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成縣大云寺石窟調(diào)查與研究

        2014-11-01 09:26:34王百歲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王百歲

        (1.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文史學院,甘肅 成縣 742500;2.蘭州大學 敦煌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20)

        大云寺石窟位于今甘肅省隴南市成縣縣城以東城關鎮(zhèn)所屬廟灣村。雖然古代建筑、塑像、壁畫全部被毀,但是多處相關文獻記載及現(xiàn)存古代開窟、建寺、造像、宗教活動遺跡,“大云寺”名稱,佛經(jīng)石幢、唐宋時期題壁、石刻等包含著較為豐富的歷史信息。

        一、成縣大云寺石窟現(xiàn)狀及研究情況

        圖1 成縣大云寺石窟外景

        圖2 古代開窟建寺遺跡(局部)

        大云寺(見圖1),或稱睡佛寺、鳳凰山寺等。①成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成縣志》(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835頁)記載:睡佛山寺石窟漢唐時似以鳳凰山名,或為當時知名寺院。逮唐武則天臨朝,頒示《大云經(jīng)》。載初元年(689),中華書1975出版《舊唐書》第121頁記載“:有沙門十人偽撰《大云經(jīng)》,表上之……?!鄙抽T并造《經(jīng)疏》,謂經(jīng)中所云“即以女身當王國土”(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出版杜繼文主編《佛教史》第250頁)者,即應在武則天身上。武則天據(jù)此于天授元年(690)“壬申,敕兩京、諸州各置大云寺一區(qū),藏《大云經(jīng)》,使僧升高座講解,其撰疏僧云宣等九人皆賜爵縣公,仍賜紫袈裟、銀龜袋” (中華書局1956出版第6469頁》)?!傍P凰山寺擬于彼時望風景從,易名大云寺”,宋代“聲名以雞山、五仙山、鳳凰山三寺為著”(成縣志第835頁)??梢?,唐宋時期,大云寺(石窟)佛教活動長期興盛,大云寺(石窟)具有突出地位,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斗捷泟儆[》云:“鳳凰山,在州東南十里。下為鳳村溪,中有二石如闋。山腰有瀑布,名迸璣泉。天寶間,哥舒翰有留題刻半巖間。相傳漢世有鳳凰棲其上,號鳳凰臺。”[1]然哥舒翰題刻早已無存。傳說大云寺歷史上“三次毀于兵災、兩次毀于人禍”,其實這只是歷史上大云寺石窟屢遭浩劫、破壞嚴重的一個縮影。石窟面北背南、山門朝東。門內(nèi)外有2塊碑座石、4塊柱石。崖壁多處可見累年煙熏火燎痕跡。近地面部分崖壁多處被加工得較為平整或呈小窯式。古代開窟建寺遺跡(如石孔、石槽等)布于崖壁,歷歷在目。(見圖2)石孔截面呈矩形(正方形)或圓形,多數(shù)長、寬、深、直徑相差無幾。從古代窟龕遺跡看,原有主要窟形似為圓拱頂式摩崖淺窟(龕)、露天摩崖式窟(龕)、殿堂式窟寺等,窟龕前一般都有木構建筑。實際上各窟(龕)多不規(guī)則,明顯呈現(xiàn)地方特色,顯系因地制宜使然或因受外力影響而發(fā)生改變。已經(jīng)看不出明顯的各窟(龕)單元分界線,映入眼簾的是當代新建的土木結構的廟宇,寺廟中心區(qū)自東向西依次有楊四爺?shù)?、“臥佛殿”、大雄寶殿、財神爺?shù)睢⒂^音殿、地藏殿等。寺廟西側有幾間土木結構的僧房。殿內(nèi)塑像多身,皆為近現(xiàn)代新塑;壁畫多處,盡為近現(xiàn)代新繪。惟散布在觀音殿和地藏殿上方懸崖峭壁之處的古代塑像(遺跡)雖已殘破不堪,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觀者卻仍能辨識出佛像形貌,隱約顯出“龐大陣容”,較為明顯的有10處(身),筆者認為是“千佛”塑像(遺跡),2012年5月來成縣大云寺石窟考察的施萍婷、劉永增和王惠民諸先生(筆者隨同其考察)也認為似“千佛”塑像(殘跡)(見圖3)。倚崖庫房內(nèi)藏一塊殘損石幢,上刻唐代罽賓國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另有多處唐、宋時期題壁、石刻(皆有殘損),一些文字尚可辨認(見圖4)。這些題刻錄文,當代有《成縣志》、張忠、高天佑、蔡副全以及筆者等的釋錄多種,筆者擬將錄文收入本人博士學位論文《隴南石窟研究》,故此處不贅。

