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元+梁超+趙建光+康永明
摘 要:本文從整合課程資源,科學安排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理論和實踐同步,建立特色教室;務實的實踐教學理念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汽車構造 教學模式 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c)-0180-02
“汽車構造”課程是車輛工程專業(yè)、交通運輸專業(yè)、汽車服務工程專業(yè)以及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yè)的一門非常重要專業(yè)基礎課,是這些專業(yè)的大學生接觸的第一門與汽車緊密相關的課程,是涉車專業(yè)大學生進行專業(yè)及職業(yè)能力訓練的基石,是學習后續(xù)的汽車設計、汽車運用工程、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修理、汽車服務工程、汽車檢測與維修等專業(yè)課程的重要基礎。因此汽車構造課程的地位十分重要。
汽車構造課程主要講授汽車的結構組成、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的檢查調整方法等,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課程。傳統(tǒng)的汽車構造課程一般是授課教師通過黑板板書和教學掛圖進行講授。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在汽車上應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越來越多,而國家整個教學體系的改革留給專業(yè)課的教學學時卻越來越少,這就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目前的教學需求。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向學生傳授更多、更新的知識信息,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形成了自己的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模式。
1 整合課程資源,科學安排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
由于國家對專業(yè)課學時的壓縮,各專業(yè)課都感到學時不夠。而同一體系內有些專業(yè)課程內容彼此又有重復交叉的地方,浪費了有限的課時資源,為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浪費,我們將汽車構造、發(fā)動機原理、汽車理論、汽車運用、汽車修理等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協(xié)調各門課程講授內容,使每門課程內容都更加合理,各門課程之間銜接更加科學。
2 改革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
汽車構造課程在講授汽車結構、原理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圖示。但傳統(tǒng)的教學掛圖不能完全展示出現代汽車內部的結構及各部的工作原理,且信息量也不夠。而現代的多媒體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將圖片、文字、動畫和視頻等完美結合,將復雜抽象的內容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同時減輕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板書工作量,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使課堂教學容量增加,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教學實驗條件,學生的特點也各不相同。統(tǒng)一購買的課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授課對象,不一定完全適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更何況這些課件設計程序和操作步驟固定,教師在使用時很難修改,不利于知識的更新。朱子曰:“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為了因材施教,我們由熟悉授課對象和課程內容的主講教師根據現有的條件及學生的特點自制教學課件,并獲得多項省教育技術成果獎。
自制的多媒體課件,以其生動形象的動畫或影像把汽車各部件的結構和運動狀態(tài)演示出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汽車構造知識。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受到了學生的一致歡迎,它使原本枯燥、機械的教學方式得以豐富和生動化,使原本晦澀的構造知識更加容易理解與接受,從而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3 理論和實踐同步,建立特色教室(實驗室)
我校傳統(tǒng)的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是先有兩周的拆裝實習,然后由教師按照教材進行理論授課,理論授課期間每完成一部分機構或系統(tǒng)的講授后,到實驗室去針對各個總成部分進行實驗,理論授課結束后,還有6周綜合實習。但即便是這樣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在時間及空間上的聯(lián)系還是顯得有些脫節(jié),大部分學生還是很難將文字、圖示和實物進行有機的結合,對一些構造和原理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我們購進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實驗室建立特色教室—— 將多媒體教室建立在實驗室中(如圖1),即授課教師在實驗室的各種實物結構和教具之中進行多媒體理論教學,使每一節(jié)課都是現場教學,理論和實踐同步進行,使學生第一時間就將理論、圖示和實物結構有機的結合起來,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與此同時,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自己獨創(chuàng)的“小班同步交叉法”上課,即將聽課班級分成兩個小班,發(fā)動機構造和底盤構造課程在同一學期同一課時“小班同步”上課,也就是在同一時間,一個小班上發(fā)動機構造課,另一個小班上底盤構造課;下次課學生“交叉”更換,教師重復授課。采用“小班同步交叉法”上課,使得學生在上理論課時因人數少而都能被顧及到,在實物教學時因學生人數少而都能看得清楚,在實踐時因學生人數少而人人都有動手機會,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質量都得以提高。
4 務實的實踐教學理念
汽車構造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雖然其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理論課程的延續(xù)和補充,是圍繞相關的理論課程教學而展開的,但同時,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與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又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加強,能夠幫助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為了加強實踐教學,我們制定了一整套的旨在加強實踐能力教學方案。
首先,在汽車構造理論課程教學開始之前先有2周實驗室拆裝實習,使學生對汽車結構先有一個感官認識,并初步了解汽車的結構組成、各零部件的拆裝工藝及工作原理。
