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李 靜
(安徽農業(yè)大學 林學與園林學院,安徽 合肥230036)
寺廟園林因其承載深厚歷史積淀及禪意文化的意境,對現(xiàn)代園林景觀空間有著一定的影響力,近年來,城市廣場及單位附屬綠地、居住區(qū)綠地等園林空間在景觀設計中對禪意表達進行了挖掘和嘗試,以期在城市綠地中構建可以供人們在緊湊的現(xiàn)代化生活中得到心理放松和停下腳步對生活思考的一處寂靜空間,使人作為整個環(huán)境復合體的一部分以欣賞的心理進入到環(huán)境中的禪意空間。從寺廟園林的景觀設計特點入手,結合寺廟園林與禪意空間的關系,探討研究寺廟園林對禪意空間景觀設計的啟示,尋求構建城市園林綠地中禪意空間的途徑。
1.植物
(1)植物選擇
景觀設計中植物的選擇通常要考慮品種是否適合,搭配是否合理,是否體現(xiàn)一定的地域特征和精神文化內涵,是否能發(fā)揮植物基本的環(huán)保功能等方面。對寺廟園林來說,禪宗文化性顯得尤為重要。其常用的植物主要有菩提樹或與菩提樹葉形相似的椴樹屬植物以及七葉樹和水生植物蓮花等與佛教有關的植物;銀杏、楸樹、國槐、圓柏、側柏、油松、白皮松(北方)及香樟、榕樹、無患子、皂莢、羅漢松、馬尾松(南方)等象征香火不斷源遠流長的長壽樹種;丁香、玉蘭等香花植物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禪境中,香象征著如來功德的莊嚴和戒德的芬芳;[1]76-81,[2]67-76海棠、牡丹、菊花、山茶等傳統(tǒng)名花和芭蕉、蘇鐵、金葉側柏、八角金盤、灑金東瀛珊瑚、南天竹、紅葉石楠等常用觀葉植物;二月蘭、蒲公英、地錦、槲樹、欒樹、元寶楓(北方)及紫堇、何首烏、楓香、華東楠(南方)等當?shù)匾吧ɑ芎袜l(xiāng)土樹種,以使園林景觀環(huán)境渾然一體,做到“師法自然”。
(2)植物配置
寺廟園林因其規(guī)整的建筑布局,其植物配置方式多以規(guī)則對稱式、行列式居多,以顯示建筑的莊嚴肅穆之感。但是過分強調建筑軸線關系的植物配置卻存在問題,如不能遵循自然性原則以及不能合理進行植物群落的組織。這不僅在視覺上不能形成整體與部分協(xié)調的豐富多樣的植物景觀,在功能上過分單一的植物配置也不利于植物群落的穩(wěn)定發(fā)展,生態(tài)效益不明顯。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除了適宜地在殿前或山門前以對稱或不規(guī)則對稱的方式對植大樹,也要在其下層注重灌木地被植物的搭配,并在其他游覽部分營造閑適的園林景觀。植物景觀是藝術與科學的綜合,是在熟練掌握植物美學、生態(tài)學特性及其功能用途的基礎上對于景觀的整體把握。
2.水
寺廟建筑群在選址時也有風水之說,“藏風聚氣,得水為上”,常常倚傍水系而建,很多寺廟因水而命名,如甘露寺、潭柘寺等。除了自然水體,如泉、譚、溪流的利用,寺廟中往往也有自打的井水,因其宗教色彩的渲染,常常被賦予了洗清塵世紛擾的意義,而稱“清泉”、“凈泉”。更有人工水體如前庭空間的放生池。水中往往種植荷花、浮萍,也有岸邊攀爬薜荔的,顯出寺廟的古樸寧靜氣氛。
3.硬質景觀
寺廟常因其古樸而著名,雕梁畫棟、氣勢恢宏的古樸的建筑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魅力和光彩。無論是殿堂、亭臺還是塔,其結構構件或精致玲瓏或莊嚴大氣,建筑因其宗教的功能性而讓人多了一份肅然起敬的情懷。色彩上或以紅墻黃瓦體現(xiàn)鮮亮明快,莊嚴鄭重,或以白灰色調體現(xiàn)質樸素雅的內庭格調。圍墻群往往將不同的建筑功能區(qū)隔開,但也通過漏窗通透視線,借臨近之景,營造內外通融的空間格局。有了植物的掩映和水體產生的光影效果、流動景觀的搭配,在寺廟游覽歷程中,無論是腳下的青磚,還是眼前的殿堂、隔墻,或是抬頭遙望的建筑,如重檐歇山頂、直入天際的塔頂,都誘發(fā)了人們對禪宗意境的想象和情感的活動。
