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磊
摘 要:“愛”雖作為儒墨兩家思想共同的邏輯起點,他們都希望通過愛維護社會秩序,調和階級矛盾。但兩家立場不同,取舍各異,造成其價值觀的差異甚至對立??鬃拥膬r值觀以人作為本位價值,以忠孝為基本道德規(guī)范,以推己及人作為價值實踐方案,將個人的道德踐行與維護社會制度結合起來,主張克己復禮,恢復周天子的權威。墨子主張兼愛交利,把功利價值當做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將愛利一統(tǒng)于公義,要求人們不分高低貴賤,一律平等相愛,反對侵略戰(zhàn)爭。
關鍵詞:儒墨;兼愛;仁愛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1-0168-03
任何一種價值觀念,都是實踐的產物,都有他產生的社會根源和經濟基礎。生產力的發(fā)展,必然導致生產關系相應的變革和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春秋末年,中國逐漸從奴隸制度發(fā)展到封建制度。周天子已經不能維持舊的社會秩序,諸侯間倚強凌弱、以眾暴寡的侵略戰(zhàn)爭不斷發(fā)生。社會秩序的嚴重混論,階級沖突的不斷加劇,必然導致價值觀念的沖突日益加劇,反映奴隸制度的價值觀念已喪失權威。所謂周德既衰,私學勃興,處士橫議,百家蜂起,各著書立說以論時政。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儒墨兩家,《韓非子》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1]”據(jù)《淮南子》說:“墨子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2]”墨子既學孔子之術,兩家又皆“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泛愛眾作為其學說的邏輯起點,力求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調和階級矛盾。但兩家立場不同,取舍各異,互相攻訐,其分歧的核心在于是兼愛還是別愛。漢武帝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策,定儒家于一尊,墨家自此銷聲匿跡。
一、孔子的仁學本位價值觀
孔子站在奴隸主階級的保守立場上反對奴隸和平民起義,堅持維護舊的宗法制度,力圖補弊起廢,變而不亂,以達王道。 他作《春秋》,是非二百四十年歷史,總結認為“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3]”失其本就是社會混亂的根本原因,即所謂“禮崩樂壞”。禮指的是周禮,是維護奴隸等級制度的共同規(guī)范。禮崩樂壞實質上是宗法制基礎上的等級制度與人倫關系遭到破壞??鬃釉唬骸疤煜掠械?,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薄疤煜掠械溃瑒t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4]”可見周禮是維護宗法制度的基礎,是國家興衰的重要標志。既然制禮作樂乃是統(tǒng)治階級的專利,與個人又有什么關系呢?
(一)克己復禮
孔子把個人自覺的道德踐行同奴隸制度的興衰聯(lián)系起來提出了“仁”學說?!墩撜Z》曰:“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4]”仁字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中,皆為慈愛之意。《說文》曰:“仁,親也。從人從二。忎,古文仁從千心?!薄墩f文》的解釋或許不合符其本義,但我們可以窺見仁的思想雖不是孔子的發(fā)明,“仁”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早已出現(xiàn),但孔子不僅認為仁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而且將“仁”“禮”聯(lián)系在一起,把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與維護奴隸制度相結合。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4]”在他看來,仁是制禮作樂的前提條件。仁作為內在的主觀精神,禮是外在的客觀規(guī)范,二者相互統(tǒng)一作為主體的人?!盀槿省笔恰皬投Y”的落腳點,恢復周禮的權威是其政治目標,自覺按周禮辦事才可以達到仁的精神境界。所以克己復禮,人人有責,具體來說,就是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二)仁者愛人
仁愛是君子的特權。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4]”為仁乃是少數(shù)君子的特權,占社會大多數(shù)的“小人”是沒有資格的。可見孔子的“仁”乃是一種限于統(tǒng)治精英階層的先驗道德,是為奴隸制度的合理性做辯護?!吨杏埂氛f:“仁者,人也”,仁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不同于他物的內在本質,這進一步強調了“仁”的先驗性,成為最早的性善論雛形。如此說,只有克己復禮,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只有達到仁的境界,才算有資格為人。“禮”“人”“仁”三者相輔相成、互為前提,成為儒家政治思想的理論依據(jù)。
(三)推己及人的價值實踐方案
忠孝是為仁的基礎。“推己及人”是孔子價值觀落實的基本方法,這使君子們在宗法制度和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必須自覺踐行仁的道德規(guī)范,把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滲透到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孔子對于家庭成員之間和君臣關系提出了具體的規(guī)范。他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4]”以孝悌為基礎又推及忠君?!缎⒔洝氛f:“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5]”孝敬父母是孝的開始,那么孝悌和忠君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孝經》說:“資于事父以事母,其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5]”父權本是一種自然權力,孔子將父權絕對化,并由父權引申出君權,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質上是要求人們安守本分,上下不得僭越的宗法等級制度,最終回到周道之上。在道德規(guī)范中突出“親親之恩莫重于孝,尊尊之義莫大于忠,” 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維系世道人心的綱紀。
