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日樂其木格
[摘 要]鄂爾多斯地區(qū)在歷史上一般是指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全部、巴彥淖爾市的后套及寧夏、陜北的一部分地區(qū)。秦漢時稱河南地,明代后又稱河套。16世紀初,蒙古鄂爾多斯部入駐這一地區(qū)并定居下來,人們開始用鄂爾多斯來稱呼這一地區(qū)。本文論述鄂爾多斯蒙古人的由來、在明朝時期蒙古人在鄂爾多斯地區(qū)的政治活動以及政治地位的確立。
[關鍵詞]鄂爾多斯土綿;政治活動;河套
一、鄂爾多斯土綿的形成及發(fā)展
最初的鄂爾多斯蒙古人主要來源于蒙古鄂爾多斯土綿(部落)。在15世紀中葉形成的鄂爾多斯土綿的主體是原成吉思汗宮廷屬民的后代。按蒙古人“幼子守灶”的習慣,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繼承了成吉思汗的四大襖兒都,主管了漠北蒙古發(fā)源地的軍政大權。1292年元始祖忽必烈封其孫噶麻剌為晉王,主管成吉思汗四大襖兒都及蒙古發(fā)源地的軍民。從此便形成了直接統(tǒng)治成吉思汗四大襖兒都屬民的爵位為晉王。1328年,第三代晉王八的麻亦兒間撲去世之后到元滅亡晉王的位子一直空著沒人襲位。1433年,脫脫不花繼承汗位之后封其弟阿噶巴爾濟王為濟濃(晉王)給予主管成吉思汗襖兒都屬民的權利。晉王的爵位以音變成“濟濃”的形式恢復了主管成吉思汗襖兒都的權威。大概這時開始稱守護成吉思汗襖兒都的部落為“鄂爾多斯土綿”。形成了北元時期蒙古本部少數(shù)幾個大部落之一——濟濃管轄的鄂爾多斯土綿。
永樂初,蒙古已明顯分裂為瓦剌(衛(wèi)拉特)、蒙古本部(韃靼)和兀浪海三衛(wèi)等三大部落?!鞍⒏涟蜖枬鷿鷿馀梢\兒都司名叫哈但鐵木兒,永謝布名為納吉鐵木兒的兩個人出使衛(wèi)拉特說‘我別了代宗汗兄和四萬衛(wèi)拉特一起了,哈爾固楚克臺吉不是能獨當先鋒嗎?殺掉薩達克勤、斯沁兩個人吧!”[1]從此記載得知鄂爾多斯土綿從蒙古本部離去,跟了衛(wèi)拉特。后阿噶巴爾濟濟濃、哈爾固楚克臺吉父子被衛(wèi)拉特也先殺害。鄂爾多斯土綿可能被也先所有。但沒過多久也先在衛(wèi)拉特內訌中被殺,鄂爾多斯土綿離了衛(wèi)拉特重歸黃金家族后人阿噶巴爾濟濟濃之孫巴顏蒙克孛羅忽濟濃手中。關于鄂爾多斯土綿怎么重歸孛羅忽濟濃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但能肯定孛羅忽是鄂爾多斯土綿的統(tǒng)領?!啊瓘摹睹鲬椬趯嶄洝返倪@些零散的記錄看,能得出鄂爾多斯猛克是孛羅忽濟濃的屬民,孛羅忽濟農是鄂爾多斯的統(tǒng)領的結論。”[2]
二、蒙古部落始入河套
明朝人稱鄂爾多斯黃河三面環(huán)繞的原元代安西王封地察罕腦兒北部故地叫河套。明初,河套地區(qū)屬明朝設置“九邊”之一榆林管轄區(qū)。在明初百余年間河套地區(qū)人煙稀少,蕭條荒漠“阻河為守,延綏亦無事”。[3]明朝逐漸放松了對這一地區(qū)的守衛(wèi),只是以河為防,一些軍事?lián)c逐步費馳或內徒。蒙古地區(qū)諸雄并列相互爭地霸業(yè),頻繁的戰(zhàn)爭動亂使一些部落進入河套,新地另立業(yè)。
