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巧梅
摘要:本文通過對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選曲《一首桃花》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以及演唱分析,從唱詞內容、曲式、旋律、藝術風格等方面對作品進行分析與梳理,從而展示《一首桃花》深厚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一首桃花》 作品分析 演唱分析
一、歌曲《一首桃花》創(chuàng)作背景
歌劇《再別康橋》取材、改編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陳蔚編劇,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周雪石作曲,這是國內劇第一部而且是唯一一部公演了的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上演,在繼承傳統(tǒng)和借鑒外國歌劇的成功經(jīng)驗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歌劇的一種新形勢,同時也成為我國現(xiàn)階段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歌劇以林徽因為線索,描述的是在那段歲月里知識分子之間的愛情與友情的故事。
歌曲《一首桃花》是最有特色的一首女高音作品,是圍繞林徽因而展開的,該曲創(chuàng)作于林徽因在北京香山養(yǎng)病時,與徐志摩重逢時所創(chuàng)作的。再見故人,心中泛起無限的回憶,故而寫下了這首美麗的詩詞《一首桃花》。
二、《一首桃花》作品分析
(一)曲式分析
歌曲《一首桃花》是一首女高音演唱作品,屬于兩段體,分為A、B兩段。它是宣敘調與詠嘆調的結合,且A段屬于宣敘調,B段屬于詠嘆調。A段描述的是桃花靜態(tài)的安寧與美麗,B段則是對桃花動態(tài)美的表達。歌曲為g小大調,整體速度為行板(Addante)。
A樂段(13-25)。由四個樂句組成(5+2+2+3+3)。A段使用的拍子是四四拍子,為g小調。A段結束時連接到B段中間有一小段的間奏,這是為轉調做準備的。連續(xù)的八度一音響將音樂推向高潮。
B段(27-35),轉為降B大調,使用的拍子是四三拍與四四拍的結合與交替。這是歌曲的副歌部分,這時候速度加快,前后緊接,剛進入歌曲B段部分(詠嘆調)時候,使用的漸強的記號(piu mosso),和前面的宣敘調部分在速度和力度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快到結束部分的時候,“一瞥一瞥”又弱下來,且轉回了g小調。
(二)旋律特點
歌曲《一首桃花》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不但沒有采用中國慣用的民歌小調作為音樂背景,也沒有采用西洋歌劇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曲調。而是采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趙元任等作曲家的藝術歌曲營養(yǎng),然后通過不斷的創(chuàng)新、改造寫出的一條特殊的旋律。
周雪石先生筆下的旋律簡單,歌曲《一首桃花》歌詞從詩歌入手,讓詩歌與旋律相結合。歌曲第一部分是宣敘調,節(jié)奏型簡單,附點下行連續(xù)使用,以及連線部分較多,聽起來讓人倍感親切。伴奏織體也比較簡單,多采用和弦手法突出音樂的微小變化。第二部分是詠嘆調,也是全曲的高潮。這是調式調性開始發(fā)生了改變,有g小調轉到了關系大小調降B調。這時候旋律色彩十分鮮明,旋律自然而又流暢,這是一種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釋放。這時候節(jié)奏型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由四三拍子和四四拍子的交替出現(xiàn)。最后旋律調式調性又回到了g小調首尾相呼應。
(三)藝術風格
歌曲《一首桃花》全曲由鋼琴與小提琴合作完成。作者以自然景物為線索,展現(xiàn)瞬間的主觀感受。且采用新穎獨特的演奏手法和技巧手段,去表達更好的效果,具有印象派風格。
歌劇《一首桃花》又具有民族性質。任何一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一個時代的背景與社會文化的烘托。這首歌曲創(chuàng)作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它講述的是林徽因,徐志摩以及梁思成,金岳霖這些知識分子之間的故事,有愛情,有事業(yè),有民族情懷,有愛國精神?!兑皇滋一ā芬粤只找虻墓适聻橹骶€所創(chuàng)作,引用了近代民族音樂的曲風。
三、《一首桃花》演唱分析
(一)宣敘部分
這首歌曲描述的事二三十年代的知識女性形象,在演唱中國民歌的時候,不能像唱意大利歌曲那樣去咬字,一定要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因此要采用“說”的形式去表達它?!罢f”出歌曲的情感,“說”出歌曲的內涵。
A段部分:“桃花、桃花,”第一個“桃”字在小字二組的“d”上。這個時候需要高位置“掛住”,咬字不能太硬,聲音不能猛的炸出來,而是要深情的進入,再做個由強及弱,將氣息要拉住。連貫到后面,“那一樹的嫣紅,”情緒保持,“像是春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前面有一個八分休止,在演唱時候要保持聲斷氣不斷,像是一種延伸。
“朵朵露凝的嬌艷,”這一句是弱起,所以不能唱的太生硬,像說話一樣即可。這個“朵”字從小字一組“a”的到小字二組“a”是一個八度的大跳,因此在歌唱的時候要開闊有度,將氣息拉緊,嘴巴不要大幅度的亂動,打開嘴巴唱,但是不能失去那種內斂與婉約?!笆且恍┝岘嚨淖盅邸钡接幸鉄o意間的“生姿顧盼?!边@句話一定要順著前面的歌唱將氣息慢慢地、輕輕的緩下來,樂句之間保持連貫,均勻,柔和的音色,但要保證氣息的流動性。“含著笑,在有意無意間,生姿顧盼”。這一句戶,讓人聽了多么的憔悴,多么的無奈,有時多么的理智。但是“含著笑”要與前面的連貫起來,不能換氣,到后面的空拍才換。這樣容易將桃花的美融入到感情之中。
(二)詠嘆部分
B段部分:“看!那一顫動在微風里”到“在三月的薄唇邊?!边@是曲中的高潮部分,從中也表達了女主角的那種難得理智,詩中用的是女字旁的“她”,這是對自己的寫照,對自己內心的獨白,很明顯,坦白而又不做作,含蓄而又真誠。這一句話一定要“嘆著唱!”因為這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唱到這兒的時候很容易將氣息提起來,所以一定要嘆下來,唱“看”的時候要做一個漸強,慢慢的將內心的那種熱烈的感情釋放出來。畢竟這是曲中高潮,所以要做到直抒胸臆?!耙黄?、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跡?!背竭@兒的時候要將速度慢,情緒要深沉下來。這時候需要極強的控制,底氣要足,還不能太流露。因為他要表達林徽因的那種理性,欲言又止。所以在演唱的時候不僅要保持高位置,氣息一點點控制流出。將眼光看向遠方,將好像那幅畫就在眼前,消失的越來越遠。接下來是高潮的反復,感情越來越激昂,但是一定要把握好林徽因的感情基調,唱出林徽因的內心世界,唱出“女神”的委婉、含蓄?!?/p>
參考文獻:
[1]陳學勇.連燈微光里的夢——林徽因的一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2]吳正毅.委婉的氣韻 獨立的靈魂——試論林徽因詩歌中的女性意識[J].宜賓學院學報,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