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六詩之“賦”疏證
        ——兼論“賦”之原初核心功能

        2014-11-14 15:31:21
        中國韻文學刊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陳說荀子詩經(jīng)

        劉 瀏

        (北京物資學院 發(fā)展規(guī)劃辦公室,北京 通州 101149)

        歷來凡論賦體之得名、敘賦體之源起者,莫不追溯至《周禮·春官》所言“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或《毛詩序》所言“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此二說實則一也,可約稱為“六詩”說。自古及今,對“六詩”說通行的解釋為:風、雅、頌為《詩經(jīng)》的類別,賦、比、興為《詩經(jīng)》的表達方式(或曰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手法、修辭方法等等)。而由“賦”這一表達方式,又衍生出“賦”之一體。從楚辭的騷體賦,到荀卿的短賦(《荀子·賦篇》中的禮、智、云、蠶、箴等),到漢代一變而為古賦(又稱大賦),到六朝再變而為徘賦(又稱駢體賦),到唐代又變?yōu)槁少x,到宋代又變?yōu)槲馁x(又稱散體賦),到明清又產(chǎn)生所謂“八股文賦”等等,皆冠以“賦”名,同屬“賦”體,一變再變,后世的創(chuàng)作者和批評者遂大其流而渺其源。然而溯其源頭,六詩之“賦”究作何解?似乎已有定論而猶未確證。自漢末以降,學者均將六詩之“賦”解釋為“鋪”、“鋪陳”或“敷陳”等難以例證的概念(文字篇幅達到何種程度可稱為“鋪陳”難以實例說明)。其中最具代表性亦最為人所稱引的說法是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詩之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币庵^六詩之“賦”是一種鋪陳事物的修辭方法,“賦”這一文體也是由此演繹發(fā)展而來。至當代,曾有學者對六詩之“賦”與文體之“賦”的關(guān)系提出質(zhì)疑,如褚斌杰先生的《中國古代文體學》說:“賦的意義,無論是鄭注、孔疏,還是班固的論點,實際并沒有把作為文體之一的‘賦’,跟《詩經(jīng)》所謂‘六義’聯(lián)系起來的意思。因為,首先鄭玄的話,旨在解釋《詩經(jīng)》中賦比興的賦,并未涉及作為文體的‘賦’;而班固的《兩都賦序》,其意思只不過是說,賦體是和《詩經(jīng)》雅頌相通的?!痹S結(jié)先生的《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也說:“‘六義’之‘賦’,是詩之一種表現(xiàn)方式,……與‘賦體’文學亦有距離?!眱晌粚W者都敏銳地感覺到,六詩之“賦”作為“詩”之一種表現(xiàn)方式,與文體之“賦”似乎沒有聯(lián)系。如果沒有聯(lián)系,那么班固為什么說“賦者,古詩之流也”(《兩都賦序》)?而且漢人是絕對承認“賦”與“詩”(即《詩經(jīng)》)之間的淵源聯(lián)系的。那么,這種聯(lián)系究竟體現(xiàn)在何處?六詩之“賦”本義的確是作“鋪陳”解嗎?其原初功能究竟是什么?如果說它最初只是一種表達方式,那么它又是如何、在何時發(fā)展成為一種文體的呢?文體之“賦”與它之間究竟有無傳承接續(xù)關(guān)系呢?基于以上問題,本文擬從六詩之“賦”的闡釋源頭談起,疏證本義,正本清源。

