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大轉折的西柏坡時期,中共中央依托華北人民政府進行了諸多成效顯著的實踐,基礎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從基礎教育的實踐來看,已經體現出向制度化、正規(guī)化發(fā)展的努力,而其中的一些經驗對今天的基礎教育來說也是彌足珍貴的。
[關鍵詞]西柏坡;中國共產黨;基礎教育
一、西柏坡時期基礎教育實踐的歷史背景
(一)中國革命勝利前夜的歷史語境
回顧中國革命充滿著坎坷、波瀾與激情的偉大征程,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之英姿站在救國的時代潮流最前沿,在給民眾以無限希望的同時也引起了中外反動勢力的警惕、鎮(zhèn)壓乃至屠殺,革命環(huán)境長時間是嚴峻且惡劣的。與井岡山時期、延安時期不同的是,西柏坡時期處于革命勝利前夜,近世以來飽受歐風美雨侵襲的國人即將迎來民族獨立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必將以鮮明的中國模式載入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史冊,這也為黨和政府思考不久將來的正規(guī)化、制度化建設創(chuàng)造了可能。西柏坡時期的基礎教育實踐即處于這一轉折年代的歷史語境。
(二)和平年代全國執(zhí)政的緊迫需要
從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歷程來看,包含著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局部執(zhí)政與和平建設時期的全國執(zhí)政兩部分內容。尤其令人深思的是,由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不同階段組成的局部執(zhí)政時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不同革命階段的理想信念、價值訴求與執(zhí)政嘗試。這其中,西柏坡時期處于革命戰(zhàn)爭向和平建設的轉折點,在準和平的環(huán)境中具備了進行新的執(zhí)政嘗試的條件。而這是中共中央尤為看重的。共產黨已經經受了戰(zhàn)爭的洗禮和考驗,是否能夠在國家治理中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這是即將開始的全國執(zhí)政不能回避的重大問題。西柏坡時期的基礎教育實踐,正是為此所進行的重要探索內容。
(三)群眾對文化知識的現實需求
中國革命之成功在于信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獲得了最廣大民眾的支持,但無庸諱言,這一蘊藏著無盡偉力的群體在文化知識的底蘊上卻顯得有些尷尬,曾經的熱播劇《亮劍》中李云龍的“大老粗”形象,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真實景象。但民眾對文化知識又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一則是民間的傳統(tǒng)與風俗。在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思想深入人心,讓孩子讀書識字接受教育的傳統(tǒng)風俗根深蒂固。再則是西柏坡時期華北的準和平環(huán)境,使得不再為生命安全而擔憂的群眾有精力、有空間去學習文化知識,為即將開始的新生活做好準備。
二、西柏坡時期基礎教育實踐的主要內容
(一)注重基礎教育的制度化建設
在黨的基礎教育發(fā)展史上,西柏坡時期之前的各個時期因為嚴峻的生存環(huán)境,文化知識內容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的教育內容,且多是臨時性、應急性的戰(zhàn)時教育模式。西柏坡時期在教育理念、教育標準和教育內容等方面有了鮮明的特點,如制度化的建設。根據中共中央的政策精神,華北人民政府對基礎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設高度重視,不僅出臺了《華北區(qū)小學教育暫行實施辦法》、《規(guī)定中等學校政治課課程標準等項》、頒發(fā)《一九四九年度華北區(qū)中學師范設置計劃教育經費分配預算表及經費支付報銷辦法》等政策性法規(guī),而且就基礎教育工作中的問題及時發(fā)出《對目前中等教育工作中的幾點意見》、《小學教育的情況》等通報及指導性意見,極大地推動了基礎教育工作的發(fā)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華北人民政府規(guī)定“小學校長、教員應由縣政府調動;短期師范校長、教員應由專署調動;中等學校校長、教員應由省人民政府或行署調動;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所轄之校長、教員,應概由市人民政府調動”[1](p7)。師資力量之所以能得到加強,還與時局的發(fā)展有密切聯系。在解放軍陸續(xù)進入江南后,原來由華北區(qū)逃亡到南方各地的中等師范教職員工學生先后成批或分散的返回。如冀魯豫行署曹縣師范中學、海岱中學五分校、六臨中一分校、第五、第三臨中等,總計高中10班、初中44班。再加上原有學生1 972人,其他中學的零星學生等,分別在各省立中學師范及干校考取1 305人,余者一部分考入地方師范及專署之干訓班,收容共教職員80人,其中有20人留中學任理數科學自然教員,其余60人編為一班,以教育研究會名義集中學習。同時,為了使教職員工安心教學,各地還對其待遇進行了具體規(guī)定,基本上能保證最低的工作生活需求,這在支前任務繁重的時期頗為不易。