寺廟園林往往以建筑為主,其建筑布局一般具有明顯的中軸線。以山林型寺廟園林的一般布局為例,其景觀序列主要以建筑布局劃分,一般包括:起(前導部分)、承(宗教主建筑群景觀)、轉(生活供應部分)、合(風景游覽體系),軸線關系明顯,景觀節(jié)奏感強,是一個由建筑與植物景觀結合的完整有序的空間。
寺廟園林一般由一條山道(香道)通往寺廟主建筑群,植物景觀常常結合叢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主要通過豎向高程的劃分,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橫向上通過適宜的植物配置形成優(yōu)美的群落景觀。在觀感上,讓人感覺到風景秀麗又莊重的宗教園林;在情感上,幽靜神秘,引人漸入具有濃厚宗教氣氛的主園林景觀。由前導部分構成進入寺廟禪宗氛圍的景觀序曲。
宗教活動的部分建筑布局具有明顯的軸線關系。由山門、鼓樓、鐘樓、前殿、后殿、大雄寶殿及左右東西配殿等組成。這一部分的植物為順應建筑布局的規(guī)整,多呈對稱式配置,隨建筑層層推進,通常景觀序列的高潮出現(xiàn)在大雄寶殿前,往往配置著參天大樹,雄偉壯觀。宗教活動部分的綠地景觀與建筑布局相呼應,很好地烘托了莊嚴、肅穆的氣氛。
生活供應部分是莊嚴肅穆的宗教主建筑群景觀與閑適雅致的風景游覽體系的一個轉折,這一部分大多隱于僻靜的部位,景觀綠地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各式小庭院或者植物苗圃地,如花圃、果圃、菜園和藥圃等。庭院的植物配置主要以簡單的四季花木為主,形成頗有禪意的生活空間。
城市型寺廟園林中園林游覽部分與傳統(tǒng)私家園林并沒有太多區(qū)別,多是圈圍在院墻內部,模仿自然的山水園,植物配置注重寫意,如楓葉荻花、雨打芭蕉等形式;山林型寺廟園林游覽部分多為群山環(huán)抱,植物景觀為當?shù)剜l(xiāng)土樹種,較少人工修飾,建筑掩映在山林中。
寺廟園林與禪意空間從空間性質來說具有異同性,寺廟園林屬于宗教建筑的附屬綠地,它可以屬于風景游覽綠地也可以是城市空間內的專用綠地,其屬性具有多重性。這里研究的禪意空間是指具有禪宗文化性質的城市園林休閑空間,可以是城市小廣場、居住區(qū)綠地、單位附屬綠地等,其空間性質主要從其所表達的意境來體現(xiàn)。在這一點上,它又與寺廟園林有著統(tǒng)一性。
寺廟園林的景觀設計,不僅是物質上的美化,實用型的設計智慧,更多的是禪宗意境的彰顯和在佛教文化熏陶下對美學的創(chuàng)造性追求與思考。禪意空間景觀設計力求在滿足現(xiàn)代人的心理需求、人文意識及審美習慣的基礎上,充分表達在精神方面的文化內涵。禪意空間的意境是指六種意識相對的思慮之意,及人的六根及其所對之對象。在禪宗意義上,禪境、人的六根及六種意識是相互關聯(lián)和影響的。禪境是認識感悟的媒介,六根安寧、六識清晰依托于境。[3]24-34對環(huán)境的欣賞,除了視覺享受,更是一種參與和感受,包括在所有活動中感受到的聲音、氣味、太陽與風、顏色與外形的細微差別,感觸生活、生命與自然的關系。
禪意空間景觀設計的意義是在滿足綠地景觀生態(tài)、休閑娛樂等功能性發(fā)揮的同時,進行文化性的表達。景觀設計結合禪宗文化的表達是園林設計的創(chuàng)作、意境的表達與禪宗文化中所體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生活智慧的結合,力求給使用者帶來一種平和的心境和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禪意空間景觀設計將“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景觀設計原則,合理上升到關注使用者內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層次。