        圖3 古代“千佛”造像殘跡(局部)

        圖4 宋代碑刻(殘)

        《成縣志》卷31《文物勝跡》中之《石窟寺廟》一目下未載“大云寺石窟”,但在卷35《宗教》中之《佛教》一目下《1987年以前知名寺院建置調(diào)查表》列有“大云寺”名目?!冻煽h新志》載:“大云寺……明末流寇破城,官寓此治事,后居民避兵多處于此?!盵2]最近二三十年來,陸續(xù)有學者進行考察與研究。張忠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考察了成縣大云寺石窟,后來撰寫了《仙山古剎勝跡多——成州大云寺唐代墨書題記和八棱碑發(fā)現(xiàn)記》一文,先載于甘肅《民主協(xié)商報》2001年9月7日第3版,后載于政協(xié)成縣委員會編《成縣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3]張寶璽先生在《甘肅石窟藝術壁畫編》之附表《甘肅石窟一覽表》中,[4]李永良等先生在《河隴文化》之《甘肅石窟一覽表》中,皆謂成縣大云寺石窟“皆毀”。[5]張寶璽先生曾考察、拍照,并給照片題名“大云寺石窟”。[6]188魏文斌先生說,包括隴南諸石窟在內(nèi)的整個甘肅170余處中小型石窟寺“與敦煌石窟在石窟藝術、佛教發(fā)展、歷史等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7]此中當含成縣大云寺石窟。孫曉峰先生注意到了成縣大云寺石窟,他認為隴南“境內(nèi)的石窟寺分布在隴南市西和縣、徽縣和成縣境內(nèi),主要有西和縣法鏡寺石窟、八峰崖石窟,成縣大云寺石窟和徽縣廣佛寺石窟、佛爺臺石龕、羅漢洞石窟”,“其開鑿時代早至北魏,晚至明代,除個別資料中提及外,鮮為人知。但其窟龕形制、造像特點等極具地方特色,對于研究隴南一帶佛教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8]3孫先生對大云寺石窟的始鑿年代亦作了推斷。[9]43-51筆者在《甘肅隴南石窟寺》[10]和《甘肅西和佛孔石窟調(diào)查與研究》[11]兩篇論文中簡述或提及了成縣大云寺石窟。《成縣志》就大云寺石窟題壁和石刻作了記述。[12]777高天佑先生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就贊公與杜甫的關系、杜甫相關詩作作了注解和闡釋,并公布了石幢、題壁和石刻的部分錄文。[13]史軻先生斷言大云寺石窟始鑿于唐代。[14]蔡副全先生介紹了《李叔政題壁》的位置、現(xiàn)狀及書法藝術特征,考證了作者及其相關問題。[15]45-49這些調(diào)查研究成果是推進大云寺石窟研究的重要基礎。筆者立足于已有成果,對大云寺石窟作進一步調(diào)查,并結合相關文獻,力圖在開窟時間、窟寺名稱來歷、立幢年代、古今造像、石窟內(nèi)涵等方面作一分析探究。①至于唐代大詩人杜甫在今甘肅省天水市、隴南市境內(nèi)所作的一些詩及其與相應的地方(包括成縣大云寺石窟)的關系,因為一方面存在較多爭議,另一方面尚缺乏確鑿證據(jù),故本文暫不涉及。謹以此文就教于有關專家學者。

