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燕
[摘 要]《春暉堂叢書》是晚清道光咸豐年間由上海人徐渭仁匯輯刊刻,同治間由其子徐允臨(大有)補刊印行的一套叢書。本文在簡要介紹徐渭仁及徐允臨生平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該書的內(nèi)容及特點,并對該書的版本進行梳理。
[關鍵詞]徐渭仁;徐允臨;《春暉堂叢書》
《春暉堂叢書》是道光咸豐間上海人徐渭仁匯輯刊刻,同治間由其子徐允臨(大有)補刊印行的一套叢書。該叢書收載清人著述十二種共三十七卷。
徐渭仁(1788-1855),字文臺、文璽,號紫珊、子山、不寐居士,晚號隨軒,上海寶山人。藏書處有隋軒、春暉堂、萬竹山房、千聲室、寶晉硯齋、實事求是齋、寒木春華館等。據(jù)民國《上??h續(xù)志》所載,徐渭仁善書,尤長漢隸,能鑒別古帖,時人推為巨眼。重視地方文獻,藏有孤本嘉靖《上??h志》、萬歷《上??h志》等。少年時與梁同書友善,繼而與陳鴻壽、張廷濟、王學浩結(jié)為書、畫、金石之友。收藏碑帖甚豐,精于鑒賞,多藏佳拓古器。曾得建昭雁足鐙,顏其居曰西漢金鐙之室。咸豐三年(1853)小刀會占上??h城,他留在城內(nèi)未走,咸豐五年(1855),清兵入城,清官府加“從賊”之罪,被下獄而死于獄中。著有《隨軒詩存》二卷、《續(xù)存》二卷、《建昭雁足燈考》二卷、《隨軒金石文字》不分卷,輯有《春暉堂叢書》。
徐允臨,原名大有,字石史,諸生,渭仁子。亦精鑒古,克承家學。工書畫,酷嗜金石,蒐藏頗富。[1]
《春暉堂叢書》的內(nèi)容:
《春暉堂叢書》按著作所述內(nèi)容而論,分為三類:金石類、書畫類、詩文集類。這些書目的選擇,體現(xiàn)了徐渭仁及徐允臨的學術(shù)興趣和人脈關系。
徐渭仁是一位極有眼力的金石鑒賞家,赫赫有名的隋開皇年間《美人董氏墓志銘》原石,一度曾藏于其家,遂自號隨軒?!锻蹴w日記》有記徐渭仁事一則,“有貨骨董者來閑話。言昔時上海尚有兩個半人物:一為喬鷺州學博重禧,一為瞿子治明治應紹,其半即徐紫珊上舍渭仁也,此三人皆鑒賞家也。凡商彝、周鼎、秦斝、漢磚無不立辨真贗,家所藏尤夥。”[2]徐渭仁喜好金石,廣事收藏,故金石書被列入刊印書目,《春暉堂叢書》首選便是林侗的《來齋金石刻考略》三卷。該書收錄林侗親見的古今碑刻,夏商周六、秦漢十九、魏一、吳一、晉五、梁一、后魏三、北齊一、周二、隋八、唐一百七十三共二百二十通,其中的考辨文字,則多取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之說,而略參以己見加以折中。末有道光辛丑徐渭仁跋:湘舟此書從閣本寫出,脫訛幾不能讀,凡校正千五百十二字,補脫千七百五十七字,知掛漏尚多,混淆難免,然粗成完書矣,近緣逆夷騷擾逼近江海,未暇覆看,俟讀者詳審也。
徐渭仁亦是一位書畫家,王韜《瀛壖雜志》云“紫珊既精于書,年三十八,忽學為畫,初寫蘭竹,風條露葉,風致幽絕。旋去而作山水,閉關研求,夜以繼日,宋、元各家無不窺其堂奧”。[3]其子允臨亦工書畫,書學蘇軾、董其昌,善寫墨蘭,有錢載筆意,清疏絕俗,亦一時之選?!洞簳熖脜矔肥沼袝嬜髌蜂洝对⒁怃洝?、書畫題跋《賜硯齋題畫偶錄》?!对⒁怃洝?,繆日藻撰,字文子,江蘇吳縣人。家收藏書畫、碑刻甚富,善鑒別,此書共收作者所藏所見之書畫、碑帖,自晉唐以迄明代五十余家稀世名品一百五十余幅,每幅分別以絹別紙質(zhì)、長寬尺碼、印記藏家、墨色字體、題詩跋文等項進行著錄,并對作品流傳、真?zhèn)伍g作考證?!顿n硯齋題來偶錄》,戴熙撰,浙江錢塘人,詩、書、畫均有造詣,著有《習苦齋詩文集》、《習苦齋畫絮》?!顿n硯齋題來偶錄》是一部以詩詞、歌訣、題跋的形式評論書畫的著述。由沈樹鏞據(jù)傳抄本手寫付梓,書刻成后不久,原板即遭兵燹。同治九年(1870)夏,沈氏以初印本貽徐允臨,徐氏補刊入《春暉堂叢書》,并補入其篋中所藏戴鹿床為陳蓮汀所畫《載書訪友圖》,并五言古詩一章,附刻卷末。