拆裝實習之后是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由于是在特色教室(實驗室)上課(小班上課,現場教學),實踐與理論同步進行,課程進行期間還有20學時有針對性的系統(tǒng)和總成的拆裝實驗,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受到良好的鍛煉。
與此同時,我們的汽車構造實驗室一直實施實驗室開放制度,學生可以隨時到實驗室進行研究和實踐,隨時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還有6周在實習基地進行的綜合實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汽車構造的理解,同時個人的實踐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通過這樣多輪次實踐鍛煉,我校涉車類專業(yè)的學生對汽車構造這門課程所要求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掌握的都比較扎實,這一點從歷屆畢業(yè)生反饋回來的信息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汽車構造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在涉車類專業(yè)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開設該課程的學校大都根據自身實際有著自己的課程體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這些體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授課教師要根據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以及自身條件(包括:學校和學生)的改變不斷進行改革,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使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以發(fā)揮其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為國.汽車構造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冶金教育,2009(6):44-45.
[2] 陳學深,武濤,張永博.“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在《汽車構造》專業(yè)課上的應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8):76-77.endprint
摘 要:本文從整合課程資源,科學安排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理論和實踐同步,建立特色教室;務實的實踐教學理念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汽車構造 教學模式 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c)-0180-02
“汽車構造”課程是車輛工程專業(yè)、交通運輸專業(yè)、汽車服務工程專業(yè)以及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yè)的一門非常重要專業(yè)基礎課,是這些專業(yè)的大學生接觸的第一門與汽車緊密相關的課程,是涉車專業(yè)大學生進行專業(yè)及職業(yè)能力訓練的基石,是學習后續(xù)的汽車設計、汽車運用工程、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修理、汽車服務工程、汽車檢測與維修等專業(yè)課程的重要基礎。因此汽車構造課程的地位十分重要。
汽車構造課程主要講授汽車的結構組成、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的檢查調整方法等,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課程。傳統(tǒng)的汽車構造課程一般是授課教師通過黑板板書和教學掛圖進行講授。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在汽車上應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越來越多,而國家整個教學體系的改革留給專業(yè)課的教學學時卻越來越少,這就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目前的教學需求。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向學生傳授更多、更新的知識信息,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形成了自己的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模式。
1 整合課程資源,科學安排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
由于國家對專業(yè)課學時的壓縮,各專業(yè)課都感到學時不夠。而同一體系內有些專業(yè)課程內容彼此又有重復交叉的地方,浪費了有限的課時資源,為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浪費,我們將汽車構造、發(fā)動機原理、汽車理論、汽車運用、汽車修理等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協(xié)調各門課程講授內容,使每門課程內容都更加合理,各門課程之間銜接更加科學。
2 改革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
汽車構造課程在講授汽車結構、原理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圖示。但傳統(tǒng)的教學掛圖不能完全展示出現代汽車內部的結構及各部的工作原理,且信息量也不夠。而現代的多媒體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將圖片、文字、動畫和視頻等完美結合,將復雜抽象的內容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同時減輕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板書工作量,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使課堂教學容量增加,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教學實驗條件,學生的特點也各不相同。統(tǒng)一購買的課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授課對象,不一定完全適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更何況這些課件設計程序和操作步驟固定,教師在使用時很難修改,不利于知識的更新。朱子曰:“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為了因材施教,我們由熟悉授課對象和課程內容的主講教師根據現有的條件及學生的特點自制教學課件,并獲得多項省教育技術成果獎。
自制的多媒體課件,以其生動形象的動畫或影像把汽車各部件的結構和運動狀態(tài)演示出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汽車構造知識。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受到了學生的一致歡迎,它使原本枯燥、機械的教學方式得以豐富和生動化,使原本晦澀的構造知識更加容易理解與接受,從而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3 理論和實踐同步,建立特色教室(實驗室)