禪意空間景觀設計不等于將寺廟園林的設計要素盲目套用,設計的精髓在于靈活運用而不是生搬硬套。禪意的表達在于空間整體環(huán)境的意境體現(xiàn)與感受,而不是一種硬塞入環(huán)境的“禪境”標簽。目前,禪意空間設計的主要誤區(qū)是沒有結合自身場地環(huán)境特色,盲目模仿寺廟的表象特征。盲目套用寺廟建筑群軸線明顯、部分綠化莊嚴肅穆的設計風格,甚至在景觀環(huán)境中不合時宜的使用城市園林中規(guī)則式的平面及構成式植物配置,忽略了寺廟園林中所表達的特有的環(huán)境特征及精神內涵。不是從自身環(huán)境中發(fā)掘的禪意景觀,難以契合使用者的文化及心理要求,人難以在與景觀的欣賞關系中產生心靈的共鳴。
1.生態(tài)環(huán)保功能
禪意空間的設計是現(xiàn)代物質文化與禪宗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旨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境界,其本質上必須以城市園林綠地為載體,在滿足其基本的生態(tài)環(huán)保功能的基礎上,對禪宗文化進行發(fā)展和應用。與寺廟園林相同,植物在保護和改善環(huán)境的功能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凈化空氣、殺菌、通風防風、固沙、防治土壤污染、減弱噪音、改善小氣候等多個方面,例如寺廟園林可以通過園林植物與建筑、道路、水系結合組織好“風道”,以便將清新涼爽的空氣引入其中,提高環(huán)境的舒適度。植物主要可以通過枝葉的反射,防止聲波穿過來減弱噪音。通常結構以喬灌草相結合最佳,高大、枝葉密集的樹種隔音效果較好。
2.空間構筑功能
根據(jù)人們視線的通透度可將空間分為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封閉空間三種類型,無論是寺廟園林還是禪意空間的景觀設計,都要有豐富多層的空間載體,這樣“靜”才可“思”,“動”亦可“怡”。 禪意空間的空間構筑,由于本身地理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區(qū)別于寺廟園林傳統(tǒng)建筑群及院落的劃分。營造不同的空間需要選擇不同的植物,如以高大的喬木、中等灌木圍合的四周不完全開敞、有部分視角用植物遮擋的半開敞空間,以高灌木、分枝點低的喬木組成高過人視線的封閉空間等。要使構筑物的設計結合建筑設計,如開透窗的景觀墻體及建筑物柱廊結構的分割等。[3]24-34
3.美學觀賞功能
園林造景要素集中體現(xiàn)在四點:筑山、理水、植物配置與建筑,如寺廟園林倚傍的連綿青山或是庭院中配置的假山,清如明鏡或是象征佛法的荷花池、放生池,蒼虬的松柏、系上紅綢寄托信仰的婆娑古樹及搖曳的青翠竹林,古樸的佛像及雕梁畫棟、莊嚴圣潔的建筑等,都是其美學特性的具體展示和應用。禪意空間的景觀設計同樣忽略不了其美學觀賞功能,人們在城市中尋找到的僻靜之所,必然要有其打動人心的景致,如搖曳身姿的主景樹,或落花或脫葉。植物配置與景觀構筑物結合,或借城市之景的華麗構成畫框,或形成障景阻擋視線、隔絕一切凡塵紛擾??臻g的景致因植物的色彩、搭配同構筑物配合在一起,形成光影的變化而極具藝術觀賞性,形成似實而虛、若即若離的禪意園林的景觀意境。
