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嶺峰
時至今日,教育科研作為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成為了一線教師教學思考、問題研究、專業(yè)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徑之一。很多一線教師都曾經(jīng),或正主持著教育教學研究課題。許多名師,也正是在經(jīng)歷了課題研究之后,教學能力和理論水平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顯然,教育科研作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已經(jīng)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同。但是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線教師的課題研究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研究內(nèi)容不明確,研究過程設計不清晰,研究活動隨意性強,實踐經(jīng)驗理性思辨不夠,研究成果質量不高等。我們知道,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需要有科學、扎實、嚴謹?shù)难芯窟^程作保證。筆者認為,一線教師要提高教育科研成果的質量,把握課題研究過程中以下六個方面的要點是重要前提。
一、研究內(nèi)容的思辨要到位
一般而言,一線教師的課題研究起于問題,圍繞對教學問題的思考、解決展開探索研究。因此,對課題研究內(nèi)容的思辨極其重要。即需要研究者想清楚:我研究的是什么問題?其意義與價值何在?具體表現(xiàn)為對課題研究核心內(nèi)容的解構與思辨,表現(xiàn)為進一步明確研究目標、明辨研究內(nèi)容的過程。
思辨核心內(nèi)容時一般有兩種角度:一是解讀課題題目。課題題目是反映研究對象、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的重要載體。深入解讀課題題目,可以讓我們進一步明確課題研究的對象,引領我們思辨課題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及主要目標。如“小學生幾何學習過程的刻畫與表征研究”,從題目中可以看出,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小學生,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則是“幾何學習過程”的研究,涉及兩個關鍵點:一是幾何知識,二是學習過程。
二是概念的邏輯思辨。如以上“小學生幾何學習過程的刻畫與表征研究”課題,“橫向”上,從內(nèi)容范疇思辨,即幾何知識有哪些內(nèi)容?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又有什么個性的特色?“縱向”上,從學習過程思辨,學生學習有幾個階段?幾何學習過程中,初步感知、體會理解、掌握運用等不同學習階段的特征會有怎樣的特點?
基于以上解構,我們基本明確,本課題研究已不能簡單地用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來刻畫、表征小學生的幾何學習過程,而是需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與研究,在對特殊內(nèi)容、特定階段學習過程具體“刻畫與表征”的基礎上,提煉歸納出一般特征。
可以這么說,核心內(nèi)容的思辨解構是后續(xù)研究層次設計與研究策略選擇的依據(jù)。
二、研究目標的設定要貼切
課題的研究目標,即是通過研究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或者產(chǎn)生怎樣的效果,也是課題研究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線教師在確定課題研究目標時最容易出現(xiàn)“泛化”和“窄化”這兩種問題。目標“泛化”,即是將課題研究目標擴大化,也就是確定的研究目標與本課題沒有直接關系(或者關系不明確);目標“窄化”,則更多地表現(xiàn)在研究者對課題研究對象的變化的關注,而忽視了課題研究本身,特別是操作策略層面上的一些目標定位。
筆者以為,課題研究的目標一般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確定:一是課題研究本身的成果性目標,可稱為“策略性目標”;二是期望研究對象發(fā)生的變化,可稱為“對象性目標”;三為期望研究者(也即研究主體)自身發(fā)生的變化,可稱為“主體性目標”。一般來說,策略性目標和對象性目標是一個課題研究必須考慮的,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始終需要關注的,也是研究工作調(diào)整與改進的主要依據(jù)。相對而言,主體性目標則不一定要具體提出。如一位老師在課題“運用幾何直觀培養(yǎng)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實踐研究”中設定的研究目標:①通過研究,形成一些可操作的“運用幾何直觀培養(yǎng)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辦法策略;②通過研究,引導學生認識幾何直觀與問題解決之間的關系,體會幾何直觀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本課題而言,策略和對象兩個層面的目標定位已經(jīng)比較清晰和貼切了。
另外,研究目標還是課題研究后期觀察、分析研究成效的重要依據(jù),因此確定的研究目標越具體,越有利于研究者圍繞目標開展研究實踐活動。
三、研究路徑的設計要具體
我們知道,課題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教學研討活動,它是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復雜的過程。因此,課題研究需要有規(guī)劃、有方案,有路徑設計。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線教師在對課題研究過程的規(guī)劃上,無論是意識,還是能力,都有所欠缺。日常研究中,研究活動缺少計劃性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事實上,課題研究深入開展時,對研究路徑的思考也是重要內(nèi)容。
