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華
我國有一些調(diào)味品風味獨特,是當?shù)氐耐撂禺a(chǎn),甚至成為當?shù)匾粡垺懊?。就在這些特色調(diào)味品的背后,往往還有一段美麗的民間傳說,讓人們在品嘗這些特色風味時,更平添一份文化的美味。
云陽泉鹽
泉鹽是重慶云陽縣的四大名產(chǎn)之一,這種用深山之泉制出來的鹽,精細、潔白,不易受潮。
相傳有個胡大人,原在朝中為官,是個大忠臣?;实勐犘偶槌贾?,判其死罪。幸虧杜老將軍力保,才免一死,削職為民。胡大人帶著夫人和女兒雪貞,來到鄂西山區(qū)隱居。途中,夫人不幸逝世,他只得與女兒一起,苦渡生涯。過了不久,因為山里缺鹽,胡大人腿上長起了瘡癤,整日流膿水;雪貞的脖子也腫大了,父女倆好不憂心。
一天,雪貞在河邊洗完衣服,忽見一條白龍搖頭擺尾,躍出水面,爬上北岸,向永安山區(qū)而去。雪貞忙跟蹤追尋,一直追到自己家門附近的南面峭壁之下,白龍一眨眼鉆進石縫不見了。雪貞發(fā)現(xiàn)白龍游過之處,留下了一條彎彎曲曲的溝渠,可就是找不到它鉆進去的洞穴。
又一天,雪貞在河邊發(fā)現(xiàn)一只野兔,追到南面峭壁下,白兔一頭鉆進了石縫。雪貞仔細一看,不就是上回白龍鉆進去的地方嗎?以后,每次到河邊洗衣,她都要到石縫前去看看。終于有一天,她發(fā)現(xiàn)石縫里流出一股細細的清泉;嘗一嘗,咸的。從這天起,父女倆就用接來的咸泉水做菜,過不幾天,雪貞的大脖子漸漸地消了;胡大人每日用咸泉水洗滌腿上的爛瘡,竟也慢慢地好了。這泉水既能做菜,又能當藥,父女倆把它看成了寶貝。
漢高祖劉邦得了天下,便出榜招賢,命杜老將軍進山尋找隱身在鄂西山區(qū)的胡大人,請他入京輔佐國政,但是無功而返。一次杜老將軍去四川巡視軍情,路過云陽,一時性起便上山打獵。他剛到山腰,忽見一只野兔躥出,一路緊追慢趕,野兔突然不見了。杜老將軍四處尋覓,忽見山邊有座茅屋,只聽身后有人問道:“先生,你找誰呀?”回轉(zhuǎn)身一看,愣住了,這不是胡大人嗎!兩人共敘這幾年的離別之情。杜老將軍希望胡大人入朝議事。胡大人看破紅塵,寧愿過隱士生活,不愿入朝。
第二天,杜老將軍告辭,胡大人送他到河邊,突然,一只白兔從草叢中躥了出來,杜老將軍這回眼明手快,一箭射去,正中白兔后臀。只見白兔負痛逃到石縫前,半個身子擠進去了,半個身子還露在外面,因失血過多,掙扎幾下就死了,變成了一只石巖玉兔。杜老將軍走上前去,抓住石兔使勁一拉,只聽“呼”地一聲,一股又粗又猛的泉水噴射而出,順著白龍留下的溝渠向山下源源流去。胡大人嘗了嘗,是咸的。人們便把這個出產(chǎn)鹽泉的地方叫“白兔泉”,也有叫“白龍泉”的。
臺灣蔗糖
臺灣蔗糖又叫“女兒香”,據(jù)說是位名叫“阿香”的小姑娘發(fā)明的。
相傳臺灣半屏山的一個村子里住著一位姓甘的農(nóng)民,他老婆接連生了18個孩子,因為家貧撫養(yǎng)不起,死的死,送人的送人,只留下第18個丫頭阿香。
有一天,阿香跟著媽媽到北坡去割草、打柴,她像只小蝴蝶似的,到處亂飛,鉆進一個茅草似的刺蓬里去了。那茅草一節(jié)一節(jié)的,有的紫紅桿,有的青皮桿,草葉子鋒利無比,像一把細齒鋸子似的。阿香臉上、手上、腿上被劃出了一道道血痕,痛得她哇哇哭著直喊“媽媽”。