二、墨子功利主義價值觀
墨子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和要求出發(fā),把兼愛作為社會安危治亂的前提。
(一)兼愛以興天下之利
墨子說:“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6]”國與國不相愛會引起戰(zhàn)爭,君與臣不相愛導致篡權奪位,父子兄弟不相愛就會敗家亡身。他認為造成社會秩序混亂的根本原因就是人與人之間不相愛,不相愛就是自愛自利,必最終會利己害人。他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兼相愛,交相利。[6]”人們只有做到互助互利,相親相愛,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才能實現(xiàn)。從此就不再會有怨恨矛盾,人民安居樂業(yè),天下太平無事。他說:“仁人之所以為事也,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也。[6]”墨子所追求的不是個人私利,而是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他所追求的愛,不是自愛,而是無差別的兼愛。他明確反對儒家所主張的“親親有殺”“貴賤有?!钡募壊畹赖?,《墨子》曰:“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6]”墨子認為自愛,包括儒家所謂的仁愛,正是社會秩序混論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須用無差別的兼愛代替奴隸主階級的仁愛。
(二)兼別之辨
墨學在當時地位顯赫,墨子對于儒家思想的批評影響很大,儒門子弟不得不出面對墨子的批評進行反駁。孟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7]”孟子認為墨子無等差的兼愛思想是無父無君,與禽獸無異,違背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本之規(guī)定??梢哉f,墨子把孝看做是利,就是把否定了孔子“仁愛”思想的基礎,不承認儒家所謂的“親親有殺”“貴賤有?!?,也就否定儒家所謂“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倫理綱常,這中正孔子思想的要害。在孟子看來這等于否定了儒家的道德價值觀,就等于違背了人性,只能淪為禽獸之列。孟子一方面反擊墨子的批評,另一方面認識到孔子的仁學思想的局限性,并對其進行加工改造。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7]”孟子由外及內,將君子之仁推己及人。首先是愛物,就是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其次是仁而不親,就是他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弊詈笫怯H親,這種建立在血緣關系和婚姻關系基礎上的親愛,是社會的最基本細胞,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敬、子孝。三者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遞進關系,符合《大學》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孔子的仁學思想相比,更具合理性。
三、儒墨價值沖突
儒墨兩家價值沖突集中體現(xiàn)在對于義利的看法。 儒家突出人的主體能動作用,強調一種實踐理性的學說。他們認為人作為類存在物的本質就是“為仁”,把人與動物的差別絕對化,否定了人與動物的內在聯(lián)系。孔子說:“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4]。在他看來,人生的價值在于為仁,就在于克己復禮?!吨杏埂氛f:“義者,宜也?!薄抖Y記》曰:“仁近于樂,義近于禮?!卑粗芏Y辦事,辨貴賤,別親疏,序長幼就是合乎義。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擁有道德價值,是否合于善,在于他的行為動機和行為本身是不是合于周禮。
(一)人是價值活動的主體
在孔子的思想中,人是價值主體,最核心概念,是一切價值活動的根本依據(jù)??鬃拥膬r值觀以人為基礎,以仁為本位價值。他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天地之間,人的生命價值最為珍貴。馬廄失火,孔子只問:“傷人乎”,不問馬。在他看來人是目的,其余一切都是手段。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人作為價值尺度,能夠發(fā)揮主體的能動作用。他強調人的自由,應該超越自然必然性的制約。人的活動應該基于主體的自我選擇,而不是像動物一樣迫于生存的必須。儒家把仁義理想化,將其看做崇高無比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標準,他們在現(xiàn)實中無法證明其存在,所以只能從先驗意識中尋求道德規(guī)范存在的合理依據(jù)。嚴重脫離實際的道德規(guī)范,大多數(shù)不能做到,反而異化為少數(shù)人天賦的特權標簽,造就出大批色厲言方的偽君子。
(二)孔子赦事誅意的價值評價方法