        一 《周禮》之“賦”字義探析

        對六詩之“賦”加以闡釋,最早見于東漢末年鄭玄箋注的《周禮·春官·大師》。其注曰:“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笔状螌⒘娭百x”訓(xùn)為“鋪”,并添字解作“直鋪陳”。鄭玄生活年代最近于古,其本人又是當世首屈一指的經(jīng)學大師,其說自然相當可信,這也是后人遵循其說并在此基礎(chǔ)上不斷延伸的原因。但是訓(xùn)詁作為一種實證科學,講求的是證據(jù),而證據(jù)中最可信者,莫若以本經(jīng)解本經(jīng)。也就是說,解釋一個古字,最可靠的辦法是在該字出現(xiàn)的那部古籍(以及與該書同時期的其它古籍)中找到其全部用例,并作歸納分析,最后釋出字義。而當我們逐一考察《周禮》一書中其它“賦”字用例時,卻發(fā)現(xiàn)沒有一例可作“鋪”或“直鋪陳”解。

        《周禮》中“賦”字用例共44則,其中“財賦”3則、“貢賦”3則、“九賦”5則、 “邦賦”3則、“賦貢”2則、“賦用”2則、“征其賦”2則,其余如“令賦”、“野之賦”、“邦中之賦”、“四郊之賦”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舉??偟膩砜?,除六詩之“賦”外,其它43則用例可分為兩類:一類作名詞,如財賦、邦賦等,一類作動詞且不接賓語,如令賦(即令其賦)等。其涵義均不難索解,作動詞可釋作“征斂”(從天子角度,自上而下)或“獻納”(從諸侯國及民眾角度,自下而上),作名詞則可釋作“征斂獻納之物”。此即為“賦”字的本義,合于《說文解字》對“賦”字的解釋:“賦,斂也。”與《周禮》同時期的書,如《尚書·禹貢》云:“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尚書》傳曰:“賦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所用“賦”字涵義和《周禮》完全相同。因此,“賦”之本義如同今之所謂“賦稅”,只不過上古賦稅多以實物形式完成,如《周禮》所說“貢草木”、“貢鳥獸”、“貢布帛”、“貢祀物”、“貢貨賄”之類。而且,當時的人們基于共同認知,將“賦”直接作為一種制度化行為的專名來使用,毋需列舉所賦之物名目。因此,“賦”作動詞時專指貢賦納稅這一制度化行為,作名詞時則專指貢納之物。

        先秦時期講求循名責實、名實相符,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荀子曰:“名無固宜,約以命之。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荀子·正名》)用今天的話說,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指稱某事物的字或詞作為語言的一種基本單位,其意義是社會賦予且為社會所制約的,即所謂“約以命之”、“約定俗成”。據(jù)此來看,如果鄭玄的解釋,即“賦”作“鋪”或“直鋪陳”解,只在《周禮》中“六詩”這一處講得通,而在同一部書里再找不到第二個同樣的用法和意義,那么就一定違背了語言的使用規(guī)律,必將導(dǎo)致讀者的不解,從而失去其溝通傳播的作用。由此可以推斷,《周禮》所說六詩之“賦”其實并沒有“鋪”或“直鋪陳”的涵義,而是當它和其它“賦”字的涵義相同或者相通,才能使之為讀者所理解。

        但是,如果我們把六詩之“賦”也解釋作“征斂”或“獻納”,這就明顯與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表達方式無關(guān),無法和“比”、“興”共同成為《詩經(jīng)》的三種表達方式。那么,“賦”有沒有與“征斂獻納”相通而又與文學創(chuàng)作有關(guān)的涵義呢?前文說到,“賦”既有“獻納之物”的名詞義,當進獻之物陳列滿庭供天子觀看時,則可引申出“賦”的“直陳”義。而當職掌者向天子陳述進獻之物的名稱、數(shù)量、形色、功能、意義等等時,又引申出“賦”的“陳說”義。這種陳說發(fā)生在特定的場合(王庭),面對著特定的對象(天子或國君),當然就必須有禮儀程式的規(guī)范與修辭方法的講究以合周朝禮制。從這一角度上說,六詩之“賦”作為《詩經(jīng)》的表達方式之一,其真正含義應(yīng)是“賦”字的引申義,即“直接陳說”。析言之,六詩之“賦”是源于其“征斂獻納”之本義而引申出的具有特定規(guī)范或體式的直接陳說,而并非劉勰所說的“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鋪陳”。

