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中國對外交流的活動日益頻繁,各種翻譯活動和翻譯實踐也異常活躍,但指導這些翻譯活動和實踐的多是西方翻譯理論,中國并沒有真正形成一種有效的、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體系來指導字母文字和拼音文字兩張語言轉換的翻譯。本文認為翻譯應結合國情解決翻譯理論的根本問題,建立完整的、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體系。
關鍵詞:翻譯史 翻譯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1(a)-0218-02
中國對外交流的活動日益頻繁,西方的翻譯理論思想被介紹進中國。面對新的理論,翻譯界掀起了激烈討論:當代中國翻譯理論的建設應該如何進行?有人認為翻譯應立足于本民族的語言和包括文化、藝術、哲學、美學等在內的文化現(xiàn)實(張柏然、姜秋霞,1997)。如果脫離語言文化研究的確定性,那么其理論研究也就失去了對策性,因而提出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的主張。有學者認為“科學是不分國界的,不分民族的”(潭載喜,1988),翻譯作為人類的一項普遍性的文化交流活動,存在著許多共性的東西,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口號,有可能使我們的譯學研究陷入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泥潭。
1 我國的翻譯歷史及其理論的發(fā)展
我國翻譯的歷史到底有多久?無論是從歷史的長短來看,還是從翻譯作品的數(shù)量來看,以及從翻譯所產生的影響來看,中國都是世界之最。
早在遠古時期,我國就有了傳譯之事。我國用文字記載的翻譯,始于佛經翻譯。我國的第一篇談翻譯的文字是三國時支謙寫的《句法經序》,其提出“因循本旨”,“實宜徑達”,等一系列的觀點說明我國最初的翻譯思想已達到相當高的認識水平?!傲媸恰_而‘雅了”,當時“譯界第一流宗匠”鳩摩羅什曾論及翻譯文體,“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穢也!”實際上也是指責直譯之失。“唐則以‘信為主”,古代的大翻譯家玄奘就主張“五種不翻”,“不翻”就是用音譯,音譯就是不翻的翻法。談到近代翻譯理論,影響最大的,當推嚴復的信達雅。嚴復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介紹西方學術的啟蒙思想家。他為《天演論》寫的《譯例言》的始句便是“譯事三難信達雅”,創(chuàng)造了一條影響深遠的翻譯標準。他的這條標準客觀上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一方面,集漢唐經論說之大成,另一方面,開近代翻譯學說之先河。
2 西方翻譯理論的引入
中國翻譯理論發(fā)展的同時,西方的一些翻譯理論也被不斷介紹進中國。我國早在20年代就介紹過英國泰特勒《論翻譯的原則》一書。50年代西方剛剛出現(xiàn)傳神說和等值理論,中國就進行了介紹。7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西方的翻譯理論以更快的速度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翻譯理論的發(fā)展也產生著更大、更深遠的影響。
近幾十年,西方翻譯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即隨著語言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展,翻譯學在大量借鑒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也向縱深發(fā)展?,F(xiàn)代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給西方翻譯研究注入了活力。幾乎所有重要的語言學理論均不同程度地被運用在翻譯研究中。較早從語言學角度研究翻譯的是布拉格學派語言學家雅柯布遜,1959年,他在《論翻譯的語言問題》的論文中第一次區(qū)分了語內翻譯、語際翻譯和符際翻譯,對等值翻譯作全面論述的是英國卡特福德。第一個明確倡導完全從語用學角度研究翻譯問題的是美國的奈達,他提出了“等效”翻譯的理論:譯文在譯語讀者中產生的效果應等同于原文在原文讀者中產生的效果。奈達的翻譯理論對中國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尤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目的論翻譯理論在中國盛行,目的論框架中,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眾,每一種翻譯都指向一定的受眾,因此翻譯是在“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受眾而生產的語篇”。
3 完善自我翻譯理論體系
我國翻譯的歷史雖然悠久,成績斐然,但翻譯理論的研究仍十分薄弱。西方翻譯理論大量借助于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而我國翻譯理論雖有發(fā)展,仍十分緩慢,與西方譯學相比,幾大不足:(1)理論意識不強,許多發(fā)表見解的人本身是翻譯家,而不是職業(yè)的翻譯理論家,他們的譯論是議論式的,而不是理論式的,談論的是翻譯情況而不是對翻譯理論的設定,感性經驗多余理論思辯,結果沒有形成有效的理論體系。(2)基本范疇缺乏,傳統(tǒng)譯學多數(shù)借用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文藝學的術語,理論難以深入和展開,結果無法形成不同的譯論流派,只限于個人意見的交流。(3)學術基礎薄弱,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科學不發(fā)達,演繹理論不發(fā)達,缺乏西學的治學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科學的創(chuàng)新精神(王宏印,2002)。
在中國,翻譯被更多地認為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中國佛經翻譯家提出的“案本求信”和“依實出華”說,十九世紀末嚴復提出的“信達雅”說都可視為藝術論譯論。林語堂在1933年《論翻譯》中最早明確提出“翻譯是一種藝術”。他主張譯者應具備“個人相當之藝才”—— 即主觀創(chuàng)造力和對于該藝術相當之訓練。他反對的是規(guī)矩準繩約束譯者和靠文法作文??赡苷怯捎谶@些觀點的影響,中國的翻譯理論一直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或者說沒有成為一門科學。
雖然中國翻譯理論的發(fā)展還很落后,它的發(fā)展需要大力借助于西方翻譯理論,但并非意味著我們要全套照辦西方的翻譯理論。而且確有一些西方的翻譯理論號稱具有普遍性的適用性,可以指導一切的翻譯實踐。他們之所以這樣認為,與他們發(fā)達的科學文化以及學術上的壟斷地位分不開。在他們看來,他們的文化相對于其他文化來說更“自然”,更“進步”,他們的準則就是人類通行的準則。國內也有一些學者頗認同這些觀點。其實只要從哲學的角度看,就可知道這一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因為沒有一個理論可以指導所有的實踐,普遍性中總存在特殊性,適合西方的翻譯理論,未必就完全適合中國,因為中國有自己的國情,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自己獨有的翻譯理論特色。比如西方翻譯學家提出的“等值”“等效”理論,就未必適合中國。因為西方都是拼音文字,在西語之間實現(xiàn)“等值”翻譯容易做到,而要在漢語和西語之間做到“等值”就未必那么容易了。
4 結語
我們應該承認,中國的翻譯理論還很落后,西方的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卻極為迅猛,他們借助大量相關學科的理論,向著科學化和系統(tǒng)化的方向發(fā)展,他們的理論成果對我們也極具有應用價值,我們必須大力引進和發(fā)展,成為對中國的理論研究的有益補充,使之更符合中國國情。所以,中國未來的翻譯理論發(fā)展應該是在保持原有的風格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鑒西方的翻譯理論,形成自己的體系。這不止是一種想法,也是一種趨勢。
參考文獻
[1] Edwin Gentzler.當代翻譯理論(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 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 王宏印,劉士聰.中國傳統(tǒng)譯論經典的現(xiàn)代詮釋[J].中國翻譯,2002(2).
[4] 潭載喜.翻譯學必須重視中西譯論比較研究[J].中國翻譯,1998(2).
[5] 謝華.中西翻譯理論研究方向評述[J].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