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根亭
摘 要:探討了數字圖書館的發(fā)展現狀,提出了以地方為重心共建共享數字圖書館的論點,剖析了共建共享的障礙,并提出了應對措施。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 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G258.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251-02
1 數字圖書館的內涵
數字圖書館是從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譯過來的。Digital意為數字化的,Library一詞有“圖書館”和“庫”兩種基本解釋。Digital Library的本意是強調“庫”,而不是“圖書館”,因此,譯為“數字資源庫”更妥當一些。由于人們已經習慣和接受了“數字圖書館”的名稱,于是就沿用下來。從功能上講,數字圖書館仍然保留著收集、加工、整理、保存和提供利用的基本功能,從這種意義上來看,它仍然是圖書館(但不僅僅局限于實體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是把原先用紙張存儲的信息,按二進制編碼數字技術加工而成的信息,并能通過網絡存取而達到信息資源共享的目的。館藏內容也較傳統(tǒng)圖書館豐富得多,它是一個集圖像、文字、音像、軟件和科學數據等為一體的多媒體信息系統(tǒng)。數字圖書館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是一項涉及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特別是WWW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系統(tǒng)工程?;谏鲜稣J識,數字圖書館是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多媒體資源為讀者服務圖書館系統(tǒng)。
2 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現狀
數字圖書館是美國科技工作者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1994年在6所著名大學進行試驗,1995年在美國奧斯汀召開了第一次數字圖書館國際會議。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62屆IFLA大會上,舉行了主題為“數字圖書館:技術與組織影響”的專題研討會,國內多數人由此知道了“數字圖書館”這一名稱。我國從1995年開始跟蹤國際上數字圖書館建設,1997年國家計委批準立項的國家重點項目——中國實驗型數字圖書館項目(OPDLP)正式啟動,標志著我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從理論研究開始走上實際應用。2000年4月由文化部牽頭的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正式運作。2000年5月,由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承擔建設的全國第一個實用化省級數字化圖書館—— 廣東省數字圖書館(www.zslib.com.en)一期工程在廣州正式開通。無論是從觀念,還是從技術角度來看,中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步伐并不緩慢。但是,在總體上,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發(fā)展極不平衡。目前,我國多數地市級以上和少數發(fā)達地區(qū)縣級圖書館,僅僅是程度不同地實現圖書館業(yè)務管理自動化而已,還有相當一部分圖書館還在為生存而奮斗。面對中國國情和圖書館發(fā)展現狀,在我國大面積建設數字圖書館任重而道遠。
3 數字圖書館共建共享的障礙
3.1 觀念上的障礙
其一是共建共享、聯合開發(fā)的觀念尚未在圖書館界的實際行動中真正體現出來;其二是數字圖書館所提供的閱讀方式不符合人們固有的閱讀習慣,普通讀者和非專業(yè)讀者對數字圖書館共建共享反映平淡。這種觀念上的滯后和保守直接影響著數字圖書館共建共享的起步和健康發(fā)展。
3.2 體制方面的障礙
共建共享要求高度整體化,其最終目標是建成覆蓋本地各類圖書館的信息資源,能聯通國際互聯網的全球一體化的電子信息網絡,真正實現地區(qū)、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使用計算機的人都可以自由獲得網絡上的文獻信息資源。由于管理體制方面的原因所形成的國內各類型圖書館條塊分割、各自為政、互不聯系、缺乏統(tǒng)籌規(guī)劃和宏觀調控等弊端,嚴重制約著共建共享的發(fā)展。
3.3 資金方面的障礙
實現資源共享可以節(jié)約經費,但在共建共享初期必須有更多資金投入。目前,我國各地共建共享資金投入存在較大缺口,一是文獻資源購置經費明顯不足;二是二次文獻經費投人不足,書目控制費用只占書刊購置費的極小比例;三是共建共享本身的投人難以滿足各項工作開展的需要,無論是建立事業(yè)網還是技術網,都迫切需要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如建立信息資源數據庫、聯合編目、聯機網絡以及建立協調機構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人。
3.4 人才方面的障礙
目前圖書館從業(yè)人員已在為數字圖書館的美好前景而激動萬分。然而,當他們真正意識到因自己的網絡技能和素養(yǎng)偏低而不能有效解決數字圖書館在運作過程中所出現的相關問題時,卻又感到懊喪不已。對于多數圖書館員來說,獲得在數字圖書館工作中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如同改行重學另一門技術一樣,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費用。而這種費用和時間,不是每一個圖書館和每一個圖書館員都能在短時間內能夠解決和負擔得起的。而一個地區(qū)數字圖書館共建共享方面的人才隊伍優(yōu)化配置,則更需要一個漫長過程才能形成。
3.5 圖書館基礎業(yè)務工作的障礙