所謂研究路徑,即是對研究內(nèi)容確定后具體進行研究的過程性思考。通俗地講,一是對研究內(nèi)容先后的確定,二是對研究過程中操作程序的設定。仍然以“小學生幾何學習過程的刻畫與表征研究”為例,我們可以把整個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研究學生對平面幾何概念知識的學習,記錄并分析相關的學習過程,作出具體的描述性刻畫,梳理出相應的特征;第二階段,研究學生對平面幾何中相關運算知識的學習;第三階段,研究學生對立體幾何知識學習過程的刻畫與特征。
實施時,我們還可以有更具體的計劃,如在對平面幾何概念知識學習過程研究時,可以具體到先研究長方形認識過程的刻畫研究,再到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圓等不同平面圖形基本概念的學習過程研究;在平面幾何相關運算內(nèi)容學習過程研究時,也可以細化為先研究周長運算,再到面積運算等具體內(nèi)容學習過程的研究。
當然,在面積運算學習過程研究時,還可以再細化。細化到如長方形面積計算學習過程刻畫研究,或者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學習過程中已學知識對新知學習過程的影響狀況刻畫研究,等等。
事實上,研究方案中對研究路徑設計得越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的預設越細化,在開展研究時越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與整理,越能夠取得有價值的研究資料。
四、研究活動的開展要扎實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線教師經(jīng)常把課題研究活動與日常工作完全等同起來,致使研究過程缺少針對性和科學性。一個扎實的課題研究實踐活動,一般具備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征:①這是一種有準備的、基于研究計劃的實踐,即是有意識圍繞課題研究的核心研究點開展的;②這是一種有思辨的活動,即實踐前后均有圍繞課題研究主題的分析與思考。只有具備了以上兩個方面特征的課題研究活動,才是有效的。endprint
如在前面談到的“小學生幾何學習過程的刻畫與表征研究”課題,可以把“三角形的認識”的教學作為研究課,那么首先需要有“設計”的特點,即在課前需要讓參與研究的老師明確課題研究的關鍵點,同時設計出針對三角形整個學習過程的觀察點,最好能夠設計一些相關的觀察量表對課中學生學習三角形的過程做必要的記錄。其次需要有“思辨”的特點,即課后需要圍繞學生學習三角形的過程進行相應的分析與思考,研究其“刻畫和表征”的方式。具備了這兩個特點的活動,我們便認為是有效的課題研究活動。
當然,課題研究實踐活動,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學實踐,它還應該包括理論實踐,即圍繞課題開展的收集資料、查閱文獻,對課題一些核心概念的思辨、研究策略的推敲等活動,同樣需要扎實地開展。如在筆者主持的省級重點課題“小學數(shù)學活動教學研究”的研究中,就數(shù)學活動的特質,便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多次討論、分析。事實上,落實課題研究的實踐活動,是一個課題真正扎實做好研究工作的基礎,是保證教育科研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五、階段成果的總結要及時
高質量課題研究成果的產(chǎn)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累積與不斷完善的過程。不管是研究周期多長的課題,定期梳理相應的階段性成果,反思總結實踐經(jīng)驗,完善調(diào)整后一階段研究進程,都是課題研究者必須去做的事情。只有對研究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作出及時梳理與總結,才能夠讓我們的結題工作變得輕松而有底氣。筆者認為,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反思階段經(jīng)驗,梳理階段性成果。
(1)理論思辨成果的整理。理論思辨成果一般是著眼于課題研究核心內(nèi)容的理解、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過程的理論依據(jù),等等。這些成果的及時思辨與總結,有助于課題組成員在更高層面開展課題研究的實踐性活動。比如,對課題核心內(nèi)容的解構,便可以及時的加以整理。
(2)實踐過程中的案例分析。實踐活動是課題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一個實踐性較強的研究項目,相關的實踐性活動較多。這就需要研究者及時針對實踐活動作出相應的分析與思考,圍繞實踐進行記錄、分析,以積累豐富的有研究價值的第一手資料。
(3)某項階段性成果的提煉。如在“小學生幾何學習過程的刻畫與特征研究”這一課題中,當對平面圖形概念知識的學習過程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時,便可以對相關的學習特征作一定的梳理和提煉,初步形成策略方法,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借鑒。
六、實踐資料的積累要充分
教育科研工作是基于教育教學實踐基礎上的研究提煉,其原始資料的收集與積累同樣重要。課題研究最終的研究報告或主體論文,是在對該課題相關研究資料作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的積累,同樣是教師做好課題研究的基本工作。課題研究需要積累的資料一般有以下幾類:一是指導課題研究基本過程的資料,如實施方案、具體規(guī)劃、活動計劃及安排表等;二是記錄課題研究具體操作過程的資料,如調(diào)查問卷、活動設計、活動案例等;三是反映課題研究階段性實踐活動效果的資料,如文獻綜述的成果、活動中的案例分析、某次調(diào)查之后的分析等。
實踐中,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積累的方法也很多。如書面記錄法、音像記錄法、表格記載法等。對一些研究周期較長的課題(一般為一年以上),筆者建議采用“課題研究簡報”的方式來積累日常研究資料,便于完整收集相關研究資料。“課題研究簡報”一般可以匯編“資料文獻、理論思辨、實踐案例、活動短訊、研究活動記錄及反思”等材料,有時還可以呈現(xiàn)一些階段性成果,以此方式來收集、整理資料,便于及時發(fā)給課題組成員,為課題組成員了解課題研究的進展,積極參與到整個研究過程提供幫助?!罢n題研究簡報”一般兩個月一期比較合適。當然,也可以結合具體研究情況不定期地整理匯編。
總之,一線教師課題研究工作的完成,需要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從對課題研究內(nèi)容的思辨開始,扎扎實實地做好研究工作的每一步。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保證取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