        二、關于成縣大云寺石窟的創(chuàng)始時間

        據(jù)孫曉峰先生考察與研究,成縣大云寺石窟始鑿于唐代,現(xiàn)“已基本殘毀”,“僅存少許摩崖浮雕及題記”。[9]51然而《輿地碑記目》記云:“大云寺石碑在鳳凰山上,去州七里,創(chuàng)始莫考,殿后崖上有刻字云:‘漢永平十二年’,又經(jīng)閣崖刻云:‘梁大同九年’?!盵16]《隴右金石錄》“鳳凰山摩崖”條引述《輿地碑記目》語同此,[17]15979“大云寺后摩崖”條所記亦略同。[17]15979今寺毀碑亡,無處可考。[12]835《甘肅省志》載:“據(jù)《輿地勝記》記載:‘大云寺石碑在成州(成縣)鳳凰山上,去州七里,創(chuàng)始莫考,殿后崖上存刻字云:漢永平十二年。’按這一記載,說明在東漢明帝時,成縣已經(jīng)有佛寺?!盵18]據(jù)此,佛教傳入成縣似起自漢代。更值得注意的是,河南洛陽白馬寺創(chuàng)建于漢永平十一年(68),若成縣大云寺果真于洛陽白馬寺建立的第二年創(chuàng)建,則成縣大云寺必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斗鸾淌贰分^:“根據(jù)信史的記載,佛教傳入漢地,當在兩漢之際,即公元前后。它是通過內(nèi)地與西域長期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結果?!盵19]88按自古以來隴蜀交流通道縱貫今隴南市境內(nèi),極便于佛教的傳播和石窟的開鑿,且今天水市和成縣相距很近,漢代以后絲路沿線佛教傳播和石窟開鑿之風肯定會較快波及成縣,據(jù)此推測說漢代(包括明帝時期)以后佛教傳入今成縣并在大云寺石窟所在地建立佛寺,完全有可能,不僅文獻有記載,而且依邏輯推斷也在情理之中。但既然“寺毀碑亡”,無法考實,那么漢永平年間在該地建立佛寺充其量只是一種可能。況《元一統(tǒng)志》亦謂“按永平年號,是時佛法始入中國,不同可疑”,[20]即漢永平年間佛教剛剛傳入中國,還不能肯定成縣大云寺是否創(chuàng)始于其時,可以有不同看法,那就只能存疑了。從更長的時間范圍看,成縣大云寺開創(chuàng)于兩漢、三國、兩晉時期是有可能的。無論如何,成縣大云寺的始創(chuàng),不會早于東漢永平年間,也不會晚于東晉時期。佛教石窟寺是佛寺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王驍勇先生所說,“石窟寺是佛教寺廟建筑的一種形式”,[21]佛寺不等于石窟寺,石窟寺的開鑿要晚一些?!斗鸾淌贰分械囊欢卧掝H能發(fā)人深思:“魏晉南北朝是戰(zhàn)亂頻仍、災難深重的歷史時期,但在局部地區(qū)或短暫時期,又有相對穩(wěn)定和繁榮的局面出現(xiàn)。這使佛教在全國范圍得到了多方位的傳播。它深入社會的各個階層和生活的各個領域,與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沖撞激蕩,參差交會,形成了獨具中國歷史特色的佛教思想,影響甚至支配著南北朝一些大國的統(tǒng)治思想?!盵19]135北魏統(tǒng)治時期雖然整個國家處于南、北分裂狀態(tài),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等均較尖銳,但是社會相對穩(wěn)定、政權延續(xù)的時間較長,除了個別統(tǒng)治者短期滅佛興道以外,北魏統(tǒng)治者多崇佛教,佛教活動空前發(fā)展、長期興隆,這就為石窟寺的大量開鑿、佛像的大量塑造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另外,地方志中關于唐代武周時期“晨鐘暮鼓縈回于崖壁間已數(shù)百十年”,“今崖壁上唐、宋題記可約略推知之”[12]835的記載,正好和北魏及其以后的崇佛活動相呼應。