媽媽趕緊把她帶出來。阿香吮著手指上的血,有股甜味,便告訴媽媽。媽媽想:可能是沾上了那種茅草上的水汁吧?砍了兩節(jié)一嘗,竟然甘甜甘甜的。于是,母女倆便砍下這種茅草,榨出汁來當水喝,起名“甘蔗”。
第二年,媽媽又生了個小阿寶,可是小阿寶沒有奶吃,餓得哇哇直哭。阿香想起了北坡的甘蔗,就去砍了一小捆回來,榨出汁來喂給弟弟喝。小弟弟一吃就拉肚子,阿香便燒熱給他吃。小弟弟吃著這甜甜的甘蔗汁,咧著小嘴直笑。有一天,阿香正在熱甘蔗汁,不提防一只花貓把碗里的一條魚拖走了,阿香追了好大一陣,等提著魚回來時,一看甘蔗汁都熬干啦。阿香手指兒沾了一點嘗嘗,還是那樣甜滋滋的。爸爸一看,這比甘蔗汁更便于保存,高興極了。之后,他們便把甘蔗汁熬成了糖塊,沖米湯給小阿寶喝。后來,阿香一家開始熬糖,還辦起了一家蔗糖小鋪子,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獨流老醋
天津市靜??h的獨流古鎮(zhèn),因盛產(chǎn)獨流老醋而榮登中國三大名醋產(chǎn)地之一,成為名副其實的“醋鄉(xiāng)”。
傳說,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船經(jīng)獨流,被岸上飄來的陣陣醋香陶醉,立即口舌生津,精神一振,命人奉上一品,頓感醇厚濃郁,回味香甜,風味絕佳,禁不住龍顏大悅,贊賞不已。從此,獨流老醋被欽定為貢品,每年進獻皇城。末代皇帝的弟弟、著名的書法家愛新覺羅·溥佐先生欣然題詞:“獨流老酣,宮廷貢品,傳統(tǒng)風味,遠近馳名”。
永川豆豉
重慶的永川豆豉,色澤晶瑩、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化渣回甜、香氣四溢,可用于烹飪,也可代菜佐餐。
相傳,永川豆豉的發(fā)明者是一位姓崔的女子。明朝崇禎17年(公元1644年)的一天,崔氏帶著幾個孩子在家蒸黃豆。黃豆剛剛起鍋,張獻忠的部隊打此路過,崔氏害怕官兵搶人搶豆,慌亂中將滿滿一筲箕黃豆倒于后院的柴草下,化裝成丑陋的老婆婆帶著孩子們從后門逃了出去。
半個月后,崔氏回家,突然聞到后院奇香撲鼻,打開后院門搬開柴草,黃燦燦的豆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黑糊糊生霉發(fā)酵的“毛霉豆”。崔氏傷心地哭了起來,本想一氣之下扔掉毛霉豆,又覺得那么多豆子白白扔了可惜,當時年年爭戰(zhàn)民不聊生,老百姓吃飯都成問題。崔氏便將毛霉豆撿出,洗凈加鹽裝在壇子里,以留著荒月家人佐菜下飯用。
想不到,第二年的二三月間,崔氏將“毛霉豆”端到桌上,家人居然爭相食之。一位路過跳石河的外地客商品嘗后,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追問崔氏這道唇齒留香的菜叫什么名字。崔氏不好意思說出“毛霉豆”這三個字來,恰見門外一個小男孩的牙齒掉了,又想到外地客商說吃了“毛霉豆”唇齒留香,急中生智脫口說出了“豆齒”這個名字。外地客商將豆齒記成了“豆豉”,一路走一路宣傳跳石河的豆豉。永川豆豉的美名就此傳開了。從那以后,凡是到永川的各地客商,都要相約到跳石河吃崔氏店里的豆豉。
如今崔氏謫傳的崔家后人,將永川豆豉的制作工藝代代相傳。endprint