        二 六詩之“賦”的原初功能探析

        清楚了六詩之“賦”的真正含義是“直接陳說”,那么這種表達方式與“賦”這一文體的形成有何關(guān)系?要厘清這一問題,先要找到六詩之“賦”與文體之“賦”的共同或相通之處。如果單從“直接陳說”這一表達方式來考察,我們的確可以看到“詩”(這里指《詩經(jīng)》)與“賦”之間的相似性,但能不能就此判定,只要是用“直接陳說”的表達方式就可以稱之為“賦”呢?唐代經(jīng)學家孔穎達云:

        鄭以賦之言鋪也,鋪陳善惡,則詩文直陳其事,不譬喻者,皆賦辭也。

        孔穎達接受了鄭玄的說法,認為《詩經(jīng)》中只要是“直陳其事,不譬喻者”(這里的“譬”為引譬連類,指六詩之“比”;“喻”為以物喻事,指六詩之“興”),都是“賦辭”。這一結(jié)論顯然是不能成立的。而在鄭玄之后,關(guān)于六詩之“賦”的闡釋概莫能跳出“鋪”或“鋪陳”說的底子。年代稍晚于鄭玄的訓(xùn)詁專家劉熙說“敷布其義謂之賦”;到了魏晉南北朝,摯虞說“賦者,敷陳之稱也”,劉勰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鐘嶸說“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詩品序》);到了宋代,李仲蒙說“敘物以言情謂之賦”;到了南宋朱熹那里,對“賦”的闡釋形成了定論,即“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當代學者也多繼承朱熹之說,如葉嘉瑩說:“所謂‘賦’者,有鋪陳之意,是把所欲敘寫的事物加以直接敘述的一種表達方法?!鄙鲜龇N種說法,均脫胎于鄭玄的“直鋪陳”說,或取其“鋪陳”義,如摯虞、劉勰;或取其“直陳”義,如鐘嶸、朱熹。但是,上述諸家都只是停留在文體之“賦”對六詩之“賦”的表達方式上的相似,未能從本質(zhì)上確立從六詩之“賦”到文體之“賦”的演變關(guān)系。

        究其原因,乃后世闡釋六詩之“賦”者忽略了鄭注中另一個關(guān)鍵部分,即直陳的內(nèi)容是“今之政教善惡”,直陳之目的在于諷諫。也就是說,鄭玄所闡釋的六詩之“賦”,不僅僅是表達方式上的“直接陳說”,同時還要承擔諷諫天子知善惡、明得失、行正道、施仁政的政治功能。而這才是六詩之“賦”的原初核心功能,也是六詩之“賦”的本質(zhì)特征,也是后來“賦”得以成為一種獨立文體的淵源所在。

        能夠證明這一論斷信而有征的證據(jù)是,與《周禮》時代相當接近的《國語·周語》記載周天子“聽政”制度時所提到的“瞍賦”: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三國東吳韋昭釋“瞍賦”曰:“無眸子曰瞍。賦,公卿列士所獻詩也?!边@一解釋源自東漢鄭眾的說法:“鄭司農(nóng)云:諷誦詩,主誦詩以刺君過,故《國語》曰:瞍賦矇誦,謂詩也?!卑脆嵤辖?,“賦”和“誦”均指向“公卿列士所獻詩”,但《國語》原文及其它地方均沒有這樣的暗示。且揆之常理,公卿列士既已獻詩于前,又何勞瞍、矇“賦、誦”于后?如此疊床架屋,周天子豈非不堪其煩?因此,這里“瞍賦”的“賦”、“矇誦”的“誦”,包括前面“師箴”的“箴”,都應(yīng)當是某種特定的陳說形式,而且指向不同的內(nèi)容以期達到特定的諷諫目的。