        “大同”系南朝梁武帝蕭衍年號,時當公元535至545年,“大同九年”為公元543年,這年亦正是西魏文帝元寶炬大統(tǒng)九年。東漢以降,政治腐敗,農(nóng)民起義、軍閥割據(jù)、魏蜀爭奪、仇池起伏、胡漢交兵、南北相攻,局勢不穩(wěn)、權力更迭,隋朝一統(tǒng),天下暫寧,然隋祚短促,隋亡唐興。至遲在隋唐時期大云寺石窟已達到一定規(guī)模,初唐時窟前有廟宇建筑群。頗耐人尋味的是,大云寺石窟崖壁原刻字“漢永平十二年”、“梁大同九年”,恰巧分別是在東漢明帝劉莊在位時期和南朝梁武帝蕭衍在位時期,雖然相差474年,但是這兩個帝王正好都與佛教有很深的因緣,確是不謀而合,這種巧合絕非人為造作,其實體現(xiàn)著宗教和歷史的必然性?!皾h明帝時曾派出使者去西域?qū)で蠓鸾?jīng)”。[22]“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在湯用彤先生看來,“武帝一熱烈之佛教信徒也”,“在位四十八年,幾可謂為以佛化治國”,[23]474“南朝佛教勢力之推廣至梁武帝可謂至極”,[23]479武帝博覽群書,著述頗豐。[23]704可見,大云寺石窟的這兩則崖壁刻字絕非偶然,說明早期大云寺是當?shù)胤鸾袒顒拥闹行闹唬以撎幍男迯R建寺和佛教活動很早就開展了,這也是大云寺開窟較早的重要理由。同時,“梁大同九年”刻字亦是蕭梁曾經(jīng)統(tǒng)治或占有今隴南市部分區(qū)域的證據(jù),[24]從宏觀角度看,應是反映了氐族楊氏仇池國斷斷續(xù)續(xù)存在時期,十六國、北魏、西魏與南朝諸政權對峙狀態(tài)下,位于犬牙交錯地帶的成州①《元和郡縣圖志》載:“成州,禹貢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后為白馬氐國。西南夷自冉駹以來什數(shù),白馬最大。有山曰仇池,地方百頃,其地險固,白馬氐據(jù)焉。秦逐西羌,置隴西郡。秦末,氐、羌又侵據(jù)之。元鼎六年平西南夷,置武都郡,今州界二郡之地,晉宋間氐帥楊定、楊難當竊據(jù)仇池,自稱大秦王,宋遣將軍裴方明討平之。后魏于此置仇池鎮(zhèn),理百頃岑上,后又改為郡。梁改為秦州,齊廢帝改為成州。隋大業(yè)三年,改成州為漢陽郡。武德元年,復為成州。本屬隴右道,貞元五年節(jié)度使嚴震奏割屬山南道。今于同谷縣西界泥公山上權置行成州。”見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第571-572頁,另見982年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61-62頁。所面臨的政治形勢和佛教延續(xù)發(fā)展情況。

        “千佛”塑繪是北朝(尤其是中晚期)比較普遍的一種造像題材,[25]124莫高窟北朝塑繪也是如此。[26]又《成縣志》曰:“據(jù)《輿地紀勝》,隋唐以前即建佛剎,梵宮橫空,掩映于茂林之上,朝鐘暮鼓,縈回于幽谷之中。香火旺盛,游人如織。”[12]759但筆者根據(jù)《輿地紀勝》索引“大云寺”、“鳳凰山”、“鳳凰臺”、“鳳凰臺山”、“鳳凰山寺”、“睡佛寺”、“睡佛山寺”諸條詳查其內(nèi)容,竟無一處涉及“成州(同谷)大云寺(睡佛寺)”,但該書中有記載曰:“大云寺,在廬山縣北一里之大云山石上鐫鑿‘千佛’,其所刻年號則開元間造?!盵27]這里所謂“大云寺”,實屬雅州廬山縣(今屬四川?。┒浅芍萃瓤h。閻文儒先生說:“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從古代交通道路以及現(xiàn)存的各石窟群來看,可以說是由玉門關東傳河西隴右,然后再東到中原,南下巴蜀?!盵28]據(jù)此可知,在中國境內(nèi),佛教石窟藝術主要是從陸上絲綢之路起步,經(jīng)由天水、隴南才傳到四川境內(nèi)的。按四川雅州的佛像塑造當晚于成州,而廬山大云寺之“千佛”尚為“開元間造”,故知同谷大云寺“千佛”造像至遲也應在初唐或更早。