很多專業(yè)人士對禪意空間的景觀設計如何從寺廟園林景觀營造中借鑒經(jīng)驗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對于寺廟園林深厚底蘊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應該是理智而科學的,而不是純粹的照搬照抄?;谌伺c自然的和諧關系,我們應該首先考慮方案的可行性及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影響性,好的設計應該是一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存在,[4]49而不是只看重形式上的一致。禪意空間應特別注重其意境的表達是否清淡簡潔,而不是直接用建筑小品等直接表白。寺廟園林在空間構筑、意境表達、和諧自然等方面都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哲學和禪宗文化的生態(tài)觀及審美情趣,使人們在追求自然美的過程中,融入自我,物我交融,符合使用者內心深處對理想景觀的追求??傮w來說,寺廟園林造景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城市園林綠地用地緊張,如何在小空間內構造意境深遠的禪意景觀,需要運用空間滲透重構的手法以加深空間的層次及縱深感。寺廟園林常運用長廊、圍墻、漏窗等豐富建筑群的布局結構,并使綠化滲入建筑空間內,柔化生硬的建筑程式化布局,形成豐富的景觀層次。[5]29-34禪意空間雖處于城市,存在用地緊張、空間有限的問題。但是同樣可以運用地形、景墻、漏窗、植物配置等方式隔絕外界干擾,進行空間的轉折與收放處理,營造層次豐富的內向型景觀空間。這樣“以小見大”、“欲揚先抑”的處理手法,能在有限的用地上,加強空間神秘的禪意氛圍,為使用者營造放松身心、感悟生命的園林環(huán)境。例如,在景觀禪系列——“萬字園”的設計中,采用院落式布局,利用萬字形的墻體及照壁的結合,形成集空間圍合性和通透性為一體的小空間組群院落;院落一角的孤植落葉樹,通過漏窗及園門的通透,被借景到整體院落空間;院墻、鋪裝、汀步使用白灰色系,簡潔實在;照壁與萬字園主體形成對景,既豐富了空間層次,又適宜地進行視線的收束。萬字園小巧而景致、沒有虛張的構圖、沒有艷麗的色彩,蘊含無限禪宗興趣(如圖1所示)。
圖1 景觀禪系列——萬字園
“禪”在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的意義是一種探索自身與他人幸福之道的思想,這層意義是人們在追求舒適和簡易的本能過程中抽離了宗教道德緊張感和拯救責任心之后與享受性質的園林意境相適宜。禪意空間意境的表達與詩、畫不同,后者是借助于語言或線條、色彩構成,而前者不僅要借助于實際景物與空間構成,而且要豐富寺廟園林的元素,充分表達一副“境生象外,情景交融”的場景,給游賞者豐富的信息與美的感受。如萬字形的墻體組織,就利用了佛教的一個重要標志,不僅在形式上簡潔明快,意境上也有深刻的禪意氛圍,既繼承了宗教的要義也頗具現(xiàn)代主義審美要求。英國倫敦文化建筑事務所在禪宗法門寺冥想中心的總體規(guī)劃中,運用現(xiàn)代簡潔的設計手法,將寺廟園林的香道、放生池等進行了藝術性的處理和再創(chuàng)造。青磚累積的擋土墻和鋪裝樸素簡潔、曲折蜿蜒的游步道結合兩側密閉的植物景觀,營造了自“塵世凡界”通往“凈土”的轉化處,形成環(huán)境和情緒過渡的階梯。大尺度的鋪裝廣場結合空靈的水池,廣場借郁郁蔥蔥的叢林景觀,水池倒映天空及綠樹,形成寂靜空靈的冥想空間。這些對于城市公園、綠道及廣場空間內禪宗意境的營造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禪意空間景觀設計的目的最終在于營造一個以順應自然不失本性為悟道、以自然之景為永恒的體現(xiàn)本真的園林景觀,故在處理構筑物、人、自然的三者關系的過程中,要繼承寺廟園林追求的禪宗境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統(tǒng)一的氛圍。幽深靜謐的寺廟園林使人能放松身心,減輕繁雜的現(xiàn)實生活壓力,找到生命的慰藉之所,其“人性化”、“親人性”的表現(xiàn)特點,在功能上最大限度的滿足生態(tài)、美學及宗教活動的便利,在精神上創(chuàng)造親切感和歸屬感,使人的精神得到撫慰和平靜。