        在禮制完備的周代,周天子身邊的每一種人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職能。三公、九卿、列士參議國事,遂獻諷諫之詩;瞽為樂師,遂獻曲,以與詩配樂;史為外史,掌三墳五典,為天子執(zhí)政提供借鑒,遂獻書。此三者均用“獻”,這不僅是“進獻”動作的完成,還包括公卿列士的吟唱、瞽師的演奏、史官的敘述講解這些實質(zhì)內(nèi)容。同樣,師、瞍、矇等人因其職責不同,或進箴言,或直陳,或婉言(按:此處用王力釋“誦”之義項三:“用婉言隱語諷諫?!蹲髠鳌は骞哪辍罚簢苏b之曰:臧之狐裘,敗我于狐駘?!秶Z·周語上》:瞍賦,矇誦。”),從不同角度、以各種方式向君王表達諷諫之義。所以,在此三者之下,又有“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等等,其目的都是諷諫君王斟酌行事、不悖正道。

        六詩之“賦”與“瞍賦”之“賦”處于同一時期,且后者也不可能作“征斂”、“獻納”解,二者涵義應(yīng)該是相同,即斯時之“賦”,既有在特定場合、面對特定對象的體式規(guī)范,又有諷諫天子明察“今之政教善惡”的政治功能。這兩個要素的結(jié)合就使“賦”具備了成為一種獨立文體的可能性。

        三 從六詩之“賦”到文體之“賦”演變的早期面貌

        雖然漢大賦是賦體成熟的典型,但它并不是賦體的原初形態(tài)。賦史上第一篇以“賦”冠名的作品是先秦《荀子·賦篇》,其中有“禮、智、云、蠶、箴”等所謂“五賦”及“佹詩”一篇。通過考察《荀子·賦篇》,我們可以從體式規(guī)范和政治功能這兩方面看到先秦時期從六詩之“賦”到文體之“賦”演變的面貌。

        “五賦”只選其首篇“禮”為例,全文如下:

        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強。粹而王,駁而伯,無一焉而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與?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與?匹夫隆之則為圣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與?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禮。

        “佹詩”全文如下:

        天下不治,請陳佹詩:天地易位,四時易鄉(xiāng)。列星殞墜,旦暮晦盲。幽暗登昭,日月下藏。公正無私,見謂從橫。志愛公利,重樓疏堂。無私罪人,憼革貳兵。道德純備,讒口將將。仁人絀約,敖暴擅強。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比干見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時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禮義之大行也,暗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復(fù),憂無疆也。千歲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學,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時幾將矣。與愚以疑,愿聞反辭。其小歌曰:念彼遠方,何其塞矣,仁人絀約,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讒人服矣?,I、玉、瑤、珠,不知佩也,雜布與帛,不知異也。閭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兇。嗚呼!上天!曷維其同!

        兩篇文意均不難理解,“禮”篇以隱語形式導(dǎo)出國君當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佹詩”則歷數(shù)天下之不治,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兇,直陳其事,略無避諱。在表達方式上二者雖有不同,即前者為隱語,委婉引導(dǎo)國君樹立正確觀念;后者為直言,直接警醒國君當有憂患意識,但二者諷諫國君行正道、施仁政的政治目的是一致的。

        關(guān)于《荀子·賦篇》的文體,前輩學人多有論述,比較而言,陸侃如、馮沅君兩位先生的說法似乎更接近《荀子·賦篇》之本意:

        這七段合成一整篇,并非如前人所謂五賦末附一詩?!百x”字乃是這七段的總題?!百x”訓(xùn)“直陳”,言直陳作者對政治的意見。

        如果將陸、馮二先生的說法展開來,我們是否可以說,“賦”作為一種諷諫文體的專名在荀子的時代甚至更早就已出現(xiàn),否則荀子不可能憑空以“賦”名篇。從《賦篇》來看,“賦”作為一種文體的要素已經(jīng)形成:一,文辭形式上,源于《詩經(jīng)》,以四言為主,押韻;二,表達手法上,以直接陳說為主,前“五賦”雖以隱語形式開篇,但收結(jié)于國君之自我陳述,言在彼而意在此,總體上仍可視作直接陳說,而這又暗合于漢賦的“主客問答”體;三,文體功能上,直接表達政治主張,諷諫國君行正道、施仁政,具有強烈的政治教化意味。