        敦煌莫高窟開創(chuàng)于前秦或前涼時期,[29]天水麥積山石窟開創(chuàng)于后秦時期,[30]永靖炳靈寺石窟開創(chuàng)于西秦時期,[31]近年有學者提出武山水簾洞石窟群“創(chuàng)建年代的上限為前秦后期,下限為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2月”的新論。[32]目前相關學者中絕大多數(shù)認同的今隴南市境內(nèi)創(chuàng)建最早的石窟當是開創(chuàng)于北魏中晚期的西和縣法鏡寺石窟,[8]10也有學者認為徽縣佛爺崖摩崖石龕開鑿于北魏時期,[6]186同時不排除西和縣八峰崖石窟創(chuàng)始于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可能性。①關于八峰崖石窟的創(chuàng)始時間,迄今尚無定論,學術界存在爭議。筆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和觀點,將寫入本人博士學位論文《隴南石窟研究》。比照這些石窟,結合前述各條理由,可知成縣大云寺石窟的開創(chuàng)應該不會晚于隴南其他主要石窟。

        綜上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們認為,成縣大云寺石窟開創(chuàng)于北朝時期,開創(chuàng)于北魏時期的可能性最大。

        三、關于《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石幢的樹立年代

        經(jīng)筆者考證認為,成縣大云寺石窟中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石幢經(jīng)文為佛陀波利所譯。據(jù)《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序》載,佛陀波利于“儀鳳元年(676)從西國來至此漢土到五臺山次……系念傾誠回還西國,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至永淳二年(683)回至西京。具以上事聞奏大帝,大帝遂將其本入內(nèi),請日照三藏法師,及敕司賓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譯此經(jīng)?!盵33]據(jù)王惠民先生統(tǒng)計,“此經(jīng)取來后,前后五譯。另有若干陀羅尼單譯(音譯)本和數(shù)部儀軌譯本流行于世”。[34]雖譯本不同,然內(nèi)容無別,都是帝釋天為善住天子七返畜身、求佛解脫而說出能凈除一切苦難。[25]308據(jù)經(jīng)文述,經(jīng)文寫于幢上,幢影映于人身,則可不為罪垢染污。初唐始用石頭模仿絲帛經(jīng)幢。幢身多為八面八棱柱體,其上雕陀羅尼經(jīng)咒或佛像等。[25]308陜西富平永昌元年(689)石幢為最早實例之一。[25]251然而成縣大云寺石窟石幢幢頂、幢座均已不見,現(xiàn)止剩幢身4面5棱,大部殘損。第一面,長約48厘米、寬約17厘米;第二面,長約50厘米、寬約16.5厘米;第三面,長約47厘米、寬約16.5厘米;第四面,長約37厘米、寬約8.2厘米。又據(jù)正史記載,寶應元年(762),“吐蕃寇秦、成、渭三州”。廣德元年(763),“吐蕃陷隴右諸州”。[35]168建中四年(783),唐蕃盟于清水,“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隴州右極清水,鳳州西盡同谷,劍南盡西山、大度水。吐蕃守鎮(zhèn)蘭、渭、原、會,西臨洮,東成州,抵劍南西磨些諸蠻、大度水之西南”。[35]6093故同谷曾為吐蕃占領,中唐以后長期不寧,身陷階級和民族雙重壓迫下的人們需求精神的慰藉。據(jù)劉淑芬博士研究,唐代宗大歷十一年(776)詔令發(fā)布以前,《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原已相當流行,佛教信徒建立了不少尊勝經(jīng)幢;而此一詔令的作用,是將此經(jīng)全面性地推廣及各地寺院,特別是那些位處僻遠地區(qū)的寺院僧尼和信徒。[36]復據(jù)成縣大云寺石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經(jīng)幢文末“使持節(jié)成州諸軍事兼成州刺史侍御史充本州守捉使上柱……∕……功德……蓋幢亭子等于成州鳳凰寺創(chuàng)……”所述行政區(qū)劃名、官職名,書法風格等同于或近于唐“元和八年”之《李叔政題壁》[15]48等情況推斷,雖然我們尚無充分的理由肯定該石幢就是李叔政所立,但可以認為該石幢立于中唐時期是極有可能的。