從15世紀60年代開始,蒙古本部諸勢力先后入居河套?!疤祉樍辏?462)春正月,蒙古毛里孩、阿羅出、孛羅忽三部始入河套?!跗?,這三部由黃河北入居套內,多是冬季踏冰過河。三部之間‘以爭水草不相下,不能深入為寇。”[4]這是鄂爾多斯部初入明朝境內的河套地區(qū)。這些部雖然在套屯牧,而不敢久駐。成化五年(1469)冬,毛里海部與伯加思蘭、孛羅忽、滿都魯諸部相續(xù)入居河套,人馬眾多,屯牧其中,對明朝西北邊疆造成嚴重威脅。明廷派人搜剿河套。明將王越乘紅鹽池不備之隙,進行偷襲“擒斬三百五十,獲駝馬器械無算,焚其廬帳而還”。[5]滿都魯?shù)炔客撕犹妆比?。在河套地區(qū)明軍面對蒙古諸部的進入是“欲戰(zhàn)不成欲罷不能”。駐守明軍軍費巨數(shù)的情況下,紅鹽池之戰(zhàn)后明朝采取諸墻建堡,以御蒙古的措施。結果,把寧夏延綏以北的河套地區(qū)讓出南徒,任蒙古部入居河套。
三、蒙古人在鄂爾多斯地區(qū)政權的確立
從河套退出的諸蒙古本部攻破兀浪海三衛(wèi)稱帝立政。滿都魯稱可汗,伯加思蘭稱太師,孛羅忽被封為濟濃。但內部矛盾很快激發(fā),滿都魯汗與伯加思蘭合謀殺害孛羅忽濟濃,伯加斯蘭又被祖弟亦思馬因所殺。鄂爾多斯部隨屬滿都魯汗。1479年,滿都魯汗逝世,無子,孛羅忽濟濃7歲的兒子把禿猛克繼承汗位,史稱達延汗??纱藭r的鄂爾多斯部進入了另姓封建主滿都賚阿固勒忽手中。從弘治六年(1493)開始,達延汗多次活動于套西的寧夏等地,出沒河套。弘治十三年(1500)冬,土默特部(也稱滿官真部)領主火篩入居河套,后被達延汗擊殺。達延汗對右翼三部進行了征戰(zhàn),盡收其三萬之眾,殺鄂爾多斯之滿都來阿固勒呼。達延汗擊敗滿都來阿固勒忽后,將鄂爾多斯部盡收為自己的部眾。
1510年,達延汗控制了蒙古本部的各部,重新劃分了六個土綿。達延汗設帳于左翼的察哈爾土綿境內,任命他的三子巴爾斯博羅特為鄂爾多斯部首領兼統(tǒng)領右翼三土綿的濟濃。右翼三土綿之一的鄂爾多斯土綿駐河套地區(qū)。從此以后,鄂爾多斯土綿沒有離開過河套地區(qū),以“襖兒都司蒙古”的名字出現(xiàn)在文獻中。人們也習慣稱這一地區(qū)的河套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蒙古族和鄂爾多斯版圖基本穩(wěn)定下來,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
結論
從15世紀60年代開始,蒙古人的一支——鄂爾多斯土綿來到河套地區(qū)駐牧。通過多次的政治活動建立長久的政治統(tǒng)治,歷經(jīng)北元、清朝五百余年的政壇風云變幻,形成了近代史上的鄂爾多斯版圖和民族狀況。鄂爾多斯蒙古人民用智慧和勞動創(chuàng)造了鄂爾多斯的輝煌史,而如今用新的方式續(xù)寫著自己的歷史。
參考文獻:
[1]喬吉校注.黃金史[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2]寶音德力格爾.15——16世紀的鄂爾多斯土綿歷史上的有些問題[J].內蒙古大學學報(蒙文版),1998(1).
[3][4][5]陳育寧.明代蒙古之入居河套[M],北方民族史論叢[M],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