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義
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央一系列治國理政措施的強力推進,特別是狠剎“四風”、落實“八項規(guī)定”精神以來,一些公職人員“為官不易”的感嘆、“為官不為”的表現(xiàn)逐漸顯現(xiàn)出來,引起社會各階層的高度關注和熱議。一些新聞媒體對此“長槍”“短炮”紛紛開火,道德喊話、行為規(guī)勸不絕于耳。這種輿論“圍剿”能有多大功效呢?筆者并不樂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如何解決“為官不為”問題時指出:“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導,加強責任追究。”這17個字為解題指明了思路。
依筆者拙見,新形勢下,有些人“為官不為”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是非不明不會“為”。受黨教育多年,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大道理誰都會講,但落實到具體問題上,現(xiàn)在有些事兒還真不知可否。例如:有人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機關干部抓招商引資是“越位”,是“亂作為”;有人認為,招商引資是拉動地方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引擎,官員不抓招商引資就是“不作為”。孰是孰非?何去何從?對招商引資貢獻突出的個人,過去可以大張旗鼓地獎勵,現(xiàn)在是否還可以?以此類推,各行各業(yè)對業(yè)績突出的個人是否都不可以獎勵了呢?公款大吃大喝明令不可以了,但公款接待的“四菜一湯”是否還可以呢?大吃大喝的金額底線是多少呢?各行各業(yè)過去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習以為常的做法,在新形勢下哪些不可以、哪些還可以,有沒有文件詳細規(guī)定?很多人不知道,也猜不準。所以,為了不“踩雷”,只好不邁步。
二是旱澇保收不用“為”。有些民謠和牢騷雖然有幾分夸張,但也不失為國情寫真:體制內的人,“干多干少都掙那份固定工資,何必起五更睡半夜惹是生非”“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搗亂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袖手旁觀,有吃有穿”“工作一點不做、麻煩一點沒有、好事一樣不落”。尤其在形勢“吃緊”、規(guī)矩不明的情況下,許多人更是“不當出頭鳥,無事一身輕”,“為了不出事,干脆不做事”。
三是消極抵抗不想“為”。如今制度嚴了,懲罰狠了,灰色收入少了,日子不如過去“滋潤”了。因此,有些人對一系列新“規(guī)矩”心生怨憤,但敢怒不敢言,于是有意“撂挑子”。
筆者以為,這三種人的比例應是倒金字塔型,即多數(shù)人是不會“為”,其次是不用“為”,再次是不想“為”。其根源既有“規(guī)矩”不清晰的問題,也有體制、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因此,同是“為官不為”,應該區(qū)別對待、對癥下藥。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法是個總稱,需要細化成各種“規(guī)矩”?!耙?guī)矩”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耙?guī)矩”要破立同行,獎罰并舉。讓那些想“為”而不會“為”的人有章可循、有據(jù)可依,受到保護、得到重用;不能讓想干事的人自己“摸著石頭過河”,成功了大家有功,失敗了一人受責;對那些選擇不用“為”、不想“為”的人,要啟動考核、問責機制,讓無為者無位。但是,這需要頂層設計、配套改革、社會聯(lián)動,絕非基層領導單打獨斗所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