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蘭++宋雨婷++趙彩麗++佘微微
摘 要:該文闡述了王玉蓉教授“三元一線”教學法的內容,將此教學法理念運用于方劑學課堂教學;以“解表劑”、“治風劑”課堂教學為例,為提升方劑學課堂教學質量做出初步探索。筆者認為上課伊始能調動學生情感思維,形成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情志制高點。
關鍵詞:方劑學 教學實踐 三元一線 麻黃湯 桂枝湯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a)-0161-01
方劑學是研究和闡明方劑的治方原理、藥物配伍及臨床運用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既是中醫(yī)基礎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亦是聯系中醫(yī)基礎與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梁,提高方劑學的教學質量對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中藥學人才至關重要。嘗試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做好教學鏈,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從專業(yè)角度開啟學生的心智是課程教學中面臨的課題之一。筆者所在學校在方劑教學中已開始示范實踐運用王玉蓉[1]教授提出的“三元一線”教學法,在此與同行探討交流。
三元指“學導—互動”+“情境—印象”+“探究—答辯”的復合三元體;“一線”指教學目標、教學評估、教學過程全過程。
1 學導—互動教學法
學導—互動教學法[2-3]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漸進的教學方法,其特點是: (1)將講授為主改為自學—討論—答疑為主;(2)將“填鴨式”教學方式改為漸進推導式;(3)將教師為中心改為學生為主體。強調既發(fā)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同時也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在從理性到感性的過程規(guī)律,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答疑等環(huán)節(jié)掌握知識,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教師在講授總論時采取啟發(fā)式、綱要式講課方式,講授各論時采用學導—互動教學法。以解表劑中麻黃湯和桂枝湯為例,先布置思考題,從質疑到答疑,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具體步驟如下。
1.1 結合實踐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例,總結一年四季患感冒頭痛的病癥,將各種感冒癥狀、患病時間、病愈時間等方面進行對比,分出同類項。通過分析比較找出異同點,即感冒具體八大證是表證具體癥狀:頭痛,惡寒發(fā)熱,無汗或有汗,咳嗽,打噴嚏,流清涕或黃涕,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1.2 比較
請學生比較不同時間感冒癥狀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例如:無汗或有汗,流清涕或黃涕,脈浮緊或浮緩,均為表證所有,但前者風寒表實證,后者為風寒表虛證;選擇治療方法相同汗而發(fā)之;但兩者在選方、選藥方面有異同點。風寒表實證,立法組方宜發(fā)汗散寒,暢達營衛(wèi),宣通肺氣,選方麻黃湯;風寒表虛證立法組方宜解肌祛風,助衛(wèi)益營,調和營衛(wèi),兼和肺胃,選方桂枝湯。
1.3 歸納
先讓學生對照講義,對主治、組成、功效和組方原理進行兩兩對照,最后教師進行歸納。
1.4 答疑
學生按教師提供的討論提綱進行提問;教師進行答疑和輔導。筆者認為,要運用好此教學法,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精通講義、相關專業(yè)知識和熟悉臨床實踐運用的名醫(yī)類案,具體分析講解病因、病機、病癥及其方解釋義[4-5]。根據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學生通過自學獲取新的知識,同時也要隨時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尤其在總結答疑階段,要對相關知識進行高度概括,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應用于臨床。最后還要鼓勵學生用于創(chuàng)新,開拓新思維,特別是內向的學生,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師生真正做到互動,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彼此交流。
2 情境—印象教學法
情境—印象教學法,源于情景教學法(SituationalLanguage Teaching)。指在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等多種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必要的情境,即將知識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讓學生主觀能動地獲取。在方劑學教學中通過學生中感冒過或正在感冒同學的具體描述,將學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中,使學生獲得與實體相似的形象,給學生以真實感,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方劑各論治風劑時,可以放映臨床中風患者的錄像具體片段,結合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創(chuàng)造較完備的情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3 探究—答辯教學法
主要指在實習、專題環(huán)節(jié)中應用的教學法。針對目前中藥系學生缺乏臨床實習機會,以方劑教學解表劑為例,提出思考題:什么體質的人容易發(fā)生感冒?什么季節(jié)感冒患者居多?解表劑具體分類及依據?和具體的風寒表實感冒及風寒表虛感冒的病案進行具體案例分析,啟發(fā)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更細致深入的體會辨證論治的廣博內涵,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運用能力。
4 結語
一方面,現代教育理念的發(fā)展對中醫(yī)藥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F代教師,不僅需“道術并重”,還當有“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不斷探索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本學科的精髓。另一方面,從當前獨立學院學生現狀和特點出發(fā),改變一貫采用的“學院派教學”和“填鴨式”滿堂灌的“唯書”、“唯上”教學方法,有利于讓學生通過自己多動腦來獲得概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筆者所在學校嘗試將“三元一線”教學法的理念貫穿于方劑學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估的一線過程中,不僅可以更好的提高方劑學教學質量,而且也會逐漸形成具有一定創(chuàng)意和特色的方劑學教學亮點。在整個教改應用過程中,學生反映良好,通過自主學習,能夠將方劑學知識融會貫通,為學生未來自我提升方劑學相關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玉蓉.“三元一線”教學法理念的提出及在中藥藥劑學教學中的實踐[J].中醫(yī)教育,2006(3):54-55.
[2] 林潔,許愛英.互動式教學在方劑學課程中開展的實踐與體會[J].河北中醫(yī),2013(8):1277-1278.
[3] 李洪娟,趙亞麗,羅祥云,等.互動式與傳統(tǒng)式教學在中醫(yī)診斷學教學中的比較[J].中醫(yī)教育,2005,24(1):45-47.
[4] 楊周贇.病案分析法在方劑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4):100.
[5] 畢珺輝,柴劍波,馬育軒.“病案分析法”在方劑學教學中的實踐及運用[J].華章,2012(9):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