《春暉堂叢書》收錄的大部分是詩文集,其中詩集有《煙霞萬古樓詩選》二卷、《仲瞿詩錄》一卷、《秋紅丈室遺詩》一卷、《雙樹生詩草》一卷、《紀半樵詩》一卷,詩文集有《思適齋集》十八卷、《陔南池館遺集》二卷、《儀鄭堂殘稿》二卷、《居易堂殘稿》一卷。
這些詩文集多為書畫家的著述,如《煙霞萬古樓詩選》、《仲瞿詩錄》的作者王曇,又名良士,字仲瞿,工畫,善山水,“生平足跡半天下,借名山大川擴胸次,因善山水,雖不背古法,而奇縱之勢,不可逼視”。[4]而《秋紅丈室遺詩》的作者金禮贏(1772-1807),字云門,號五云,自號昭明閣女史,紹興府山陰人,王曇繼室,工書法,蔣寶齡《墨林今話》稱她“幼嫻翰墨,書法晉唐,兼工隸書”。[5]善繪畫,尤精畫佛,莊嚴妙麗,得者寶之,畫梅亦妙,被公認為是嘉慶、道光間著名的女畫家,有《白描人物冊》、《建安七子圖》、《觀音像》等代表作?!都o半樵詩》的作者紀大復(1762-1831),號半樵,上海人,工書法、篆刻,善山水。隸書遠過金陵鄭簠,曾輯自刻印成《陶冊印余》?!囤肽铣仞^遺集》的作者喬重禧,字鷺洲,上海人,嘉慶間歲貢,工篆刻,輯自刻印成《宜園印稿》?!熬珪ǎ瑥念伻胧?,尤得平原風骨。”“沒后,其字頗為滬人所重,得其寸縑尺素,必付裝池,珍同珙璧?!盵6]
《春暉堂叢書》的特點:
李慈銘說:“叢書刊刻,使古代典籍存者得以不墜,著述未成者薈萃而可傳”。[7]《春暉堂叢書》所收著作多是首刻本?!端歼m齋集》是清代著名的校勘家、版本學家顧廣圻學術(shù)成果的第一次結(jié)集,顧廣圻在??睂W上的思想和成就散見于他所校、所刻之書,以及圍繞校書刻書活動而形成的各種題跋、序言、書信中。道光二十九年,他卒后十四年,其孫顧瑞清輯錄其遺文,由楊文蓀抄錄,后寄給徐渭仁,刻入《春暉堂叢書》。徐渭仁在《思適齋集》跋中云:余求澗翁《思適齋筆記》垂十年,不能得,今春,書賈金仁甫以文存二三百紙來,將排次刻之,適海寧楊蕓翁以全集寄我,快慰殊甚,即用付之手民。
徐渭仁“為人勇于任事,交友有終始”。[8]《陔南池館遺集》、《雙樹生詩草》、《紀半樵詩》、《儀鄭堂殘稿》都由《春暉堂叢書》初刻,其作者皆窮困潦倒,徐渭仁在他們亡后,恐其著述沉淪不章,湮沒不聞,遂掇拾詩文,整理刻印出版,匯為叢書,公諸士林,不致埋沒,其功不可沒。
《陔南池館遺集》的作者喬重禧,“徘徊輦下十余年,不能博一第,久之無聊,念老母春秋高,脫然南歸,憔悴死。死之日,室停九喪”,徐渭仁“為醵金埋之,不半年間鷺洲先人之桮棬及生平著述,只文片紙盡在他人篋笥”,徐渭仁“知之,多方購覓,僅得其叢殘稿十數(shù)冊,顛倒重復,首尾不具,出都以后之作無有也,可勝嘆哉……惜乎其稿不全也”,“此故紙他日恐淹沒無聞,因錄其出塞諸作及雜文數(shù)篇編成兩卷刻之,不足以盡鷺洲也,然亦足以傳矣?!?/p>
《雙樹生詩草》徐渭仁序:篋中有其詩一冊,皆在上海時作,經(jīng)吳穀人、洪北江、孫淵如、王惕甫諸先生涂改,朱墨爛然?!Ш跗湓妰H此也,塵埃野馬,山房之賓客,都化神仙;末坐之孺子,忽焉皓首,俯仰今昔,重可慨矣,因錄出刻之,彼山澤之士,若雙樹生之沉淪而不章者,不知凡幾?安得有陳起之流,集江湖詩,他日或有傳耶?