(三)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西柏坡時期基礎教育的重要特色,這主要體現在政治課的設置上。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的進行,1948年12月6日,華北人民政府發(fā)出了《統(tǒng)一規(guī)定中等學校政治課課程標準的指示》,要求各中等學校一律根據所規(guī)定的科目、進度,參照制定的參考書目進行教學;要遴選教員中思想進步的、有威信的人來擔任課程教師,校長、教導主任均應盡量教一、兩班政治課。通過統(tǒng)一政治課程的教育,使絕大多數學生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改變了單純教條式的講授方法,注意了聯系實際,啟發(fā)誘導,并組織學生適當地參加校外群眾運動、社會服務、社會調查等政治活動,學生不僅僅實踐能力得到鍛煉,而且在思想與行動上更加認同共產黨的領導,使“絕大多數學生明辨了立場觀點,對我們已有了正確認識,更加靠近我們,揭穿了過去敵人的惡意宣傳,使他們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2](p1)。
三、西柏坡時期基礎教育實踐的現實啟示
(一)堅持黨的領導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基礎教育歷史,各項適應時代發(fā)展、有益于國計民生的教育政策方針的制定與執(zhí)行,都離不開黨強有力的領導。可以說,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基礎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保證。西柏坡時期,中共中央對基礎教育的實踐極為重視,多次指示華北人民政府要做好相關工作。黨的領導既體現在全局性政策方針的制定上,也表現在一些具體的教育教學內容上,如在課程安排中設置一定比例的政治課程,即蘊含著要發(fā)揚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意味。今天,基礎教育工作所處的環(huán)境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但在社會思潮跌宕碰撞的環(huán)境中,要實現基礎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我們更應該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
(二)解放與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
西柏坡時期的基礎教育緊緊抓住了時代轉折的大背景,解放與創(chuàng)新了教育理念,突出了正規(guī)化、制度化的特點。如學校教育由原來的短期、即時的培訓轉為長期、固定的正規(guī)學校教育,教學內容也從原來的政治教育為主轉為文化學習為主,教育計劃也確立了開學、考試、升級、考試、畢業(yè)等正規(guī)內容,注意了教師隊伍的建設,等等。這在今天看起來“習以為?!钡膬热?,在當時卻起到了解放與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的巨大作用。而今天,為了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基礎教育同樣需要解放與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以推動新的起點上的科學發(fā)展。如推進城鄉(xiāng)教育的均衡發(fā)展、轉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升教育質量、堅持多樣化發(fā)展推進深化改革等,以開創(chuàng)基礎教育的新格局。
(三)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方式
西柏坡時期,黨的基礎教育工作除了繼續(xù)發(fā)揚以往基礎教育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外,還根據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了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方式,特別是打破了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提倡自學,鼓勵學生廣泛展開討論,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文化知識的學習與社會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從而獲得了更深刻的思想體會,為健康成長迎接新的生活打下了厚實的基礎。今天,科技飛速發(fā)展,人類社會進入了網絡時代,教育教學方式的形式更需要進行不斷的新探索。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結合;如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的結合;如文化知識、思想品德、身體素質的結合等等,這都為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方式探索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華北小學教育會議總結報告[Z].華北政報,1949(9).
[2]對目前中等教育工作中的幾點意見[Z].河北省檔案館,586-1-71-4.
作者簡介:索瑞芳(1978-),女,河北邯鄲人,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六中學教師,主要從事歷史學的教研工作。
基金項目:本文為石家莊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西柏坡時期基礎教育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