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語文課程對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起到十分主要的作用。在高校的語文教學中,要運用人文素質教育理念,讓學生通過語文教學,尋求到對于人類社會,對于自然的全面掌握。本文就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與應用措施進行研究。
[關鍵詞] 人文素質;高校語文;教學
學生在掌握自然科技知識的同時,要從中提升人文情懷,發(fā)揚人文精神,注重自己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文情懷與科技素養(yǎng)結合全面的人才。我們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與應用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具體的措施。
一、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1、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語文教學定位不準
有的老師認為大學語文其實就是一個工具,它應該教育學生怎么聽說讀寫。當然也有的老師認為,大學的語文教學應該跟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定位不同,它應該更側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里面包括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學賞析能力、文史知識運用能力、學生心靈的凈化等等。
2、高校語文教師隊伍不穩(wěn),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人文素質教育理念落實不夠。由于當前高校競爭的日趨激烈,很多學校和學校領導的關注點,只聚焦在學校的強勢學科和優(yōu)勢學科上,對于這些基礎性的學科關注度不高,因此,在教師隊伍的引進和培育上,所下力度不大,教師水平層次不齊,而且有時候存在壓縮隊伍編制,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相關教研室的待遇不夠好,評審職稱困難,因此慢慢的教師隊伍出現波動較大,很難從人文素質教育理念等方面去要求教師的選擇、考核等等。
3、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對于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方法不活。在一般大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中,基本都是老師講授為主,學生很少能進行討論或是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很多教師認為,只要不是專業(yè)中文系的學生,沒必要那么深入開展人文素質方面的鍛煉,那樣只是一種浪費,意義不大。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針對性不強,方法不靈活,基本是基于教材和板書的方式,進行講授。
二、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與應用的重點
1、在高校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加強人文性
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只能是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而高校語文中的這些作品,能夠體現一種高尚的人文情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深刻表現了人們所密切關注的問題,因此,大學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對這些思想情感、審美觀念等的介紹,要使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批判繼承前人的人文情懷。通過這一教學過程,來提升學生心理素養(yǎng)、精神境界、人生追求等。
2、在高校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工具性
高校語文課程教學必須體現人文性,但是同時也要表現出一定的工具性,這對人文性的補充,也是一種輔助。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也能更好的去把握每篇文章的內容,能更深入掌握各種文體題材的要求和寫作風格,學生能通過對工具的了解,進行相關的習作鍛煉,以古今中外精美的文章為主體,來提高自己在漢語的閱讀、文字的應用與語言表達等等方面的能力。
3、在高校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加強綜合性
人文性與工具性必須實現完美的結合,才能讓語文教學達到應該有的效果。不管人文素養(yǎng)是否是通過提升工具性還是人文性才能更好得到提升,總之,綜合性的加強必定會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高校的語文課程是一個基礎性的課程,它的內容其實也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加強其綜合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徹,更加高標準的達到語文教學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要求。
三、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與應用的措施
1、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進行教材的革新
一本好的教材是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關鍵。在當前眾多的大學語文教材中,各高校必須結合自身情況,重點考慮教材的編排體系、知識體系、教學內容是否與學校專業(yè)環(huán)境、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吻合,是否體現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宗旨,是否給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留下了足夠的空間,是否有利于通過課程的學習形成學生良好的品性和素養(yǎng)。
2、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根本進行課程革新
以人為素質教育為基礎的大學語文教學,不僅要做好語文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也要注意語文實踐知識的培養(yǎng)。高校要結合不同專業(yè)和學生的實際,在語文課程設置上,不僅要有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的內容,要有古今中外著名篇章的賞析等。
3、以人文素質教育為基礎進行教法革新
在當前教學科室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突出精致和實用等原則,同時應該把靈活高效的教學方式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更加靈活,形式多樣,要多參與自由式的討論,要重點在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文化素養(yǎng)提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把大語文的觀念貫穿其中,通過現代化的教育方法,在課堂上運用高科技手段,將與語文教學內容通過鮮活的方式表達出來,以滿足學生需求,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柬.“有趣”與“有用”——解開大學語文困局的兩把鑰匙[J].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第5期.
[2]楊新亭.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斷想[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3]王明雪.重在應用——從大學語文到職業(yè)漢語的課程改革[J].改革與創(chuàng)新,2009年第2期.
作者簡介:陳瀟(1985—),女,漢,職稱:助教,中共黨員,籍貫:河南省商水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