        四、關于近現(xiàn)代部分塑像

        有當?shù)厝苏J為,“睡佛殿”里左脅而臥的塑像為“臥佛”。該“臥佛”塑造水平不高,故也有人以為是道教的“陳摶老祖”。其臥式確非佛祖涅槃之勢,難怪施萍婷先生說,這身像“根本就不是佛像”。據(jù)《傳法正宗記》載,佛祖涅槃時,“右脅而臥,泊然大寂”。[37]該“臥佛”頭上布滿“肉髻”,且兩側壁畫中繪有迦葉、阿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護法諸神,檐下門楣上有四大天王,說明此臥像確實是當作臥式佛像來塑造的,而非“陳摶老祖”。另據(jù)《佛祖統(tǒng)紀》載,佛涅槃前,與弟子阿難抵達波伐城河邊的芒果林時疲憊之極,由阿難攙扶左側而臥。后他們到達拘尸那城力士生地娑羅雙樹間,佛祖最終入于涅槃。[38]故此臥佛像反映的是佛祖涅槃前夕的一段經(jīng)歷。四川安岳臥佛意境當與此同,不過其為盛唐時期塑像。除此以外,二者的明顯區(qū)別是此曲而彼直,或亦因地制宜使然。大雄寶殿中塑釋迦牟尼大佛像。觀音殿中塑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臥佛殿、大雄寶殿與觀音殿中塑像無疑皆屬于佛教內(nèi)容。楊四爺?shù)钪兴軛钏臓斚?,地藏殿中塑地藏菩薩、“藥王”、真武大帝、送子娘娘像,這些是把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的神尊(含歷史人物)等內(nèi)容雜糅在一起。西端小龕中還塑孟子(也有人認為是孔子)、東岳大帝、魯班爺?shù)认瘢@是把儒家、道教、民間信仰的神尊(含歷史人物)等內(nèi)容雜糅在一起。于是構成以佛教為主,儒、釋、道融為一體的格局。以上塑像雖是新塑,但窟龕造像內(nèi)容構成多少反映了當?shù)貧v史上的宗教繼承關系,三教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以及歷史(宗教)文化發(fā)展的某些軌跡,尤其是明、清時期的造像、壁畫內(nèi)容往往呈現(xiàn)“三教合一”的狀態(tài),基本上沒有單一的佛教或道教的石窟寺了,大云寺石窟就是這樣的一個實例。

        五、結 語

        第一,雖然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jù)斷定大云寺石窟開鑿的具體時間,但綜合各種因素分析,創(chuàng)始于北朝時期則是可以肯定的,而且開創(chuàng)于北魏時期的可能性最大;石窟于隋唐時期已達到一定規(guī)模,初唐時期窟前已有廟宇建筑群。

        第二,“千佛”造像之風始于北朝時期,大云寺石窟“千佛”造像遺跡不晚于隋唐時期。“大云寺”之名始自唐代武則天時期,打上了“武周革命”的歷史烙印?!斗痦斪饎偻恿_尼經(jīng)》石幢樹立于中唐時期。

        第三,大云寺石窟現(xiàn)存題壁、石刻多為唐、宋時人作品。石窟塑像雖為今人或近人所做,亦或在原有塑像的表層涂上了亮麗顏色,但從造像的傳承關系卻能反映出宗教文化發(fā)展的一般過程。成縣大云寺石窟內(nèi)容雖以佛教為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道教及儒家文化、社會歷史和世俗生活內(nèi)容,事實上“三教合一”狀況是古代晚期石窟寺的趨勢,故該石窟反映的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第四,成縣大云寺石窟是隴南石窟中較為重要的一處石窟。石窟中古代鑿窟、建廟、造像和宗教活動的遺跡遺物,粉壁題記、石刻題記、石幢經(jīng)文、碑文等,是歷史原貌的間接反映,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學術研究價值。

        [1]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M].北京:中華書局,2003:1222.