禪意空間的景觀設計要善于運用自然樸素、單純的材料,而不是為了繁復的景觀效果矯揉造作,以簡潔明快的手法來營造空間,來反映內心的超脫。彼得沃克的很多作品都深受日本禪宗園林的影響,在其作品中常常摒棄塵俗與浮華,如禪悟所求,達到追求本源的基本哲學理念。通過對色彩、材質和布局構圖的簡潔運用,就地取材,以砂石、柴扉、植物等象征自然風貌,在滿足現(xiàn)代空間功能的前提下,將濃厚的禪宗氣息和空靈簡素的意境美賦予場地,彼得沃克的作品雖多為庭院或建筑外小環(huán)境設計,占地面積小,卻能和諧場地中各種元素的關系,營造出在浮躁的社會中使人心靈寧靜、親切自然的沉靜氛圍。
植物在寺廟園林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在植物的選擇上,還是在植物配置方面都體現(xiàn)了佛教文化的象征意義。禪意空間的景觀設計應該注重植物的形、色、味、觸覺、群落搭配及其本身所隱喻的含義,通過與建筑、自然的巧妙搭配,處理其應用形式與人的心理感受之間的關系。植物景觀常常體現(xiàn)著禪機,如“青青翠竹,總是法身”的竹林;“歸來掛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寫佛經(jīng)”的叢林;“凌寒翠不奪,還暄綠更濃”的松柏等。[6]50-56禪意空間運用植物的創(chuàng)造意境使景觀不僅僅是城市園林空間的“裝飾品”,更是滿足人的心理需要的“必需品”。米蘭禪宗花園在城市建筑附屬綠地中借鑒寺廟園林的植物運用和意境表達的手法,以竹子定格禪宗的標簽,結合現(xiàn)代技術帶來的固定曲線石板,對枯山水進行了創(chuàng)新,既有“枯”也有“水”,玻璃幕墻及射燈的光線交相輝映,既簡潔明快,又富于傳統(tǒng)寺廟園林的韻味。
寺廟園林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中積累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景觀,它作為連接宗教與世俗的紐帶,既體現(xiàn)出佛教圣地的氛圍,又呈現(xiàn)出天人和諧的人居環(huán)境。禪意空間的藝術處理手法應來源于對寺廟園林及禪宗文化的社會價值與生態(tài)觀的理解和表現(xiàn),而不是對寺廟園林的盲目復制和簡單模仿,只有在設計中充分理解其特點,結合實際,把握兩者在思想內涵上的相似之處,才能形成優(yōu)于傳統(tǒng)城市園林空間,集功能性與精神內涵為一體的城市空間載體——禪意空間。只有將寺廟園林的空間處理、植物配置及禪宗意境等提煉運用,作為整體設計理念和方法才能真正創(chuàng)造出使人的思想不被干擾,精神得到呼吸的現(xiàn)代園林休閑場所。
[1]仇莉,王丹丹.中國佛教寺廟園林植物景觀特色[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0(9).
[2]孫敏貞.明清時期北京寺廟園林的幾種類型[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2(4).
[3]管欣.中國佛教寺廟園林意境塑造手法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
[4]李冬梅.心境與園景——禪與園林關系探討[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5]何信慧.江南佛寺園林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6]金荷仙,華海鏡.寺廟園林植物造景特色[J].中國園林,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