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夫
在22年前,寶馬曾在洛杉磯車展上推出過一款名為E2的小型城市電動概念車。這款E2專門針對美國家庭的日常使用而設計,在當時,寶馬曾設想美國各大洲都啟用更加嚴格的排放法規(guī),這樣一來他們的電動車便會獲得銷路。而早在1991年11月出版的《Car Styling》雜志上,還披露了關于E2前身E1的蛛絲馬跡:整備質量1080kg,車身重880kg,鈉硫電池重200kg,后輪驅動,理論續(xù)行里程150-260km……可見在當時,媒體對于電動車已經開始了高度關注。
如今的i3完全可以看作是當年E1和E2的“前世今生”,它們不僅在外觀上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就連性能表現(xiàn)也十分相近——純電模式下,續(xù)行里程都沒有超過200km。不過行駛里程在目前還不是最重要的,只要電池技術在不斷進步,媲美內燃機只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事實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才是要緊事,歐盟已規(guī)定到2020年,汽車單位碳排放量要達到101g/km,所以對于寶馬來說他們肯定迫切需要電動車。
造電動車本就不是輕松事兒,更何況寶馬還要讓其保持品牌特性,這就難上加難了。為了獨樹一幟,i3采用了大膽的設計方案,它和最初的概念車保持著高度一致,即便經過量產化改造,跑在路上它仍舊與普通汽車形成鮮明對比。車頭的雙腎格柵是i3作為寶馬車型的識別特征,不過已變成了純粹的裝飾件;在“藍天白云”的Logo周圍還有一圈藍色裝飾條,這自然是在展示它的特殊身份。最讓人感興趣的則是i3的車身,由高強度碳纖維材料粘合而成,整個車身外殼可由兩名成年人輕松抬起來。整臺車算上230kg的鋰電池,整備質量也只有1195kg,它比日產Leaf還輕300kg,而且加速真的很快,很猛!
循著以往汽油車的動力常識來打量i3,最大125kW、250Nm的動力輸出絕對算得上是小鋼炮了。它的0-100km/h加速只需7.2秒,跟高爾夫GTI旗鼓相當。一腳“電門”踩下去,伴隨著一陣眩暈和一股電流聲,車子就飛快地跑了起來。什么預載轉速、彈射起步,對于電動車而言通通都不再適用。畢竟電動機不像內燃機需要靠轉速來發(fā)揮動力,不過i3跑不快倒是事實,最高車速僅為150km/h,高速對于電能消耗也很大。
論動力它是合格的,并且也不受載客人數(shù)的影響,論行駛里程就比較具體了。我們拿到的這臺試駕車是純電動版的,理論續(xù)行里程為160km,接車時為滿電狀態(tài),在肆意“揮霍”了77km以后,剩余里程為67km。在這近3小時的時間里我們經歷了城市、高速、猛加速和長時間怠速聽歌的折騰,還好總體能耗并不高:耗電量為11.4kWh/100km,甚至比官方標稱的12.9kWh還要低。i3的鋰電池容量為19kWh,在徹底消耗完之后,若用快速充電站的直流電充電,30分鐘便可充到80%;如果用16安培充電墻盒子,則需要5.5小時才能徹底充滿。所以開電動車上街,一定要腳下留情,別顧著享受加速的歡樂,而忘卻了充電時等待的痛苦。
聊寶馬車,免不了會對操控性一番評價,但對于這臺i3來說這似乎有些強人所難了。眼前這臺純電動版i3標價為44.98萬元,你可以得到很炫酷的外觀和零排放的動力系統(tǒng),但對于操控需求則要收起來??纯磇3的車輪規(guī)格就明白了:前155/70 R19、后175/60 R19,一切都是為了減小摩擦阻尼。當然i3開起來還是非常平穩(wěn)可靠的,只要不是炫耀車技,它基本上都在可控范圍內,各個操作部分設定得都很細膩。很多人說寶馬i3是未來之車,這或許可以看作是一種稱贊,但并不十分準確。除了設計和用料獨特以外,i3的車內裝備還是力求和其他普通寶馬保持一致,用起來沒有上手難度,對開車門也和MINI Clubman近似。冥冥之中有許多熟悉的感覺,但i3卻又帶來了全新體驗,車很有意思,但想說愛它并不容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