        [2]黃泳第,纂修.成縣新志[M].乾隆六年(1741)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363.

        [3]張忠.仙山古剎勝跡多——成州大云寺唐代墨書題記和八棱碑發(fā)現(xiàn)記[C]∥政協(xié)成縣委員會,編.成縣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成縣:政協(xié)成縣委員會,2007:273-276.

        [4]張寶璽,主編.甘肅石窟藝術壁畫編[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附表.

        [5]李永良,主編.河隴文化——連接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走廊[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1998:275.

        [6]張寶璽,主編.甘肅石窟藝術雕塑編[M].蘭州:甘肅美術出版社,1994:188.

        [7]魏文斌.20世紀早中期甘肅石窟的考察與研究綜述[J].敦煌學輯刊,2005,(1):72.

        [8]孫曉峰.甘肅隴南幾處中小石窟調(diào)查簡報[J].敦煌研究,2008,(2):3.

        [9]孫曉峰.甘肅天水、隴南地區(qū)中小石窟的初步考察[J].敦煌學輯刊,2006,(4):43,51.

        [10]王百歲.甘肅隴南石窟寺[C]∥鄭炳林,主編.佛教藝術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54-180.

        [11]王百歲.甘肅西和佛孔石窟調(diào)查與研究[J].敦煌學輯刊,2012,(3):115-123.

        [12]成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成縣志[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777.

        [13]高天佑.杜甫隴蜀紀行詩注析[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2:125-151,193-231.

        [14]史軻.甘肅省隴南境內(nèi)石窟寺概述[J].絲綢之路,2010,(2):25.

        [15]蔡副全.唐李叔政題壁墨跡考略[J].敦煌研究,2009,(2):45-49.

        [16]文淵閣四庫全書(全文電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7]張維,編著.隴右金石錄[M].蘭州:甘肅省文獻征集委員會,1943:15979.

        [18]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宗教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甘肅省志:卷71:宗教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89.

        [19]杜繼文,主編.佛教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88.

        [20]孛蘭肹,等,撰.趙萬里,校輯.元一統(tǒng)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6:482.

        [21]王驍勇.隴右石窟的建筑形制[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4):21-24.

        [22]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1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96.

        [23]湯用彤.漢魏南北朝佛教史[M].上海:上海書店,1991:474.

        [24]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4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21-22,42-43.

        [25]閻文儒.中國石窟藝術總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3-124.

        [26]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05-307.

        [27]王象之.輿地紀勝[M].北京:中華書局,1992:3977-3978.

        [28]閻文儒.四川廣元千佛崖與皇澤寺[C].江漢考古,1990,(3):85-91.

        [29]宿白.武周圣歷李君莫高窟佛龕碑合校[C]∥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262-269.

        [30]閻文儒.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的歷史、分期及其題材[C]∥閻文儒,主編.麥積山石窟.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1-58.

        [31]閻文儒,王萬青.炳靈寺石窟總論[M]∥閻文儒,王萬青,編著.炳靈寺石窟.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1-93.

        [32]雍際春,張玉壁,張博.武山水簾洞石窟群創(chuàng)建年代新論[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2,(1):6-8.

        [33]志靜,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序[C]∥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34:349.

        [34]王惠民.敦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變考釋[J].敦煌研究,1991,(1):7.

        [35]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68.

        [36]劉淑芬.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之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5.

        [37]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C]∥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34:718.

        [38]志磐,撰.佛祖統(tǒng)紀[C]∥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34:163-167.

        中文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20| 免费一级黄色大片久久久| av免费在线观看网站大全| 校园春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中文字幕你懂的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熟女国产成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 在线欧美精品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av一区二区免费| av在线免费观看网站免费| 国产农村乱辈无码| 国产欧美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熟妇高潮爽视频在线观看| 黄片小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久久综合伊人有码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视频|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 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最新|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图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实拍日韩精品av在线| 国产中文字幕乱人伦在线观看| 国产av成人精品播放| 91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九色|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人妻激情偷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蜜芽视频| 国产草逼视频免费观看| 天天天天躁天天爱天天碰2018| 女女同性黄网在线观看| 有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2020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久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