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
嗡嗡嗡,嗡嗡嗡,快樂的小蜜蜂嗡克駕到!今天,我還要繼續(xù)給大家介紹在獨龍族的所見所聞。
我們在這里游玩期間,有一位同學看見路邊有一件衣服,上面壓著一塊石頭,不禁好奇地走過去一探究竟。這件衣服還很新呢,怎么會被壓在石頭下面呢?我們剛要撿起來,獨龍族的小朋友告訴我們:“不要動,這件衣服是它的主人故意放在這里的,用石頭壓上,就證明衣服是有主人的,他一定會回來取走的。我們不必幫著尋找,也不能撿走。”
原來,獨龍族居住的地區(qū)民風淳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古風至今猶存。不論是誰,在路上拾到東西,絕不會據為己有。他們有的在原地等候失主回來尋找,有的設法打探失主去向,盡量及早物歸原主。人們遠路出門,常將隨身攜帶的糧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掛于樹上或放于巖洞等處,留待回程時食用。過路人無論怎樣饑餓,也絕不會擅(shàn)自取食。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隨時隨地放于路邊,只要壓上一塊石頭,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別人是不會拾取的。
獨龍人路不拾遺,也從不偷竊。他們的糧倉大都建于房后,甚至離家較遠的山上或地邊。倉門上只橫插竹條或木棍,從來不會發(fā)生偷盜事件。即使離家外出,房門也是如此簡單處置,絕不會有人私自進入的。
獨龍族的傳統美德還表現在其他方面。如一家有事、全村幫忙的美德;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的美德;禮貌待人、熱情好客的美德,等等。
獨龍族人特別團結互助,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jié)日——獨龍年,獨龍族語叫“卡雀哇”,節(jié)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那時,每個氏族和部落都要集體獵取野物,獵物分給各家各戶。部落主婦則將年食分送給每個家庭,他們稱為“分食”。在除夕就餐時,必須等部落的每一個成員到齊,缺少一人,則不開鍋。歲首清晨,曙光初照,山寨里就響起了锘(nuò)鑼。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早餐過后,人們隨著锘鑼的敲響,不約而同地來到山寨的曠地,用古樸的習俗,歡慶新年。人們不分年歲、性別、家庭,大家手牽著手,跳起本民族的傳統舞蹈。長老們用編制精巧的獨龍?zhí)倨鳎⒅煽诘牟穗?,以傳統的方式送給每個人。一時間,歌唱聲、歡呼聲、舞步聲交織在一起,充滿一片祥和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