對于道德價值的評價方法,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4]”孔子顯然重行為動機和輕行為效果。父親偷了羊,兒子去告發(fā),在孔子看來這不是正直,“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才是正直。魯國聞人少正卯能言善辯,孔子說他是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擔任大司寇七天便行兩觀之誅。老子看到了事物的矛盾是相輔相成的,任何矛盾雙方都會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所以他強調“以德報怨”,主張“齊善惡”的相對主義價值觀??鬃訉⑸茞合鄥^(qū)別,主張“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反對抹殺善惡是非的界限。在他看來善惡不是絕對地同一,而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體,“齊善惡”不利于調動人們向善的積極性,只有“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5],才能實現(xiàn)儒家的核心價值觀。
周禮作為規(guī)范性道德價值,只能存在于人的道德思考之中,它重視人活動行為的動機和行為本身,而輕視活動的效果價值規(guī)范,君子不僅要行為恪守周禮,更要正本清源、深根固本,這便為先驗的道德意識留下了發(fā)展空間。孟子沿襲孔子的思想,試圖證明人的先驗善性。他認為人的意識中,本來就有一種善的萌芽。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作為人的道德發(fā)端,這些善端的擴充就仁義禮智。孔子所謂為仁由己,是強調價值主體的能動作用,孟子雖然沒有直接說人本來就具有仁義禮智,但他強調人性有善端萌芽,這就將這些道德范疇根植于人的自我意識之中,也就是所謂“萬物皆備于我”??鬃拥膬r值觀把道德價值看成絕對的超功利價值,把道德價值與功利價值割裂開來,排斥功利,走向了形而上學。其實,無論道德規(guī)范是多么神圣,描述的多么先驗、多么神秘。它都是實踐的產物,都是與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相聯(lián)系的。但道德規(guī)范調節(jié)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并不針對具體利益,而是作為整個社會的共同規(guī)范發(fā)揮作用。
(三)墨子義利統(tǒng)一論
墨子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把是否有利作為道德判斷的標準,他認為有用、有利就是善的,不利和災禍就是惡,一切價值評價都取決于價值活動的后果,功效是人們價值選擇的基本依據(jù)。墨子提出價值評價標準之后,又提出了價值選擇的問題,他看到了趨利避害是人與動物的自然共性,他說:“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6]”價值選擇本質是價值主體對于厲害關系把握的過程,功利價值的核心就是利害關系,也就是利益問題,這要求人們在價值活動中權衡利弊。墨子沒有認識到人和動物面臨利害關系時,人總是從質的方面去把握和理解它。墨子承認功利價值的普遍性和基礎性,即人的功利價值活動貫穿于人的活動始終,無怪乎胡適說墨子學說就是實用主義。墨子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存在很大缺陷,他把利害作為善惡的判斷標準,忽視價值主體的行為動機以及行為本身,他說 “孝,利親也。”他把君臣、父子之間關系等相等同,看做是單純的利益關系,否定了了價值的多樣性,抹殺了家庭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核心作用。
墨子從維護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fā),以興天下之利為己任,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tǒng)一。他說:“萬事莫貴與義”,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面臨沖突時,個人應當做出犧牲。他將利人而不利己的思想貫穿在自己的言行當中,高度贊揚那些以此為宗旨的義士,鄙視那些只看重個人價值而置道義于不顧的利己主義者,他把這類人稱為“別士”。有學者將墨子的理論與西方功利主義相等同起來,其實不然。西方功利主義以理性為起點,把社會整體利益看作是個人利益的總和,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實現(xiàn),是具有理性的人的目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社會整體利益,這種價值觀實質上是一種個人利己主義的價值觀。墨子的“貴義于生”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可謂是同歸而殊俗,孔子強調犧牲個人價值以維護周禮,通過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以達到總高精神境界的“為仁”成就人的道德價值,這種道德價值是對于功利價值的排斥。墨子強調功效,把社會價值作為個人價值實現(xiàn)的基礎和最終歸宿。他追求的公利價值是道德價值與功利價值的統(tǒng)一體,義寓于“天下之利”中,堅持義利統(tǒng)一的價值評價標準。
相較而言,孔孟的仁愛思想更符合現(xiàn)實,迎合了統(tǒng)治階級的口味,易于為人所接受。但這種道德規(guī)范具有統(tǒng)治階級的屬性,從根本上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是與廣大人民相向而行的?!肚f子》說“墨子泛愛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8]”這種評價是比較公正的,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具有階級屬性,從來沒有超階級的道德規(guī)范,也就從來就不存在統(tǒng)一的愛。但墨子能站在廣大勞苦大眾的立場,從根本積極維護占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否定奴隸主貴族的特殊利益,提倡人人平等,直到今天仍具豐富的理論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 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 孫詒讓.墨子閑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
[7] 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8] 王先謙.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7.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