我校傳統(tǒng)的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是先有兩周的拆裝實習,然后由教師按照教材進行理論授課,理論授課期間每完成一部分機構或系統(tǒng)的講授后,到實驗室去針對各個總成部分進行實驗,理論授課結束后,還有6周綜合實習。但即便是這樣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在時間及空間上的聯(lián)系還是顯得有些脫節(jié),大部分學生還是很難將文字、圖示和實物進行有機的結合,對一些構造和原理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我們購進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實驗室建立特色教室—— 將多媒體教室建立在實驗室中(如圖1),即授課教師在實驗室的各種實物結構和教具之中進行多媒體理論教學,使每一節(jié)課都是現場教學,理論和實踐同步進行,使學生第一時間就將理論、圖示和實物結構有機的結合起來,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與此同時,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自己獨創(chuàng)的“小班同步交叉法”上課,即將聽課班級分成兩個小班,發(fā)動機構造和底盤構造課程在同一學期同一課時“小班同步”上課,也就是在同一時間,一個小班上發(fā)動機構造課,另一個小班上底盤構造課;下次課學生“交叉”更換,教師重復授課。采用“小班同步交叉法”上課,使得學生在上理論課時因人數少而都能被顧及到,在實物教學時因學生人數少而都能看得清楚,在實踐時因學生人數少而人人都有動手機會,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質量都得以提高。
4 務實的實踐教學理念
汽車構造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雖然其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理論課程的延續(xù)和補充,是圍繞相關的理論課程教學而展開的,但同時,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與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又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加強,能夠幫助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為了加強實踐教學,我們制定了一整套的旨在加強實踐能力教學方案。
首先,在汽車構造理論課程教學開始之前先有2周實驗室拆裝實習,使學生對汽車結構先有一個感官認識,并初步了解汽車的結構組成、各零部件的拆裝工藝及工作原理。
拆裝實習之后是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由于是在特色教室(實驗室)上課(小班上課,現場教學),實踐與理論同步進行,課程進行期間還有20學時有針對性的系統(tǒng)和總成的拆裝實驗,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受到良好的鍛煉。
與此同時,我們的汽車構造實驗室一直實施實驗室開放制度,學生可以隨時到實驗室進行研究和實踐,隨時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還有6周在實習基地進行的綜合實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汽車構造的理解,同時個人的實踐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通過這樣多輪次實踐鍛煉,我校涉車類專業(yè)的學生對汽車構造這門課程所要求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掌握的都比較扎實,這一點從歷屆畢業(yè)生反饋回來的信息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汽車構造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在涉車類專業(yè)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開設該課程的學校大都根據自身實際有著自己的課程體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這些體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授課教師要根據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以及自身條件(包括:學校和學生)的改變不斷進行改革,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使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以發(fā)揮其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為國.汽車構造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冶金教育,2009(6):44-45.
[2] 陳學深,武濤,張永博.“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在《汽車構造》專業(yè)課上的應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8):76-77.endprint
摘 要:本文從整合課程資源,科學安排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理論和實踐同步,建立特色教室;務實的實踐教學理念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汽車構造 教學模式 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c)-0180-02
“汽車構造”課程是車輛工程專業(yè)、交通運輸專業(yè)、汽車服務工程專業(yè)以及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yè)的一門非常重要專業(yè)基礎課,是這些專業(yè)的大學生接觸的第一門與汽車緊密相關的課程,是涉車專業(yè)大學生進行專業(yè)及職業(yè)能力訓練的基石,是學習后續(xù)的汽車設計、汽車運用工程、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修理、汽車服務工程、汽車檢測與維修等專業(yè)課程的重要基礎。因此汽車構造課程的地位十分重要。
汽車構造課程主要講授汽車的結構組成、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的檢查調整方法等,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課程。傳統(tǒng)的汽車構造課程一般是授課教師通過黑板板書和教學掛圖進行講授。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在汽車上應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越來越多,而國家整個教學體系的改革留給專業(yè)課的教學學時卻越來越少,這就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目前的教學需求。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向學生傳授更多、更新的知識信息,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形成了自己的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模式。
1 整合課程資源,科學安排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
由于國家對專業(yè)課學時的壓縮,各專業(yè)課都感到學時不夠。而同一體系內有些專業(yè)課程內容彼此又有重復交叉的地方,浪費了有限的課時資源,為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浪費,我們將汽車構造、發(fā)動機原理、汽車理論、汽車運用、汽車修理等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協(xié)調各門課程講授內容,使每門課程內容都更加合理,各門課程之間銜接更加科學。
