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隧道般的故事,形散神不散,像是串起歷史珍珠的紅線,讓讀者隨著記憶穿越酸甜苦辣、追憶似水年華。
書 名:《中國生活記憶—建國65周年民生往事》
出 版 社: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編 著:陳煜
有過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65年,一個10多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如大河奔騰,而百姓生活則如涓涓細流。
伴隨著時代巨變帶來的種種生活記憶,讓每個人回顧時都恍若隔世,感慨歲月變遷、白駒過隙……
《中國生活記憶—建國65周年民生往事》用民生往事,見證了新中國成立65年歷史,也打開了老百姓記憶和想象的閘門。
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的小小糧票,幾乎陪伴了所有中國人。到上世紀6 0年代物質(zhì)匱乏,沒有票證已寸步難行,1960年,蔬菜被正式劃為“國家二類商品”,對居民實行憑票限量供應(yīng),凡是在京有正式戶口的,每人每天供應(yīng)鮮菜2兩,但品種不限,蘿卜、土豆、白菜等任擇其一,以土豆居多。另外還發(fā)放有少量的“蔥票”,持票可購買到少許蔥、姜、蒜等,主要由“居委會”安排。蔥、姜、蒜都要憑票供應(yīng),你能想象嗎?
還有,1966年,國家有關(guān)部門曾出臺規(guī)定:口紅這類高級化妝品,不要在國內(nèi)銷售。1982年,有人提出要想辦法發(fā)展小轎車,被反駁小轎車為資產(chǎn)階級產(chǎn)物。官司打到鄧小平那里,鄧小平批示:“轎車可以合資”。很難想象吧?然而,中國社會就是以這樣一種不可逆轉(zhuǎn)的姿態(tài),在一個個生活片段中演繹著一段段傳奇:任何艱辛和困難都擋不住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
《中國生活記憶》選取的,就是這些能夠觸動人們記憶深處的小角度、小事件。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折射出國家和社會的變遷。
以衣服為例。上世紀50年代,女特務(wù)王曼麗穿的是“列寧裝”,年輕姑娘愛上工裝褲,最流行的當屬“布拉吉”(連衣裙);60年代全民青睞軍用服裝,“狂不狂,看米黃”;70年代“的確良”大出風頭,穿喇叭褲的青年被警察追著當流氓抓;80年代比基尼、牛仔褲讓人眼花繚亂;90年代“一步裙”;本世紀姑娘“肚兜”上街了……衣服記載著社會的寬容和進步。
衣如此,食、住、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物質(zhì)生活進步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緊跟而上。
1980年,“感情破裂”作為法定離婚理由寫入新的《婚姻法》。這是新中國的第二部《婚姻法》,它將離婚自由的權(quán)力以法律形式明確肯定下來。從此,“感情不和”成了人們提出離婚時最常用的理由,而恩格斯“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也成了被引用最多的“偉人語錄”。
《中國生活記憶》的編著者,嫻熟地選擇以小見大的生活細節(jié),折射著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以小故事帶出大歷史舉重若輕、簡潔幽默的文風,引人入勝,將讀者帶入65年的時空隧道。
即使是記錄生活的艱辛和苦難(比如上世紀60年代的困難時期),作者也能聚墨于困難歲月中本真的人。比如,“做蜂窩煤的機器,是一個長1米左右的手提鐵架子,下面焊著一個蜂窩煤模子,將煤炭裝進模子,用腳將模子上面的蓋子往下踏緊,然后一個成型的蜂窩煤就會從模子下掉出來落在地上。當一排排、一行行蜂窩煤站成一個方陣,一家人咧嘴笑了。此時,惟愿老天保佑,兩三天別下雨,把蜂窩煤晾曬得干干的”。
這些生活的記錄,擊中了人們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人感懷潸然,體現(xiàn)了“時光總是把苦難漸漸釀出甘甜,總是越來越顯示出記憶的價值?!保n少功曾說)因為那些歲月、那些故事可能微不足道,但于很多人來說,卻是生活的全部,刻骨銘心、魂牽夢繞。
“我們同渡滄海,看著時代不再?!庇洃浭且环N情懷,生活還要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