        考據(jù)學上以孤證得出的結(jié)論是沒有說服力的,那么在兩周時期,是否還能找到像《荀子·賦篇》這樣的以“賦”冠名、以“賦”為體的證據(jù)呢?試看以下兩則。

        《毛詩傳·鄘風·定之方中》曰:

        建國必卜之,故建邦能命龜,田能施命,作器能銘,使能造命,

        升高能賦

        ,師旅能誓,山川能說,喪紀能誄,祭祀能語,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音,可以為大夫。

        《韓詩外傳》曰: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鬃釉唬骸熬?p>登高必賦

        ,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將啟汝?!弊勇吩唬骸坝稍笂^長戟,蕩三軍,乳虎在后,仇敵在前,蠡躍蛟奮,進救兩國之患?!薄迂曉唬骸皟蓢鴺?gòu)難,壯士列陣,塵埃張?zhí)?,賜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糧,解兩國之難,用賜者存,不用賜者亡?!薄仠Y曰:“愿得小國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內(nèi)相應(yīng),列國諸侯莫不從義向風,壯者趨而進,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蠻,莫不釋兵,輻輳乎四門,天下咸獲永寧,蝖飛蠕動,各樂其性,進賢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綏于上,臣和于下,垂拱無為,動作中道,從容得禮,言仁義者賞,言戰(zhàn)斗者死,則由何進而救?賜何難之解?”

        孔穎達對“升高能賦”的解釋是:“升高能賦者,謂升高有所見,能為詩賦其形狀,鋪陳其事勢也。”按此,“升高能賦”是指用“作詩”的方式來陳述登高所見。但我們看《韓詩外傳》所載孔子諸弟子所“賦”卻并不是“詩”。而且,揆諸前文所列“賦”作為一種文體的三要素,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諸弟子之“賦”與荀子《賦篇》的相同之處:一,文辭形式以四言為主,且押韻,如子路賦中的“軍”與“奮”,“前”與“患”,子貢賦中的“難”與“天”,“陣”與“存”,“糧”與“亡”,顏回賦中的“心”、“應(yīng)”、“進”、“姓”、“兵”、“門”、“寧”、“能”等等。二,表達手法皆為直接陳說,即所謂“言所愿”。而且在《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和“顏淵、季路侍”等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如出一轍的情節(jié)。這兩章中所記弟子言志,文辭雖簡樸平易,但一樣有格式上和修辭上的講究,如曾皙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絕不同于平時的說話。三,表達目的雖然不是諷諫國君,但卻是表達個人政治主張的典型樣板。

        從孔子諸弟子登高作賦,到荀子《賦篇》,透露了從六詩之“賦”到文體之“賦”的演變關(guān)系。到了東漢,班固對這一演變進程的早期階段作了完整的闡述?!稘h書·藝文志·詩賦略》云:

        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

        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

        。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

        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

        。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

        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

        由此可見,從孔子到荀子、屈原,“賦”已經(jīng)從《詩經(jīng)》的一種表達方式獨立出來,成為一種專用文體而被時人所接受、所運用,也就是班固所說的“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