2 改革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
汽車構造課程在講授汽車結構、原理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圖示。但傳統(tǒng)的教學掛圖不能完全展示出現代汽車內部的結構及各部的工作原理,且信息量也不夠。而現代的多媒體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將圖片、文字、動畫和視頻等完美結合,將復雜抽象的內容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同時減輕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板書工作量,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使課堂教學容量增加,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教學實驗條件,學生的特點也各不相同。統(tǒng)一購買的課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授課對象,不一定完全適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更何況這些課件設計程序和操作步驟固定,教師在使用時很難修改,不利于知識的更新。朱子曰:“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為了因材施教,我們由熟悉授課對象和課程內容的主講教師根據現有的條件及學生的特點自制教學課件,并獲得多項省教育技術成果獎。
自制的多媒體課件,以其生動形象的動畫或影像把汽車各部件的結構和運動狀態(tài)演示出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汽車構造知識。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受到了學生的一致歡迎,它使原本枯燥、機械的教學方式得以豐富和生動化,使原本晦澀的構造知識更加容易理解與接受,從而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3 理論和實踐同步,建立特色教室(實驗室)
我校傳統(tǒng)的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是先有兩周的拆裝實習,然后由教師按照教材進行理論授課,理論授課期間每完成一部分機構或系統(tǒng)的講授后,到實驗室去針對各個總成部分進行實驗,理論授課結束后,還有6周綜合實習。但即便是這樣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在時間及空間上的聯(lián)系還是顯得有些脫節(jié),大部分學生還是很難將文字、圖示和實物進行有機的結合,對一些構造和原理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我們購進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實驗室建立特色教室—— 將多媒體教室建立在實驗室中(如圖1),即授課教師在實驗室的各種實物結構和教具之中進行多媒體理論教學,使每一節(jié)課都是現場教學,理論和實踐同步進行,使學生第一時間就將理論、圖示和實物結構有機的結合起來,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與此同時,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自己獨創(chuàng)的“小班同步交叉法”上課,即將聽課班級分成兩個小班,發(fā)動機構造和底盤構造課程在同一學期同一課時“小班同步”上課,也就是在同一時間,一個小班上發(fā)動機構造課,另一個小班上底盤構造課;下次課學生“交叉”更換,教師重復授課。采用“小班同步交叉法”上課,使得學生在上理論課時因人數少而都能被顧及到,在實物教學時因學生人數少而都能看得清楚,在實踐時因學生人數少而人人都有動手機會,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質量都得以提高。
4 務實的實踐教學理念
汽車構造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雖然其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理論課程的延續(xù)和補充,是圍繞相關的理論課程教學而展開的,但同時,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與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又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加強,能夠幫助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為了加強實踐教學,我們制定了一整套的旨在加強實踐能力教學方案。
首先,在汽車構造理論課程教學開始之前先有2周實驗室拆裝實習,使學生對汽車結構先有一個感官認識,并初步了解汽車的結構組成、各零部件的拆裝工藝及工作原理。
拆裝實習之后是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由于是在特色教室(實驗室)上課(小班上課,現場教學),實踐與理論同步進行,課程進行期間還有20學時有針對性的系統(tǒng)和總成的拆裝實驗,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受到良好的鍛煉。
與此同時,我們的汽車構造實驗室一直實施實驗室開放制度,學生可以隨時到實驗室進行研究和實踐,隨時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還有6周在實習基地進行的綜合實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汽車構造的理解,同時個人的實踐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通過這樣多輪次實踐鍛煉,我校涉車類專業(yè)的學生對汽車構造這門課程所要求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掌握的都比較扎實,這一點從歷屆畢業(yè)生反饋回來的信息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汽車構造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在涉車類專業(yè)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開設該課程的學校大都根據自身實際有著自己的課程體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這些體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授課教師要根據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以及自身條件(包括:學校和學生)的改變不斷進行改革,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使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以發(fā)揮其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為國.汽車構造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冶金教育,2009(6):44-45.
[2] 陳學深,武濤,張永博.“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在《汽車構造》專業(yè)課上的應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8):76-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