考試成績寄給學生家長,甚至公之于眾,并以此顯示自己對學生的負責與關愛,更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現代民主法治理念。但是時至今日,權利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愈來愈多的學生抗議、學者提議:學生的考試成績及其排名是個人隱私,未經本人同意不得公開。
校園內的監(jiān)視與曝光問題。一般來說,公民在公共場所的行為不具有隱私的性質,公民在公共場所的行為可以被拍攝或曝光,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公民在公共場所不具有隱私問題。首先,公共場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學校的集體宿舍樓是公共場所,但每個具體的宿舍特別是宿舍內部不屬于公共場所,正如賓館是公共場所,但客人所居住的特定房間則不屬于公共場所;其次,對公共場所進行拍攝,一般不能針對特定的、具體的人。即使學校出于教育的目的,拍攝公共場所內的不文明行為,也應該先期進行技術處理,使圖像主要呈現不文明的行為,而非行為人。此外,在公共場所安裝攝像頭需要獲得相關行政機構批準。安裝監(jiān)視系統必須有合法理由,要征求學生意見,并且在醒目處提醒學生注意。另外,對于監(jiān)視獲得的信息,必須合法使用,不得隨意擴散。對于沒有異常情況的學生個人隱私信息,過了一定的期限則必須銷毀。
高校學生安全問題涉及千家萬戶的福祉,關系高校自身的發(fā)展,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作為高等教育活動的主導者,高校需用法治的理念和精神回應和解決各種安全問題,規(guī)范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尊重和保護學生的權利。
(一)轉變觀念,提高管理者的法律意識。
我國教育領域一直受特別權力關系理論影響,視學生為單向的管理對象。部分高校管理者法制觀念淡漠,慣于用政策和道德觀念管理學生,以言代法、以權壓法、以德替法的現象比較突出。應通過舉辦法制講座特別是教育法制講座,培養(yǎng)管理者的法律意識,尤其是民主思想、平等觀念、權利意識、法治理念等,從而在管理工作中自覺用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權利。
(二)良法治校,完善學校管理規(guī)章制度。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斷言,法治之法應是良法;無良法,則無法治。良法是法治的基石和前提,如同城邦政體有好壞之分,法律也有好壞,或合乎于正義或不合乎于正義。法律必然是根據政體(憲法)制定的。高校內部規(guī)章制度往往偏重于對學生的約束與控制,缺乏對學生合法權利的保護意識,而且有些規(guī)定過于原則,實際操作中無統一標準。學校自主管理權的行使必須遵循法治原則。為了保障學校規(guī)章成為“良法”,學校在制定規(guī)章時必須有上位法的依據,并不得與之相沖突,特別是要符合憲法對公民的權利保護要求。必須遵循平等和公正的原則,保障學生的法律權利和正當利益。
(三)重視程序價值,建立正當程序的保障和約束機制。
正當程序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可以避免管理運行的隨意性和偶然性,保證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沒有正當程序,難以在管理工作過程中實現公開和公平。高校管理往往只注重有序性和有效性,而對其合法性和程序性有所忽視,造成管理過程中對學生權利的侵害。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建立正當的管理程序。非經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不得對學生作出不利處分。各種榮譽獎勵評定、學位授予、學紀處分等權力的行使,應當按照公正和公開的程序進行,并盡量使之具有操作性和確定性,避免隨心所欲的“臨事議制”和“暗箱操作”。
(四)民主治校,擴大學生對學校事務的參與權。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高校應該成為民主的“訓練場”和“實踐基地”,使大學生成長為建設法治社會的民主基礎和強大力量。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一些高校在其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單方面作出規(guī)定并組織實施,幾乎沒有學生的參與,學生對學校公共事務的決策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和保障。隨著權利意識和法治理念的深入,大學生要求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高校應建立學務公開制度、學生參與制度、學生維權機構與學校的平等協商制度等,通過參與管理,培養(yǎng)大學生民主意識,提高正確行使權利、維護權利的能力。
(五)引進社會資源,聘請專業(yè)律師事務所作為學校法律顧問。
當今國內高校聘請專業(yè)律師事務所作為學校法律顧問的尚不多見,大多只是在學校內部設置法規(guī)處,或者僅僅是由學校老師作為兼職法律顧問。他們平時在學校的地位和作用可有可無,只是在出現法律糾紛時才會想起他們。在市場和專業(yè)細分化的今天,為了學校長遠穩(wěn)健發(fā)展,可以聘請專業(yè)律師事務所作為學校法律顧問,同時為了解決律師事務所對學校事務不熟悉的問題,可以與校內專家組成顧問團,隨時化解和避免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和法律糾紛。
[1]張靜.學生權利及其司法保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2]王勝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3]馬懷德主編.學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何士青,王新遠.高校管理與大學生權利保護[J].思想.理論.教育,2002(10).
[5]徐晴.大學生權利保護與依法治校[J].高教探索,2005(6).
[6][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7][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12JDSZ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