        這種文體之所以定名為“賦”,蓋因首先它不可能稱作“詩”,因為在這個時期,“詩”專指《詩經(jīng)》,如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觀、群怨”;也不能稱作“文”,因為在這個時期,“文”并非指“文章”或“文學”,而是指“修飾”或“修辭”,如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后世“文”的涵義也是由此生發(fā)出來,這個時期還沒有后來所謂的“文人”;也不能稱作“誦”(班固說“不歌而誦謂之賦”,那古人為何不直接以“誦”為名,可見此說之謬),前文已釋“誦”為婉言隱語,沒有固定程序步驟,所以說“矇誦”,“賦”則不然,它是政治的、制度的、儀式的;更不能稱作“言”或“辭”,“言”、“辭”范圍太廣,既有無修飾的,又有講技巧的,不能專指一種文體。因此,這種文體無法冠以他名,只能稱作“賦”。同時,“賦”具備成為一種文體專名的條件。首先,它源于《詩經(jīng)》又有別于《詩經(jīng)》,其表達方式合乎時人的審美習慣,易于被時人所接受,所以班固才說“賦者,古詩之流也”。其次,它原本具有的直接陳說的表達方式和諷諫天子的政治功能,使其具備了成為一種獨立文體的可能性。第三,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經(jīng)過孔子、荀子、屈原及同時代人的創(chuàng)作實踐,它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從依附到獨立、從表達方式到文體的轉(zhuǎn)變,文體功能已趨于成熟。中國古代文論之一大宗就是文體論,而古代文體論最為講求的就是尊體和辨體。這里的“體”不僅是指形式,更重要的是指精神,所謂尊體,就是尊其“當行本色”,所謂辨體,就是辨其“正體”、“變體”。“賦”的“當行本色”、“正體”,并不僅僅表現(xiàn)在修飾文字的文辭形式和直接陳說的表達方式上,最核心、最關(guān)鍵的乃在于其內(nèi)蘊的諷諫功能和政教力量,這就是班固為什么說“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的真正原因。

        到了漢代,我們看到,基于“賦者古詩之流”的傳統(tǒng)認識,漢人對賦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仍然以諷諫作為最高原則,從理論到實踐都自覺地把諷諫當成賦的生命。如揚雄說“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就是將先秦荀子、屈原等人之賦和時人渲染文辭、勸百諷一之賦作了明確分野和價值評判,而且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等人在他們的許多賦作中都自覺主動地涂抹上諷諫色彩。這無疑是漢人對“賦”的原初核心功能的繼承與遵守,同時也證明了從六詩之“賦”到文體之“賦”的源流關(guān)系是建立在文體原初核心功能傳承的基礎(chǔ)之上,而并非簡單地繼承其直陳的表達方式。

        [1](日)鈴木虎雄.賦史大要[M].臺北:正中書局,1976.

        [2](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3]許結(jié).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M].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4]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5](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漢)劉熙.釋名[M].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電子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7](晉)摯虞.文章流別論[M].(唐)歐陽詢.藝文類聚[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清)劉熙載.藝概卷三賦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宋)朱熹.詩集傳[M].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

        [10]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1](清)汪遠孫.國語發(fā)正[M].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本.

        [12]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3](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4]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15](漢)班固撰.陳國慶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6](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猜你喜歡
        陳說荀子詩經(jīng)
        倆老頭兒的醉夢時光
        金山(2022年9期)2022-10-17 07:43:26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shù)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詩經(jīng)
        天津詩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和諧
        將心比心
        抓周
        喜劇世界(2016年5期)2016-11-26 15:39:49
        少妇高潮呻吟求饶视频网站|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国产激情免费观看视频| 蜜桃18禁成人午夜免费网站| 国产顶级熟妇高潮xxxxx|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少妇专区人妻系列|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限码| 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婷婷丁香91| 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黄色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超碰动画 |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一区| 一本色道久久亚洲精品|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精品厕所| 国内精品人人妻少妇视频| 国产亚洲av看码精品永久|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老熟妇Av| 女同在线网站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 久久久亚洲女精品aa|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亚洲六月丁香色婷婷综合久久|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电影|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高清αv| 男子把美女裙子脱了摸她内裤 | 先锋影音av资源我色资源| 国产三级自拍视频在线| 黄片视频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婷婷| 国产一级r片内射视频播放| 一本到在线观看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