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秀蓮
目前,對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和右束支阻滯的研究在臨床表現(xiàn)和心電圖特性分析方面較多,其在流行病學方面的研究比較少見,本次研究選取在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的108 610位受檢者的心電圖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和右束支阻滯與年齡、性別的關系,結果如下。
統(tǒng)計我院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108 610例門診及住院患者心電圖資料。采用北京市麥迪克斯科貿(mào)公司MEC9-2000多功能心電圖分析系統(tǒng)。
1.2.1 右束支阻滯的心電圖特征 V1導聯(lián)QRS波群多呈rS(s)R/型,ST段壓低,T波倒置;其他導聯(lián)QRS終末波寬鈍、挫折;QRS波群時間≥0.10 s,若QRS波群時間≥0.12 s,則為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若 QRS波群時間 0.10 ~0.11 s,則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
1.2.2 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的心電圖特征 V1、V2導聯(lián)QRS波群呈rS型或QS型,V5、V6導聯(lián)呈R型,R波平頂、挫折;Ⅰ、aVL導聯(lián)QRS波群可呈R型或QS型,Ⅱ、Ⅲ、aVF導聯(lián)可呈rS型或R型、qR型,心電軸可正常、左偏或右偏;QRS波群時間≥0.12 s,多數(shù)達0.16 s左右;ST-T方向多數(shù)與QRS主波方向相反,呈繼發(fā)性改變;若QRS波群時間≥0.12s,則為完全性左束支阻滯,若QRS波群時間0.10~0.11 s,則為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滯,但較罕見。
采用SPSS 13.0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108 610例門診及住院患者資料,男43 121例,女65 489例。其中完全性左束支阻滯193例,占0.18%;右束支阻滯3 794例,占3.49%。
2.2.1 不同性別之間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發(fā)生率比較 男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發(fā)生率為0.20%,女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發(fā)生率為0.16%,兩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 不同年齡之間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發(fā)生率比較 不同年齡段的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發(fā)生率情況見表 2,通過各年齡段之間做 χ2檢驗,χ2=209.874,檢驗得出 P <0.05。
表1 不同性別之間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發(fā)生率Tab.1 Incidence rates of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表2 不同年齡之間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發(fā)生率Tab.2 Incidence rates of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among different ages
2.3.1 不同性別之間右束支阻滯發(fā)生率比較 男性右束支阻滯發(fā)生率為5.65%,女性右束支阻滯發(fā)生率為0.36%,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之間右束支阻滯發(fā)生率Tab.3 Incidence rates of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2.3.2 不同年齡之間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發(fā)生率比較 不同年齡段的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發(fā)生率情況見表 4,通過各年齡段之間做 χ2檢驗,χ2=1 483.286,檢驗得出 P <0.05。
表4 不同年齡之間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發(fā)生率Tab.4 Incidence rates of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among different ages
本組108 610例門診及住院患者中,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占0.18%;右束支阻滯占3.49%,說明右束支阻滯比較常見,完全性左束支阻滯比較少見。右束支阻滯是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的19.6倍,與何達菊[2]的研究相似。其原因可能是,左束支主干粗而短,分支呈扇形分布;左束支不應期比右束支短16%,傳導速度兩者相差約在25 ms以內(nèi)[3]。
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在不同性別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不同年齡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發(fā)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大。右束支阻滯在不同性別、在不同年齡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右束支阻滯發(fā)生率男性比女性高,右束支阻滯發(fā)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大。從年齡分析,60歲以上人群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和右束支阻滯發(fā)生率顯著增加,其原因可能是隨年齡增大而心臟負荷增加及慢性病變累及浸潤心臟導致心肌組織及傳導組織退行性變化和纖維樣變、鈣化、心房心室擴大易引起傳導障礙[4]。
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常見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性心臟病,45歲以上發(fā)生左束支傳導阻滯,其猝死的發(fā)生率為無束支傳導阻滯者的10倍,左束支傳導阻滯常掩蓋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大的心電圖特征,易漏診;右束支阻滯常見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右束支阻滯往往是心臟疾病的早期表現(xiàn)[5-6]。因此,定期進行心電圖檢查對以上疾病的及早發(fā)現(xiàn)和治療均有現(xiàn)實意義。
[1]段寶祥.袖珍臨床心電圖手冊[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7 -138.
[2]何達菊.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的發(fā)生率及心電圖特點[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1,20(5):360 -361.
[3]蘇靜,李澈,蘇哲坦.心臟從基礎到臨床[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9:301-303.
[4]顧曉紅,羊鎮(zhèn)宇.健康體檢不同年齡心電圖結果分析[J].中國民族醫(yī)學雜志,2004,16(10):610.
[5]廉婕,王鵬飛.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對房間隔缺損的診斷價值[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2):26 -27.
[6]何方田.臨床心電圖詳解與診斷[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