我國各類型圖書館在文獻的搜集、加工整理、提供利用等基礎業(yè)務工作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薄弱環(huán)節(jié)。僅就書目控制而言,我國現有聯合目錄收錄的學科專業(yè)較為零亂,收錄不全。偌大的一個國家書目控制系統(tǒng)無論是在廣度、深度,還是在兼容性、實用性和時效性方面,都存在明顯缺陷,各地的聯合目錄工作則更是不盡人意。共建共享工作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進程緩慢,各館組織建設的數字資源庫無論是在檢索界面、檢索語言、專業(yè)詞匯方面,還是組織方式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將會造成很大混亂和障礙。
4 共建共享數字圖書館的設想
4.1 共建共享要轉變觀念,科學定位
共建共享的理想目標大概是韋樂爾斯提出的四個所有,即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地方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所有形式的所有信息。在現實生活中,也許這種理想永遠不可能在一個個體(圖書館、圖書館員等)上實現。但是,每個歷史時期的每個圖書館,以及每個館員都曾為實現這種理想而努力奮斗過,只不過是條件不同和分工不同而已。因此,在目前爭相建設數字圖書館的熱潮中,每個館都存在著科學定位問題。如果以個體圖書館為重心建設數字圖書館,勢必走上“大而全”“小而全”、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之路,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在以國家、省、地市三級為重心實現共建共享中,當然,站得高,看得遠,大手筆描繪共建共享宏偉藍圖,更顯得氣勢磅礴,鼓舞人心,但離實際太遠。筆者認為,還是應以地市為重心來實現共建共享為妥,這樣未免有點“小家子氣”,但比較現實。一是有時空上的優(yōu)勢,無論是共建還是共享,都較跨地區(qū)、跨國度方便得多;二是相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huán)境所形成的社會需求比較容易掌握,共建的針對性和共享的實用性都容易實現。
4.2 建立健全協調機構
由于管理體制方面的原因,我國各類型圖書館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估計在短時間內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但是,圖書館的工作實際和社會對圖書館的要求都不允許長此以往存在下去。權宜之計還是需要在圖書情報系統(tǒng)內部出主意想辦法,充分發(fā)揮現有協調機構的作用,例如,各地的學會、中心館,兩者的基本職能仍然是學術研究和協作協調,只不過是在共建共享中賦予一些新的工作內容而已。筆者認為,該機構起碼應在下述六方面加以健全和完善;其一,應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專人專職,有通訊聯絡工具,聯系方式便捷,渠道暢通;其二,機構性質要變松散式的聯合體為強制執(zhí)行協議的權威組織;其三,負責制訂本地區(qū)協作協調計劃和實施方案;其四,檢查、落實協作協調計劃提出改進措施;其六,負責和其他協調機構的聯絡工作。
4.3 多方籌資,促進共建共享系統(tǒng)的起步和運作
經費緊缺已是老生常談,幾乎是多數館普遍存在的問題。若想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國家短期內根治“頑疾”,恐怕是天方夜譚。筆者認為,關鍵是怎樣去爭取,有了錢怎么用,用在何處?其一是共建共享的啟動經費和正常運作經費主渠道還應是政府撥款。其二是采用會員會費制。公共費用各成員均攤,各館承擔的項目資金自己籌集,差額部分由各成員館借資補齊。其三是爭取社會資助。爭取的對象應重點放在效益好的科研單位、大企業(yè)、公司或個體生產經營者上。有效地利用利益驅動機制,使他們從中獲益,嘗到甜頭,調動其共建共享的積極性。
4.4 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要分輕重緩急,突出特色
數據庫建設是共建共享的一項基礎工作,實際運作起來,其困難遠比紙質文獻資源建設大得多。地市級共建共享數字圖書館系統(tǒng),務必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分工,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在一定時期內,分輕重緩急重點建設好幾個各具特色的數據庫,使其有機結合起來,逐漸形成地區(qū)性特色數據庫資源體系。
4.5 加強和商業(yè)軟件公司、出版商及有關數據庫中心的合作
建設地市級數字圖書館并非所有工作都要由圖書館自己來做。有些工作是由商業(yè)軟件公司、出版商和其他數據庫中心完成的,圖書館僅僅是有選擇地購買而已。我們不妨借鑒一下國外的做法。目前,國外數字化資源的來源有三種情況:一是本館的特色資源,具有保護文化遺產的性質。這些資源需要圖書館整理,做好前期工作,然后由自己或委托別人數字化處理。二是各類型電子出版物由出版商來完成,圖書館只是選購而已;三是網上信息資源。
4.6 建設一支適應共建共享需要的地市級數字圖書館人才隊伍
一支訓練有素、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是建設數字化圖書館的根本保證。作為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者和使用者,這支隊伍第一應由具有圖書館學、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人員組成,以便能解決共建共享中出現的問題。第二要有熟悉不同數據庫內容及檢索軟件方面的人才,以便幫助用戶在查找專業(yè)文獻時選擇合適的數據庫,并能根據用戶的需求確定精確的檢索策略,避免漏檢和誤檢。第三,要有高水平的外語人才。另外,作為館員個體還要努力做到一專多能,在確保精通本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盡量拓寬知識面,以便跨專業(yè)交流。
參考文獻
[1] 張啟瑞,閨蕾.中國數字圖書館的發(fā)展及網站內容全新改版[J].情報雜志,2012(2).
[2] 孫志,賈曉斌.關于數字圖書館與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