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歌+鄧群剛
[摘 要]水土保持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事業(yè)。新中國成立后,擔任政府總理的周恩來鑒于中國當時嚴重存在的水土流失狀況,先后發(fā)表了一系列治理水土流失、加強水土保持的論述,并多次身臨其境指導水土保持工作。這些論述透析成因,闡明了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和具體實施途徑,理論性、針對性強,形成了獨特的水土保持思想,對新中國的水土保持事業(yè)起到了重要導向作用。
[關鍵詞]周恩來;新中國;水土保持思想;初探
由于我國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歷史上長期人為活動的破壞,至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高度重視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問題,并且在具體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水土保持思想。系統總結周恩來的水土保持思想,對于推動當前我國的水土保持事業(yè)和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在黃河流域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已刻不容緩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萬里巨川,源遠流長,歷史悠久。黃河流域地域遼闊,涵蓋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等九個省區(qū),對于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黃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脆弱,林木稀少、干旱缺水、土地貧瘠、風沙肆虐,水土流失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貧困人口居多。尤其是面積47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最脆弱的地區(qū)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長期治理,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力度還不夠,進展速度較慢,水土流失狀況依然不容樂觀。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阻礙了黃土高原地區(qū)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也加劇了黃河下游河道淤積,加重了洪水威脅。[1]85
黃河流域嚴重的水土流失狀況一直牽動著人民總理周恩來的心。如何盡快地治理黃河、改造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貌,給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周恩來進行了長期調研和縝密思考,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中心工作是水土保持。”[2]130并將其作為根治黃河的主要措施。
1952年12月19日,周恩來簽發(fā)了《政務院關于發(fā)動群眾繼續(xù)開展防旱、抗旱運動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該指示指出:“由于各河治本和山區(qū)生產的需要,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已刻不容緩”。[2]100-101并強調“除去已經開始進行水土保持的地區(qū)仍繼續(xù)進行外,應以黃河的支流,無定河、延水及涇、渭、洛諸河流域為全國的重點,其他地區(qū)亦要選擇重點進行試辦,以創(chuàng)造經驗,逐步推廣。”[2]1001958年4月24日,周恩來視察三門峽水庫工地,并在工地召開現場會議,在談到防洪問題時,他說:“不能鼓勵地靠修水庫來解決防洪問題,必須聯系、配合各方面的工作,特別是首先要以水土保持為基礎?!盵2]130并強調對水土流失的防治,要通過多種途徑,采取綜合措施,為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服務。這些重要指示,為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周恩來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關注下,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水土流失狀況得到了有效預防和治理,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對于新中國的水土保持事業(yè)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二、植樹造林、保護植被是水土保持的“開路先鋒”
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周恩來認為主要的和直接的原因是濫伐樹木、破壞植被,而森林植被的破壞又同古老文化有一定的聯系。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文化最古老,森林植被破壞的也就最厲害。[3]103
據資料顯示,黃河流域早在10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生息活動,是我國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陜西、甘肅等西北地區(qū),曾經是植被良好的繁榮富庶之地,自然環(huán)境比較良好。然而,自盛唐以后,西部地區(qū)尤其是黃河流域的自然環(huán)境漸趨惡化,森林、草原地區(qū)縮小,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由于水資源短缺,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荒漠化、沙化年復一年的加劇,并不斷向東推進。其成因主要是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對植被的破壞和氣候的變遷。 [4]180對此,周恩來說:“我們的祖先過多砍伐了許多山上的樹木,致使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并指出:“黃土高原是我們祖宗的搖籃地,是民族文化的發(fā)源地,但是這個地方的森林破壞了。我們不僅要恢復森林面貌,而且還要發(fā)展得更好?!盵5]447
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遏制石化、荒漠化現象。周恩來認為,必須以水土保持為基礎,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保護植被。1952年12月,周恩來指出:“水土保持是一種長期的改造自然的工作,應在山區(qū)丘陵和高原地帶有計劃地封山、造林、種草和禁開陡坡,以涵養(yǎng)水源和鞏固表土。”[2]480 1957年7月,在周恩來的決策指導下,國務院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暫行綱要》,綱要規(guī)定了25度以上的陡坡,一般應該禁止開荒,以及封山育林、封坡育草、保護野生植物、坡耕地退耕等一系列水土保持政策和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的一些具體方法。[2]1251958年4月,周恩來在三門峽現場會再次強調,要保持綠化、種樹育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3]102
周恩來高度重視植樹造林工作,并將其作為發(fā)展林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總體布局中來。1962年,周恩來在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應該注意保護森林,努力植樹造林?!盵5]3771966年2月,周恩來在接見出席全國林業(yè)工作會議的各省、區(qū)林業(yè)廳(局)負責人的談話時,再次指出:“植樹造林是百年大計。工業(yè)犯了錯誤,一二年就可能轉過來,林業(yè)和水利上犯了錯誤,多少年也翻不起身來。我最擔心的,一個是治水知錯了,一個是林子砍多了。治水治錯了,樹看多了,下一代人要說你?!盵5]446周恩來真切而又樸實的話語,觸動著在場每一個黨員干部的內心。