《紀半樵詩》的作者紀大復,“生平耿介,不事上交,隸書遠過金陵鄭簠,時無漁洋竹垞為之延譽,窮老荒江,人無知者,可惜也。好吟詠,日手一編,然其詩不盡可傳而好之不輟,死之日,以叢殘之稿寄”徐渭仁。后徐渭仁輯其詠老七言律詩十首,編為《紀半樵詩》一卷,刻入《春暉堂叢書》以慰之,且告后之志邑者無失。
《儀鄭堂殘稿》的作者曹堉,因事陷獄,后居楓江,窮餓以死。其族人麗堂于朽爛不可收拾之中,檢得其儀鄭堂詩文殘稿一冊寄給徐渭仁,徐渭仁屬蔣澹懷刪定之,而蔣澹懷又旅死京師,稿亦不存。后曹堉兒子鼎于殘稿中錄其文十二篇、詩七十五首,徐渭仁分為兩卷,刻而傳之。
《春暉堂叢書》的版本
《春暉堂叢書》的版本有三。一為清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元年(1840-1851)上海徐渭仁刻本,收書十種,各書前有徐渭仁序。
一為清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元年(1840-1851)上海徐渭仁刻同治七年至八年(1868-1869)徐大有補刻,同治九年(1870)徐大有增刻印本。前有春暉堂叢書目錄,收書十一種。該本《思適齋集》卷末有同治八年徐大有跋,“皆道光咸豐時先君子手校付梓者也,兵燹后原板幸存,十缺三四,因倩工補刻全之,經(jīng)始于戊辰夏六月蕆事于己巳秋七月,刊既畢,爰識歲月于卷尾”,落款為:同治八年歲在己巳秋八月上海徐大有石甫謹識于寒木春華館。此本增刻了《賜硯齋題來偶錄》一卷,末有同治庚午(九年,1870)徐大有識,“《賜硯齋題畫偶錄》一卷,余友沈均初孝廉手寫付梓,庚午季夏均初以印本見貽,述及此書刻成后即遭兵燹,原板已燬。此印本從故鄉(xiāng)叢殘中檢得,在今日幾同星鳳矣,時余適補刊《春暉堂叢書》殘帙告成,因重寫刻之”。
一為清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元年(1840-1851)上海徐氏刻同治七年至八年(1868-1869)徐允臨補刻,同治九年至十一年(1870-1872)徐允臨增刻印本。
此本收書十二種,前無春暉堂叢書目錄,《思適齋集》卷末同治八年徐大有跋落款為:同治八年歲在己巳秋八月上海徐允臨石甫謹識于寒木春華館?!顿n硯齋題來偶錄》末同治庚午(九年,1870)徐大有識,改為徐允臨識。較第二種,增刻了章六峰《居易堂殘稿》一卷,前有同治十年金秉彝序,同治十一年吳大廷序。
參考文獻:
[1]吳馨修,姚文枏等纂.民國《上海縣續(xù)志》[M].鉛印本.1918(民國七年).
[2]清王韜著,方行,湯志鈞整理.《王韜日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7:72.
[3]清王韜著.《上海灘與上海人瀛壖雜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0.
[4]俞劍華著.《中國繪畫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211.
[5]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shù)論著叢編(3)讀書錄、墨緣小錄、墨林今話、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338
[6]清王韜著.《上海灘與上海人瀛壖雜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7.
[7]清章壽康輯.式訓堂叢書初集[M].刻本.(1877-1880)(清光緒三年至六年).
[8]清王韜著.《上海灘與上海人瀛壖雜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