在周恩來的指導實踐下,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植樹造林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極大地扭轉了水土流失、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現象,為新中國水土保持事業(yè)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群眾路線是水土保持的科學方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水土流失狀況十分嚴重,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頻仍,人民群眾保飽受水土流失之苦。如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成為擺在新中國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周恩來看來,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1958年4月24日,他在三門峽水庫工地時深刻地指出:“對水土流失的防治,要通過多種途徑,采取綜合措施,要為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服務?!?[2]21963年4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水土保持工作的決定》,決定中提到:“治理水土流失,必須與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相結合,從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著手,來開展水土保持工作?!?[2]4851972年12月,已年過七旬的周恩來在聽取陜、甘、寧、晉4?。▍^(qū))負責人關于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匯報時,深切地指出:“解放這么多年了,群眾生活還這樣困難,要加強對災區(qū)的支援,盡快恢復水土流失的治理規(guī)模?!盵2]184
為了群眾,同時還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fā)動群眾。周恩來認為:“水土保持工作是群眾性、長期性和綜合性的工作,必須結合生產和實際需要,發(fā)動群眾組織起來長期進行……”[2]480“所有一切興修和整修的工程,及管理養(yǎng)護的辦法,都必須依靠群眾,通過群眾,使群眾自愿行動起來?!瓘V大人民群眾互助合作運動的日益高漲,更是順利完成水土保持工作的可靠保證?!?[2]4811958年4月,周恩來在談到治理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問題時指出:“治黃的方針是:全面規(guī)劃,各方配合,依靠群眾,改變面貌?!盵2]130再次強調開展水土保持工作要依靠群眾。1963年春,在《國務院關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水土保持工作的決定》中再次指出:“治理水土流失,必須依靠群眾,依靠生產隊,以群眾集體的力量為主,國家支援為輔。”[2]485
新中國成立后,在周恩來的高度關注和直接領導下,我國北方干旱地區(qū),特別是黃土高原等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迅速掀起了群眾性的水土保持運動,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新中國水土保持事業(yè)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觀是周恩來水土保持思想的主要特點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觀的核心內容之一。作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周恩來自覺將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觀運用到新中國水土保持工作中,并貫穿始終。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一直存在著生產力相對落后、人口眾多與環(huán)境壓力、生態(tài)系統脆弱之間的矛盾。1950年代后期開始,為盡快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了急于求成、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現象。在“趕超英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目標鼓舞下,人們激情高漲地開展生產實踐。為了增加糧食產量,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破壞草原,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6]155周恩來對此十分擔憂,并指出:“森林植被的破壞,不僅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且也是沙漠化的根源?!?[3]103 1961年4月,當得知云南西雙版納許多地方因過度開墾、毀林,而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時,周恩來一再囑咐當地負責人:“要研究解決好合理開墾、保護森林、保持水土的問題,可不要做歷史罪人?!盵3]171-172
如何解決農業(yè)生產與生態(tài)保護協調發(fā)展,周恩來進行了深入研究思考。1952年1月,他在《加強老根據地的工作》中指出:“從長期和全局打算,山地應不在開荒,但凡能修成梯田的坡地,并集中力量提高現有耕地的單位面積產量。在有條件的地區(qū),修塘、筑壩、開渠、打井、擴大灌溉面積;治河、防洪、閘水溝、修水庫,做好水土保持?!?[5]77強調水土保持工作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1960年,在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周恩來再次提出:“按照因地制宜、實行多種經營方針,發(fā)展山區(qū)的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和各種土特產的生產。在不破壞水土保持的原則下,發(fā)展山區(qū)的糧食生產?!盵2]144
正是由于周恩來始終能夠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觀,使得新中國的水土保持事業(yè)取得了顯著成就,并為當前及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的有效借鑒。
參考文獻:
[1]高峻.江澤民的治水思想探析[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3).
[2]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中上游管理局編.黃河水土保持大事記[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3]曹應旺.周恩來與治水[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4]史念海.黃河流域諸河流的演變與治理[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5]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高凌云,吳東華.毛澤東生態(tài)文明思想探析[J].人民論壇,2012,(2).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一般項目“集體化時代山區(qū)水土保持的理論與實踐”(11SKG13);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3批面上資助項目“《喬欽起工作筆記》與20世紀后半期太行山區(qū)環(huán)境變遷研究”(2013M531959);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11JJD770026)子課題“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與日常生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qū)青年基金項目“《喬欽起工作筆記》的整理與研究”(12XJC7700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徐克歌(1988-),男,河南寶豐人,重慶交通大學思政教研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鄧群剛(1981-),男,河南商水人,重慶交通大學思政教研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四川大學中國史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